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榕意旅游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33040021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大一全体学生

开课学期:春季和秋季学期

总学时:16

总学分:1

预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集理论知识教学、团体心理训练为一体的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精神和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推荐教材: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桑作银,汪小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理查德•格里格等(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二、课程总目标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学中传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心态调适方法与技巧,力求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并将这些理论知识用于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以及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变得健康,使心理健康的学生心理素质更加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

1.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2个学时)

理解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含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熟悉心理咨询的原则,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2.人际交往心理(2个学时)

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熟悉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优化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3.情绪与情绪调控(2个学时)

理解情绪的含义和组成成分,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功能以及大学生情绪的特点,熟悉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掌握情绪自我调控的原则和方法。

4.大学生恋爱心理(2个学时,备选)

了解恋爱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和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熟悉爱情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爱情的三元理论,掌握提高爱的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5.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2个学时,备选)

了解自我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学会识别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心理,掌握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6.大学生学习心理(2个学时,备选)

理解学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和常见的学习困惑,掌握调适困惑的方法和主要的学习策略。

7.大学生的人格健全(2个学时,备选)

了解人格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熟悉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及自我人格发展状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熟悉不同人格缺陷的表现和原因,掌握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8.大学生网络心理(2个学时,备选)

理解网络的概念和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特征和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掌握避免网络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的方法,减少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

9.幸福感与心理健康(2个学时,备选)

理解心理学上对幸福的界定,了解幸福感的产生和影响因素,掌握提高自身主观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

10.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2个学时,备选)

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熟悉不同类型心理障碍的表现,掌握一些主要的防治方法。

11.性心理与性健康(2个学时,备选)

理解性心理的相关概念及发展规律,了解自身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性心理问题并了解产

生的原因,掌握维护性健康心理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

1.心理健康普查与网络咨询 (4学时):通过该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现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引导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自我反思,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并使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能及时得到积极关注和帮助,有效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心理素质训练 (4学时)。包括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心灵鸡汤、心理情景剧等内容,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五、教学指南

课堂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学习并掌握心理调节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能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课堂教学难点:该课程属于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同时专业性较强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主要难点有以下两个:第一,在没有《普通心理学》作为先修课程的情况下开设,如何整合心理学各流派理论要点去具体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第二,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生动性。

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课堂教授,典型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训练。

实践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的学科活动性质,引进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小组活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实践教学的难点:第一,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自我认识和提升;第二,在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体验后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讨论和发言并进入深刻的反思。

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情景剧;角色扮演;校外体验;心理培训;网络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

六、作业

1.春季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主题班会;

2.秋季学期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心理回访,并选择参加至少一项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技能为标准,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心理的成长,考核方式注重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进行。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课堂表现、课外调研、自主学习、团体合作与日常表现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终结性考核即期末撰写论文,重点评价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我。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方式是让学生撰写一篇自我分析的论文,分析自己的性格、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或对生命等的认识等。

八、成绩评定

该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式为:自我分析论文(60%)+作业(30%)+出勤考核(10%)

执笔人:王小凤

审定人:袁红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