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来源:榕意旅游网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 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反映事物,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事物的原则

2.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研究者必须保证理论知识与时间认识的相互作用,在事件中检验理论正确与否,是理论成为时间导航器

3. 教育性与发展性原则:研究者要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种发展变化发过程来加以研究

4. 理论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切勿采用欺骗,不负责任的手段,也禁止对人类进行不道德的治疗等,以免对研究对象的身心造成伤害

5. 有效性原则: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该有明确的研究目的,而且必须具有可行性,并能为日后的心理学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是认识事物的最早,使用最多,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所谓观察法就是指研究者为某一研究使用人体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工具,有系统,有计划的了解人们的行为,从而考察人的心理活动,并收集信息,获得经验资料,以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 调查法 就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实现拟定好调查提纲,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向被试进行提问,从而了解或预测被试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3. 预测法 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使用标准化的的测量技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

行预测,并将测试结果进行数量化分析来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 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活动事件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知觉是指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综合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2.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组织加工过程

3.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4.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记忆是人对知识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 根据记忆类容: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2. 根据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分类: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3. 根据意识参与程度分类: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4. 根据记忆的知识类别分类: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5. 根据记忆类容的性质分类: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记忆加工系统

1. 感觉记忆 是指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仍在脑海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2. 短时记忆 是指脑海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进行加工编码的过程,又称工作记忆(三个特征:保留时间跨度在2分钟之内(时间段) 与当前的意识状态和操作活动相关(容量有限) 有一定的长度(7+-2))

3. 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十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2个特点: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的影响因素:

1. 识记材料的时间

2.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 学习的程度

4.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 学习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分类:

1.根据凭借物或思想状态分类 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探寻答案的方向分类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思维的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2. 比较与分类

3. 抽象与概括

4. 具体化与系统化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能力是指人们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成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的差异:

1. 发展水平的差异 主要是指智力上的差异

2. 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发展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 能力类型的差异 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 记忆 语言和思维方面

4. 能力的性别差异

能力的影响因素:

1. 先天素质因素

2. 环境因素

3. 教育因素

4. 实践活动因素

5. 个性因素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更多的社会生活活动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 2.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指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3.气质可塑性极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极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为明显 联系:1.气质可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速度 3.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掩盖和改造气质,是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性格的影响因素:

1. 生理因素

2. 家庭因素 (亲子关系 家庭结构 家庭气氛 出生次序 独生子女)

3. 学校因素 (课堂教学 班集体 教师)

4. 社会因素

5. 主观因素

改善亲子沟通的策略:

1. 定时沟通

2. 尊重子女人格

3. 鼓励表达

4. 耐心倾听

5. 宽容异见

6. 解释规则

学习的两种主要类型:

1. 知识学习 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有适当的基础知识 学习者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类型:(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2. 动作技巧学习 个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是人的外显行为的学习

学习迁移:是指以获得的知识,动作技巧,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分类:1.发生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效果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3.发生的领域: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4.发生的层面看: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5.范围:近迁移和远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观1.学习者的概括与分析能力2.学习者的心理定势3.认知策略与元认知4.学习态度与方法 客观: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

观察学习:个体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即可学到该种行为

模仿: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向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过程

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2.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 问题构成 对于问题本身而言,其不同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在呈现问题时的多于因素的数量等都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2. 问题情境 可分为硬性情境因素和软性情境因素,硬性:噪音以及场地的舒适性等 软性:期盼和暗示等

3. 问题解决者 个人的认知结构 心理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与情绪唤醒水平 人格因素

问题解决策略:

1. 算法策略 是指一套清楚,固定的步骤,它能确保问题的解决

2. 启发式策略 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达到最终总目标 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和方法的问题解决策略 选择性搜索 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信息 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类比迁徙策略 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他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主要策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