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2010年第12期 论张爱玲小说甲的女性形象 。李寅然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28) [摘 要] 张爱玲从小成长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这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 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只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抑或只是想在尘世中得以安身立命之 依靠,却最终以演绎一段人生悲剧结尾,体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她笔下的母亲与儿女的关系,并从她的几部代表作中来分析其女性形象。 [关键词] 张爱玲;女性;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12—0102—03 报复别人,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她倾心于自己的小叔子三 爷季泽。自然对三爷的新婚妻子兰仙更加极尽挖苦之能事。 我们来看三位奶奶给老太太请安一节。“兰仙道:‘可不 是,家里人实在多,挤是挤了点——’七巧挽起袖口,把手帕 子掖在翡翠镯子里,瞟了兰仙一眼,笑道:‘三妹妹原来也嫌 人多了。连我们都嫌人太多,像你们没满月的自然更嫌人多 了!’……七巧扯起手绢子的一角掩住了嘴唇道:‘知道你们 都是清门清户的小姐,你倒跟我换一换试试,只怕你一晚上 也过不惯。”’清清脆脆几句话把别人夫妻间的私生活暴露在 人前。表面上说人家是清门清户的小姐,其实暗地里的潜台 2O世纪4o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带着她的传奇出现在世 人面前。她的文章、她的特立独行的生活作风、她的特殊的 身世都给这位奇女子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一时间掀起了阅 读张爱玲的热潮。她经历着贵族家庭从兴旺发达的没落过 程,体验着父母婚姻的破裂,个人婚恋的挫败,这些都与其文 学的深厚造诣息息相关。正是这些个人独特的女性经验和 女性悟解,加之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才会塑造出这样 一个天才的张爱玲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 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类似的,最终都走向一段悲剧,无 论她们曾经如何地为命运而执著抗争,为幸福而艰苦付出, 为真爱而苦苦的追求,但是最终都难逃劫数,无法避免地要 向那个家、那个社会、那个世界妥协、退让,无可选择地陷入 悲剧的泥淖之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共性当然也都有每 个形象独立的个性。要想把她们很精确的归类是很难办到 词是,你们还不是每天晚上服侍男人,同时自已也得到满足? 什么“清门清户”,其实都是令人作呕的假道德的面纱。背地 里都是一样的淫贱。七巧就是这样没遮没拦的信口胡说,其 实她的心里明明白白,她并不是胡说,不过是装作糊涂的样 子故意给人难堪罢了。七巧不光给妯娌难堪,连未出阁的小 姑子也不放过。她去给老太太进言,劝老太太赶紧把小姑子 的。本文只简单地把她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封建等级制 度戕害的老一辈的女性形象,另一类是同样没有独立自主个 性,依附男性的年轻女性形象。 一云泽嫁出去。说女大不中留,让老太太写信给已有婚约的彭 家,早早把云泽娶过去,云云。当老太太不赞同,说咱家的女 儿不会生这样的心时,她又说“呦!您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 跟您从前做女孩子时候的女孩子,哪儿能够打比呀?时世变 了,要不怎么天下大乱呢?”七巧就是这样,她最缺少的就是 、孤独扭曲的老女人形象(母亲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这类女人形象有《金锁记》中的七巧,《沉 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等等。我们以七巧为例来分析 这类女性的形象。七巧本身是一个悲剧形象。出身麻油店 的她为了进入大户人家过上富人的生活,嫁给了患骨痨的姜 家二爷。由于出身低微加之二爷有病,她在姜家永远处于下 等人的地位。在无爱的婚姻中,她感觉不到~丝生命的气 息,唯有背负着那沉重的、剥夺了她一辈子幸福的黄金枷锁, 怀揣着年轻时候青春悸动的梦过活。长期的爱和性的压抑 爱情和性,因此见不得别人在婚姻中幸福。更把所有的女人 都想象成日日思春的贱人。 在对待子女方面,七巧更是个极尽疯狂的虐性者。她自 己得不到爱和性的满足,就见不得任何人在这方面好,甚至 自己儿女的幸福,她都要践踏、摧毁。为了长期霸占儿子长 自,她引诱儿子吸食鸦片。用鸦片来拴住儿子。并且是在 “孝”的名义下充满性挑逗的方式。“七巧把一只脚搁在他 使七巧成了家里了危险品。她说话尖酸、刻薄,明知道别人 不喜欢却偏偏要讨人厌,总喜欢当众使人下不来台。以此来 肩膀上,不住的轻轻踢着他的脖子,低声道:’我把你这不孝 [作者简介]李寅然,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02·--—— 现代文萃 的奴才!打几时起变得这么不孝了?…“七巧斜着眼看定了 他,笑道:’你若还是我从前的白哥儿,你今儿替我烧一夜的 烟!… 李寅然/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虽然不是葛薇龙的母亲,是 她的姑姑,但在生活中是充当家长的形象,也可以归到母亲 形象的范畴中来。梁太太对侄女薇龙的投资不过是利用她 来打开自己的交际圈,利用她为自己来捕获男人。这真是个 聪明的举动。七巧和梁太太都是在年轻时将自己卖给了有 钱人。而一生也得不到爱的可怜的女人,长期的爱和性的压 言辞里充满了异性之问暧昧的性挑逗,哪里是一个母亲 应该说的话呀?七巧就是这样变态的疯狂,疯狂的变态。这 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就这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七巧不怕想 着她的钱。可因为他的是她的儿子,这一个男人还抵不了半 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不住了,因为他结婚了。这唯 一抑导致了她们的心理变态。她们的悲剧同样也施加给了后 辈们,她们的后辈们或者孤独终老,或者也沦落为和她们一 样的女子,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这当然是封建社会的悲 的男人也将被别的女人抢了去。不行,七巧养了白哥这么 多年,她生命里唯一的男人,七巧绝不让别的女人坐享其成, 剧,她们的后辈重走着老一辈的老路,象征着这样的悲剧不 绝不会把这唯一的男人拱手让人!于是,她挑逗、引诱他,逼 他暴露他们夫妻间的私密,并将这隐私公之于众,肆意取乐。 “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终于逼死了绝望的儿媳。 对于自己的女儿,七巧同样不能让她得到幸福。存心破 坏女儿即将到手的幸福。长安看清了母亲的嘴脸心灰意懒, 放弃了追求幸福的权利,“一级一级,通向没有光的所在。”在 七巧的世界里,钱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主宰。在三爷落魄之 后,来找她,她也曾动心,这是她获得感情满足的唯一机会, 可是一想到她的钱,三爷不过是想诈取她的钱。她卖掉了自 己一生的幸福而得来的钱时,七巧又恢复了冷漠的面孔。为 了这黄金的枷锁,她同样亲手扼杀了自己唯一的幻想。 七巧这个游荡在黑暗老屋里的魔鬼,她的行为固然是疯 狂、变态的。然而从弗洛伊德心里分析的角度来看,七巧的 所作所为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弗洛伊德认 为: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也是成功的原动力,艺术是 性欲的升华,人类从事某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得不到 满足的欲望。这虽然带有一种泛性主义倾向,但是这不乏有 其合理之处,曹七巧后来的种种行为可以说都是出于欲望得 不到满足,尤其是性欲得不到满足折射,这种压抑导致了她 灵魂的扭曲。人格的变态。我们用俄狄浦斯情结更能合理的 解释为什么七巧要霸占他的儿子,并破坏女儿的婚姻。“俄 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 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 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 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 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 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 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 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 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 位。” 】 在七巧的家庭里,我们可以将俄狄浦斯情结反过来论 证,即七巧把儿子看做自己的情人,他是自己的所有物,她希 望他完全为自己所独有。由于长期缺少男人的爱,儿子这个 她唯一的男人自然就成为她假想中的情人。她不允许任何 女人来侵犯自己的权益。在这里父亲的角色虽然是缺席的, 不存在儿子把父亲看做情敌,也不存在父亲偏爱女儿的情 况。但七巧出于都是女人这一本质,是不可能容许自己女儿 幸福的。因为即便是女儿,也是和自己属于同一物种的女 人。七巧绝对不能看着别的女人幸福。在七巧这里,母亲、 儿子、女儿的关系,是纯粹的男女关系,而不是亲情关系。在 会完结。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岌岌可危的时代,这群古老的 人们,就这样在古老的屋子里重复这样古老的生活,终有一 天这样的时代会完结。 二、用身体换取生存的年轻女人形象(女儿形象) 当然在上一节中提到的七巧、梁太太等也属于用身体换 取生存的女人。但由于她们母亲的角色,她们在自己已经成 为悲剧的同时又将悲剧施加给她们的后辈,所以将此类女性 形象另加论述。本节我们来分析由母亲们带来悲剧的年轻 一代的女人们。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本是个纯真的女学 生。她第一次踏人姑母的华艳的豪宅,就深深被“依稀还见 的那黄地红边的窗棂,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 益着绿色的琉璃瓦”所震惊。这就是无边的物欲的诱惑,重 重的冲击这个涉世不深的小姐的精神底线,她折服于这种物 欲的享受,至少在灵魂深处她臣服了,或许这才是她真正想 要的。在风月场上的梁太太整天忙着找男人,和丫头、娜女 争风吃醋,她给薇龙出学费目的甚至也别有用心。薇龙明明 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 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然而在无 限诱惑的物欲、情欲的世界里,不过三个月,她先前的“出淤 泥而不染”的思想彻底烟消云散,生活准则也在一步步地打 折扣,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破灭和人格的丧失。她已经慢慢 地深深地卷入这种半封建式豪奢腐化的生活氛围而不能自 拔,与此同时,她叉忍不住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乔琪。和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子一样,把找一个有钱的男人 作为归宿,葛薇龙想着“要离开这儿,只能找一个阔人,嫁了 他”。后来她想重新开始,葛薇龙发现她已经无法再适应一 个正常人的生活,在职业的和家庭的两条路上看不到任何未 来,她无语了。最后只能在姑母的引导下自欺欺人地与花花 公子乔琪结了婚,她等于把自己卖给了社会,充当替乔琪赚 钱的工具。 在《倾城之恋》中,流苏的选择充满了无奈。然而在娘家 兄嫂嫌弃,母亲又不替她做主,回婆家就是守活寡,在这样的 情况下,流苏就只能靠男人了。在原本给妹妹介绍对象的场 合里,她见到了阔绰的华侨子弟范柳原,以“快、准、狠”的方 式从妹妹手中抢走范柳原,并且快速地把他诱人婚姻的殿 堂,从而为自己确立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她虽然受过西洋教 育,在骨子里面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尤其是经历了娘家人 的排斥后,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实质上 就是女性依赖性的突出表现。她和柳原从一开始就只是互 一103— 语文学刊 相利用,范柳原是一个世故、狡猾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是 想寻找情妇偷欢,而自流苏则是窥视着他的金银财富要永远 嫁给他,二人只是同床异梦,为着各自的需要满足。香港的 战乱成全了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流苏最好的命运也不过 是做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而已。 2010年第12期 房、姨太太们的生活都取材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小的时 候她的母亲便离开了她,即便后来她同母亲一起生活,但由 于小时候很缺少母爱,同母亲一直有很陌生的感觉。所以她 写女儿与母亲的阻隔也有很多自己的影子。其实她有些小 说故事都取自自己身边的事。“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 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 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H 《半生缘》中的曼璐是为了养活全家而甘愿牺牲自己的 舞女。当年龄渐渐大了以后,她把自己嫁给了经济条件一般 的鸿才,而结婚的条件是,鸿才要养活她的全家。 此类女性形象也可以归结为女性商品化。张爱玲本身 就是很爱钱的,她曾公开承认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我母 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 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 的态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 ‘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没有钱 连肚子都顾不饱,还提什么身份、高雅?因此在张爱玲的小 有人批评张爱玲喜欢暴露生活的阴暗面,她笔下的人物大都 是病态的,其实,这就是她小时候的真实生活。她生活在一 群寄生虫般的遗老遗少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揭露没落豪 门的封建生活。张爱玲正是用了自己擅长的方式在宣泄自 己的同时也对封建生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文章的最后 我想引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作结,以此或许能看出她写作的 初衷。“所有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 些不彻底的任务。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 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 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 示。’’㈣ 说中出现女性商品化倾向也不足为奇。“把女人用商品装扮 一新,待价而沽,成功交换。无论是曼璐、曹七巧还是葛薇 龙,女人在性、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交换价值,纵有自愿/被 迫、为爱/为生计等高下贵贱阶级区隔,原来也是没有分别 的。从七巧的黄金枷锁到薇龙的自愿弄钱弄人,女人身体的 商品化、恋物化与阳物化,原来也是没有分别的。”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http://balke.baldu.com/ ̄ew/85635.htm?丘=alaO一1—1 [2]张爱玲.童言元忌[C]//流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 [3]张小虹.恋物张爱玲——性、商品与殖民迷魅[C]//杨 泽.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爱玲用她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的文学画廊里留下了许 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为什么她的创作如此细腻,尤其对环境 的细致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如此精准,引人人胜呢? 我想,一方面来自她写作的天赋。另一方面,与她从小的成 [4]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C]//关鸿.金锁沉香张爱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张爱玲.自己的文章[c]//流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1. 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张爱玲从小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 在父亲与后母家的生活是封建落末的。她描写的《金锁记》、 《沉香屑·第一炉香》、《半生缘》等等很多作品中的花园洋 (上接第92页) 学现实。立足这一现实,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功能作用的认识 在丰富和拓宽,对于文学娱乐功能的正视重视和更深入广泛 的思考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共识。 我们既要看到文学具有神圣崇高的批判、干预社会,塑造心 灵提升人格的功能作用,也要正视文学当其诞生即具有的放 松、消遣的娱乐功能。 当我们对文学的娱乐性被夸张放大到“娱乐至死”感到 【参考文献】 [1]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 担忧,那么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文学的消遣娱乐与精神意义 追索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极力指责和批判文学娱乐 的事实。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M].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1. 总之,文学的市场性逐渐增加,文学本身日益商品化,而 文学的娱乐功能也日益被强化和突出,这就是当今中国的文 [3]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l0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