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国关于⼈的异化和⼈道主义的讨论中国关于⼈的异化和⼈道主义的讨论,有其国际的和国内的双重背景。
从国际来看,⼆战中法西斯惨绝⼈寰的暴⾏, 使⼈道主义纳⼊到理论界研究的视野, 国际上掀起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道主义关系的热潮, ⼈道主义逐渐成了全球的共识。苏联对⼈道主义更是尊崇, 甚⾄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了。
⽂⾰结束后, 中国⾯临着⼀个重要的转型期, ⼈们开始从各个⽅⾯对“⽂⾰”进⾏反思。“伤痕⽂学”对“⽂⾰”中⼈性遭受摧惨的揭露, 引起了⼈们对⼈性、⼈道主义问题的深深思考;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开了⼈们的思想枷锁; 改⾰开放的实践为⼈道主义和异
化问题的争论提供了现实的⼟壤, 这样国际上的⼈道主义思潮在中国有了适宜它产⽣的⽓候, 不能不引发⼀场激烈的争论。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关于⼈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学术性讨论就开始了。作为对过去左倾思潮下全盘否定⼈道主义的种种错误观点的拨乱反正,作为对⽂化⼤⾰命中种种⾮⼈道罪⾏的清算,思想解放之初,重提⼈道主义问题是很⾃然的。当时,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很⼤的争议,参加争议的两位主要⼈物,是周扬和胡乔⽊。
从1979年下半年⾄1983年4⽉,有⼀定影响的相关论⽂约有500篇,⽽主题则涉及⼈道主义、共产主义⼈道主义、异化、劳动的异化、社会主义的异化、⼈性、⼈的本质、阶级性、社会性、⾃然性、《⼿稿》的地位、早期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西⽅马克思主义、⼈性论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等等。全⾯来看这些⽂章,争论主要是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进⾏的:
1.有没有共产主义⼈道主义?2.社会主义存不存在异化?
1983年3⽉7⽇,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会在中央党校举⾏,周扬做了长篇报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个问题的探讨》。关于“异化”,周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的活动⽽产⽣出⾃⼰的对⽴⾯,然后这个对⽴⾯⼜作为⼀种外在的、异⼰的⼒量⽽转过来反对或⽀配主体本⾝。‘异化’是⼀个辨证的概念,不是唯⼼的概念。周扬所说的社会主义“异化”,是指:社会主义内部的“对抗性⽭盾”。指出这样⼀种客观存在的⽭盾,并不必然地推导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我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道主义的体系之中,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道主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道主义的。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主义。”周扬的这段话,已经⾮常清晰地表明了他和王若⽔对于“⼈道主义”的⽴场。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不愿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成为某些⼈漠视⼈性的“借⼝”,他们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的价值、⼈的尊严和⼈的利益的关怀,并把它提⾼到⼀个理论⾼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句话,是他们所期求的理论⾼度的反映。
但是,这种观点却受到胡乔⽊和其他党中央领导的批评,胡乔⽊说:“我是赞成⼈道主义的。但是我看到周扬同志的⽂章, 抽象化的议论⽐较多, 离开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先, ⼈道主义最好加个限制词叫‘社会主义’, 没有这个限制词, 就可能混同于资产阶级⼈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成熟的标志, ⾸先就在于它不再讲抽象的、孤⽴的⼈, 主要是讲社会, 转⽽认定⼈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 解决⼈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 离开历史, 这才是根本的变化。”后来他⼜说,“我们宣传⼈道主义, 不能不指出有⼈借宣传⼈道主义、⼈性论之名, 来反对社会主义。同⼀个概念可能得出⼀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时在国外和港台的很多报纸上也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只是⼀纸空谈,并⽤周扬的话来作为证据。
1983年8⽉底到9⽉初,邓⼩平在和卢志超与胡乔⽊等⼈的谈话中提到异化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说社会主义异化,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没有信⼼,认为没有希望。他说:“社会主义是最⼈道的,共产党是最⼈道的,是保护绝⼤多数⼈的。”他完全从政治上观察和判断问题,完全把理论、⽂艺等当中的⼀些问题,特别是⼈道主义和异化的问题,放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去观察,⽽且突出了“异化”问题的政治性质。所以他主张从党的思想⽅⾯来进⾏整顿,发展批评与⾃我批评。
1984年初胡乔⽊发表的《关于⼈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以及中央为这篇⽂章在全国学术界组织的学习活动为这次争论画上了句号。
⼋⼗年代发⽣在我国的关于⼈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理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些令⼈遗憾的缺点,即理论准备不⾜,具有抽象思辨性;社会⼼理承受能⼒不够,引起思想混乱;传统⽂化缺失,西化倾向抬头。
可以说, 由⼈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引起的讨论, 思想能量迄今还没有得到正当释放, 期间
所表达的有关尊重⼈的价值维度在今天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在这些维度的⽅向上可以进⼀步努⼒, 使之更加完善和完备, 但是远远不能说已经丧失意义。如果我们不把⾃⼰的传统也看作是⼀种传统, 就要⾛更多的弯路。80年代中国关于⼈的异化和⼈道主义的
讨论
专业:现当代⽂学学号:*********姓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