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老舍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学有卓越贡献的现代文学家。其中不论从文学界的研究角度还是普通大众的阅读角度来说,老舍都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一位文学家。老舍的作品被人们的熟知度最高,《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系列被大家接受的作品都涌现出来。老舍在他40多年的创作经历当中,思想上和艺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涉猎于多种文学领域,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格局和风格,被我国某杂志誉为一位“多产型的作家”。
关键词:老舍、人物风格、语言特色
0. 前言:老舍及其简介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让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所以说,老舍的这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伦敦任教、山东任教、参加抗日战争、在美国和为他恢复名誉。
1. 老舍的风格
1.1.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在其他作家的作品当中,反帝的作品并不是很常见。然而老舍却不是这样,他的反帝风格体现很多。
例如在他的作品《小玲儿》当中,老舍通过小学生充满稚气的行为语气,为我们表达
了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文坛的另外一位大家茅盾老先生就从老舍的文章当中体会到了“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正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样,老舍的作品还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风格,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被人们接受,雅俗共享,蓝天一色。
老舍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是十分突出的。他的语言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本上面就多次有过老舍的文章,并且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要求全文背诵的。这点是由于他的文字有着个性特征,并且语言文字规范,小说和散文都可以朗朗上口,很好的 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
1.2.老舍做人风格
曾经有人是这样评论老舍的,“他是作家当中的‘骆驼祥子’”。因为老舍是“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作家。他的骨子里是一个非常硬气的人,一直在为国家的命运和前程而担心。他坚持三个原则,一不为什么主义,二不凑什么热闹,三没有什么集团。
老舍是一个非常珍惜朋友,好交朋友的人。作为一个老北京人,老舍非常喜欢找一家小倌随意吃吃喝喝,跟几个老朋友坐着叙叙旧。对于老舍来说,这个可能就是生活当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小饭馆里面一坐,要几道小菜,要几样可口的小菜,跟朋友一起无拘无束。他的生活情趣是很多的,因为他永远不会乏味,而且非常懂得生活。如此情趣之深的人,骨子里面却是硬气与正气并存的人,这就是老舍,想必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写出如此多的作品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在失去希望的时候满带遗憾远赴国外,看到希望的曙光照耀于东方大地的时候又鉴定回国的原因。
2. 老舍的部分作品及意义
2.1.《骆驼祥子》
老舍的作品中,最被我熟知的作品就是《骆驼祥子》。这不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读的书我一直读到了高中。其中,我认为《骆驼祥子》的语言风格非常的有“北京风味”。对于祥子和他周围的人物描写都是出自于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开篇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各种民俗的交代,从对北平的景物的情景交融中描写到祥子拉扯路线的详细描写都使小说透发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文中大自然各种瞬息间的变化,都说明老舍对故乡的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京味儿”还体现在小说语言上,老舍采用了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的描写了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很准确传神的刻画北平下层的社会人民的言谈心里,自然明快,简洁朴实,新鲜恰当。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于北京的口语,不夹杂文言词汇,也没有欧式的文化,长短局的精心配制与灵活调度,并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的文章中,清浅、俗白的北京口语增加了魅力和光彩。
《骆驼祥子》是老舍怀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勤劳、淳朴、善良的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的生活。从刚开始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到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他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觉得生活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沦为了一个“堕落的,私自的,不行的,社会病胎里的蝉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任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表达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要比一般揭露旧中国的黑暗,一般地同情不幸者的作品,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它绝非仅仅描写了城市贫民的贫苦生活和难以翻身的困境,而是主要通过对祥子这个悲剧形象的塑造,从经济处境社会环境到爱情婚姻状况,知道精神世界的变化,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毁灭的全过程,极为深刻的写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
老舍作为人民革命的战士,通过对市民生活的生动描述,写出了善良小人物的悲剧,“讲人生的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感悟其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从而认识当时的社会。
2.2.《茶馆》
《茶馆》是一部创新的作品。首先在选材上,作者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着眼,把三教九流会面之处的茶馆里的各色人等的事件故事编织起来,广泛反应时代的社会风貌。老舍没有选择当时作家们热衷的大题型,所谓宏大叙事,而是选取了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几乎称不上故事的小故事。这样即允许正面反应,也允许从侧面反省。他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完全有选择的自由,何必强求一律?老舍在《茶馆》当中,为了使作品的语言格调鲜明突出,十分注重不同明暗,不同冷暖,不同浓厚的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以显示不同的其实和氛围;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往往从语言气氛和节奏韵律中显示出来。老舍在这部作品中善于提炼和运用北京口语,凝练隽永而又温婉多讽,这在《茶馆》中体现的尤其突出。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奔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茶馆》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成为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
3. 总结
如今,在中国文学界又有人开始批评老舍先生。可是,他们总是在批判别人,反对别人。从内心来说,你我都并不是谁,都不过是世界上一个小小的圆点,有什么资格在面对这样一位可敬仰的老人,突出肮脏不堪的话语。是否从他的每一篇文章中,读出了蕴含着及其伟大的胸怀与智慧。
他的文字,他的心灵,都如同白水一般的纯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