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的年代与不屈的灵魂
——读《四世同堂》有感
《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大家都不陌生,它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他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沦陷区的北平中的人民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人民的痛苦与抗争。故事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北平的一条胡同——小羊圈中。主线是围绕着小羊圈中的祁家和他的街坊四邻展开。作品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着一条小胡同中的人的描写,表现了当时整个北平甚至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沦陷区的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在那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不同反应。这样,作者表达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思考,既歌颂了它的伟大与美好,也指出了其中的缺陷与不足。接下来,我想介绍几个本文之中的主要的家族与人物。
首先要提的就是小羊圈中的祁家,全文的故事以此为中心展开。祁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最高寿的是祁老人,接下来一代是祁天佑,在接下来是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三兄弟,最小的一代是瑞宣的儿子和女儿小顺儿和小妞子。作者之所以要选取四世同堂这样一种家庭结构作为叙述的中心,深意就在于这四代人深刻的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变化。四代人分别代表了清朝人,清朝与民国交接的人,民国人和新时代的人。中国近代史上的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碰撞在文中用四世同堂中的不同人物的矛盾表现了出来。祁老人作为老一代的平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中国人的小智慧白手起家挣下了一份基业。但是,他并没有特别大的野心,并没有想过将自己的基业进一步扩大,而是在小羊圈中置办了房产,坐享老年之乐。实际上,他的思想就是和和平平的解决一切争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他坚信,北平是一个风水宝地,任何灾难都不会持续过三个月。经历过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各种侵略战争,亲眼看过了革命与动荡以及军阀混战,见证了许多的人世浮沉,他与很多中国人都形成了对什么人和气,尽最大努力不得罪别人的思想。祁天佑是祁老人的儿
子,他是个老实的商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本事,但是却有自己的处世原则,那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店铺没什么特色,但是他的信誉与清白的名声使他的店铺得以维持。瑞宣,瑞丰,瑞全三兄弟是祁家的第三代。其中瑞宣是本文之中花了最多的笔墨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在中学之中当教员。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不慕名利,专注于对知识的追求。他有爱国心,也有较为开放的思想,同时他又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他在祁家是长孙,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整个家的支柱。在全文之中,他的思想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可以说,作者借这个人物的口吻,说出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家庭的思考。
当然文中用重墨描写的人物还有许多,毕竟是上百万字的作品,情节人物都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两个人物具有很鲜明的特点,让人不得不说一说。其中一个是钱默吟。钱默吟在文中是一位诗人,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日本人入侵之后,次子仲石离家出走。最终与日本人一起掉下悬崖壮烈牺牲。而他则受到邻居冠晓荷的陷害而下狱。在狱中他受尽折磨,最终为青帮所救。出来之后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而另一个要提到的人就是上文所说的冠晓荷。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走狗,所想的全都是如何像一条狗似的卑躬屈膝,从而获得自己的荣华富贵。他相信日本人,用嘴去舔舐他们的脚,对于中国的同胞,他却摆出一副盛气临人的架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任何人。知道生命将尽之时,他还相信着自己的日本主子,但是最终他被日本人在郊区活埋。
《四世同堂》从另一个视角描绘了抗日战争那个火热的年代。与从正面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不同,这本书从沦陷区人民的角度从侧面描写了与战争无关也有关的生活。没有血肉横飞,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正面交锋,只有默默的忍受与人们在患难时间里的相濡以沫。日本人的侵略是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遭遇使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去当卖国贼,希冀着能从侵略者手中得到一些残羹剩饭;有的人选择了默默忍受,最终被日本人杀害,或者间接地被饿死;还有的人选择了抗争,为祖
国献除了自己的热血。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力。看似坚固的四世同堂也只是洪流面前的一艘纸船。由于日本人的迫害,祁天佑跳河自尽;三兄弟中的老二祁瑞全当了汉奸,但最终自食其果,为日本人在狱中害死;小妞子在饥荒中得了肠胃炎而夭折。当然,又何止这些呢,从作品中,小羊圈中的街坊四邻被害死或牺牲的就有桐芳,小文夫妇,小崔,孙七,李四爷等等。作品毫不夸张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国文化中软弱,忍耐,求全的一面使中国人不敢反抗,大家都知道不反抗就会灭亡,但是谁也没有站起来,而是一味的用谎言是自己获得安慰,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带有这种性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作者对中国民众的一种反省。
总而言之,老舍这位作家以作品通俗著称,在他平和语言之中蕴藏着身后的力量。读这篇作品就像置身于那个年代,带给我们许多震撼和难以名状的感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