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分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信息化教学 2019.9

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策略分析

李伯成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官岭镇中心学校 421518

摘要:信息技术是初中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初中生从小建立空间概念,数据分析概念,推理计算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已经推进初中课堂,解决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促进初中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实际案例,对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课堂教学当中的创新进行讨论。

关键词:初中课堂;信息技术;实施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资源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且存在地

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

型的教育教学形态不断涌现。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教师逐渐

由操控者变为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教学过程发生质的变

化。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操作—观

察—交流—探究,让学生用思想和实践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

生能力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

型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与学环境信息化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有效融合的重要步骤。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灵活、资源共享性和超媒体等特性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生动现象、丰富多彩的氛围之中去理解、品味和感悟文本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引发

其心灵的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

神。

信息化教学环境在音乐欣赏课上多媒体的效果就体现的更加

明显,本来学生听来觉得很“枯燥”的曲子加上动感的画面便将乐

曲的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很快便能将学生融入到乐曲中来。如在

欣赏民乐时,通过欣赏到民族风俗引申到欣赏各民族的服饰、风土

人情、特色乐器。还有一些外国音乐,仅通过老师讲述是完全不够

的,通过欣赏各国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来更深切的理解音乐,

感受音乐向我们传达的情感,这样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

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融合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就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营造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构建一种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点的教与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探究活动中,自我建构知识,使课堂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1、自主学习式 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能力。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新型自主学习模式:①首先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好自主学习的内容。②培养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能力。③自主 学习,应该明确学习总目标。④自主学习需要有一个设计好的学习任务或问

题。⑤学生根据上述的内容、目标与任务进行信息资源的查找与学

习。⑥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及时总

结,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评价,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

感,对自己的学习也会增强学习兴趣[2]。

例如,在《古诗四首》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

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①看动画,听范读。播放Flash

动画,学生边观看动画边跟读。②我来读,你来评。指名学生配乐

朗诵,其他学生点评比较。③我查阅,明主题。网上查找相关的网

38

站,了解各诗的写作背景,并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抒发怎样的

感情?④我诵读,你评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作简评。⑤

课外延伸阅读,写下赏析。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观

的改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合作探究互动式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出电脑—学生—

教师三者之间合作交流的互动环境,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运用电脑

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

科内容采取有效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自主探究活动空间,引

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中,自我建构知识,使课堂学习任

务完成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

生的发展。

3、网络协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教学要实施协作学

习。引导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协作性的交流讨论,互相纠正、点评与补充。发展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索精神。 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1.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课堂情景

兴趣是一切分数的来源,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吸引初中生注

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主动的身份去接受信息技术教学。老师可

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活知识,完

成艰巨的教学任务。课前,老师学会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老

师在课间可以利用PPT为学生创造有趣的情景,制作比较逼真的图

片或者有丰富画面的动图,可以有选择性的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动

漫动物作为解题背景,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情

境中的信息技术问题[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知识联系性比较强,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灵活运用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展现初中课堂知识体系,把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贯通联系,让学生能够直白的看清楚知识联系与不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语言大家更为详细的知识体系。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习分数高,更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信息技术逐步生活化,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密切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创建计算机语言模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邹东霞.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以粤东欠发达地区为例[J]. 中小学电教:上, 2019(4):24-27. [2]徐小君. 探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施策略[J]. 好家长, 2018(22):180-180. [3]高小燕.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选择——谈“GoldWave音频制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反思[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87-88. 电脑乐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