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9月 第2l0第5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l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2002 VOI.2l No.5 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王 中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作为文坛大家的老舍在其短篇小说的刨作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腔调,即坚持以人物为叙述视角, 采用外视角的双向流动的叙述方式。由此体现出个体生命的内部活动,完成对人物的全方位塑造。 关键词:老舍}短篇小说}内视角f外视角 中囝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2)05--0081--04 老舍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是以人物为中心。 熟。因而,在老舍的自叙小说中,对往事的回顾及 自我抒情中往往夹带着现在的叙述者的眼光,对 这种独特的创作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在 篇幅短小、内容紧凑的短篇小说中以人物为叙述 视角,即由固定的叙述者提供声音,稳定或流动 的角心人物(流动的角心人物不超过三个)提供 经验感受,二者形成特殊的叙述者——人物组 一自我进行理性审视、剖析及总结。《阳光》、《我这 辈子》中有许多例子。《阳光》追述“我”读初中 二年级时的生活,这样写道:“我简直可以这么 说,这二年是我的黄金时代。……但是,无论怎说 吧,这是个黄金时代;一天一天胡胡涂涂的过去, 完全没有忧虑,像棵傻大的热带的树,常开着花, 一合。就人称机制而言,老舍短篇小说可分为第一 人称限知叙述、第三人称全知或限知叙述。在不 同人称的小说中,老舍对人物视角的选择不尽相 同,叙述特点也由此各异。 年四季是春天。”这分明是叙述者对已逝岁月 的总结性评论,并不是身处其时的角心人物所能 说出来的。从中也可窥见叙述主体的复杂心理: 对美丽富足、骄横跋扈的少女时代的留恋,对幸 福然而无知的慨叹,同时潜含着对失败现状的黯 然情绪。 第一人称限知叙述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占 绝对优势,可分为“我”叙“我”、“我”叙“他”两类。 前一类是自叙,代表性作品有《月牙儿》、《阳光》、 《我这一辈子》等。在这类作品中,叙述者与角心 人物大致合一,都是同一个“我”,角心人物的经 验范围很自然地成为叙述者的视野范围,因而叙 述口吻真实亲切,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浓郁的抒 情色彩。例如《月牙儿》开篇一段以“我”的口吻描 绘月牙儿,文字中充满着被抑制着的绵绵不断的 另外,角心人物与叙述者合一,有利于叙述 时间的前后切换、叙述结构上的开合自如。《月牙 儿》、《阳光》、《我这一辈子》均采用倒叙手法,分 章节叙述。《月牙儿》开头以重见月牙儿来启发回 忆,末尾又说道:“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 的好朋友,月牙儿了!多久没见着它了!妈妈干什 么呢?我想起来一切。”不仅以景物照应前文,叙 述时间上又回到开头,是双重的呼应。由现在回 到过去,又由过去叙到现在,头尾衔接,是一种圆 凄凉悲苦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 叙述而显得更为感伤,月牙儿在人物命运乃至情 绪心理上的特殊地位的奠定,也显得更为真切自 然。另一方面,显然叙述者与角心人物都是同一 个“我”,可角心人物是经验自我,是过去的行为 活动主体;叙述者则是叙述自我,是当下的叙述 活动主体。比起前者,后者出现得要晚,也远为成 形的叙述结构。《阳光》、《我这一辈子》则直接以 “想起幼年来”、“我幼年……”开头,一直叙到现 在,并俱以议论结束,是一种线式叙述结构。可 ”・收稿日期:2002一O6—25 作者简介:王中(1977一),男,安徽省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见,在整体结构上,老舍的这一类自叙小说极其 严密整合;然而在各部分章节中,又见出结构的 散漫与随意。回忆性叙述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在 意时间的连接与衔接,而着重突显回忆中闪光的 “点”,这个“点”或是心绪,或是事件。每一点自成 一节,既彼此又紧密相联。上节的人事变更 引起下节人物情绪的波动,由情绪波动再导致人 物行为方式的改变并形成处境命运的转折,处境 的不同又导致人物内心的变动。可见,节与节之 间因果相联,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在《月牙 儿》、《阳光》中表现得5 ̄J'l-明显。《我这一辈子》, 每一点则表现为“我”一生中的某一历史阶段(第 六、九节例外,出来专为作解释、述感想、发 议论的),不同阶段中“我”的身份地位、人生遭 遇、思想性格也 ̄-p)f改变。叙述者的成功之处正 在于,在叙述过程中把握角心人物性格的变与不 变,保持其个性的统一。另外,这篇小说的时间切 换也犹为明显。对过去的“我”的叙述往往暂时中 断,直接插入当下的“我”对事件的看法及感受。 例如在文中第四、五节中,写到“我”的妻与人私 奔后,多次出现这样的叙述语句:“直到如今,我 还是不能明白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当时,我 只想拼上这条命,才觉得有点人味儿。现在,事情 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可以细细的想 ̄l"ae事在我这 一辈子里的作用了。”“从那件事发生以后,直到 如今,我始终是个有用的人,热 C-的人,可是我心 中有了空儿。”从角心人物突然返回到叙述者,中 间隔着漫长时间的过滤与淡化,作者不直接渲染 当时“我”的情绪反映,而以写当下的感受突出过 去事件的重要性。叙述由此脱掉了激烈口吻,有 一种沉郁稳重的力量,在阅读效果上更加使人悲 哀。 同一个作家,多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方式, 极易因叙述话语的艺术化而牺牲叙述者的独特 性,因而干人一面。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由于作 家有意识地注重角心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的 不同,从而使叙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及魅力。《月 牙儿》、《阳光》中的“我”都受过学校教育,有一定 的文化水平,因而“我”的自叙文学色彩很浓,常 运用比喻、排比、象征及大段的景物描写。《我这 一辈子》中的“我”只是粗通文墨,从事的职业是 裱糊匠、巡警,因而“我”的叙述直白明了,夹带着 下层百姓常用的调侃、自嘲、讽笑的口吻,仿佛是 与人聊天或说“侃大山”。这是由角心人物文化水 平、身份地位的不同所决定的叙述风格的不同。 另外,人物个性色彩及人格内涵的不同也导致了 不同的叙述效果。《月牙儿》中的“我”由一个温婉 纯洁的少女演变成以暗娼为业的成熟老辣的女 性,因而叙述口吻由前半部分的哀怨柔美逐步过 渡到后半部分的简洁平实,在“自我揭丑”、自我 解构的过程中反而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同情。 阳 光》以一个具否定性的人物为叙述者,“我”是一 个骄横无知的富家少女,后成为奢糜成性、身败 名裂的富太太,回忆性叙述夸夸其谈,多有得意 的炫耀之辞,叙述者对自我的过分肯定与褒扬反 而达到了作者对其进行否定与反讽的目的。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以“我”叙“我”,叙述 者、角心人物、叙述重点都是合一的,但以“我”叙 “他”时,叙述者依旧是角心人物,叙述重点却放 在“我”周边的人或事上。“处于光圈之中的 ̄IS-'i'- ‘我’其实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主角,他在作品中的 真正意义是充当叙事主体着力刻划那些表面上 居于次要位置的人物的工具。”[1]( 舯 这一类小说 有《五九》、《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黑 白李》、《牺牲》、《柳屯的》等。由于老舍的创作重 点始终是有趣的人而非有趣的故事,因而在处理 “我”叙“他”这一常见的叙述类型时形成了独特 的老舍手法,即在以“我”叙“他”时,对“他”的塑 造不#1-乎两方面,相貌、个性特点、行为方式的概 述;具体行为活动(事件)的展开描述。有的小说 先以“我”对“他”的概述、解说开头,勾勒出人物 的剪影,为下文作铺垫,然后再具体描绘人物的 言语、行为,使人物在事件中进一步明晰,并为上 文作例证。这即是老舍自称的“以人带事”的写 法。如《五九》先写相貌、言语,从中看出人物的性 格特征,再由具体的对话、人物行为加以印证。 《黑白李》黑李性格铺垫在前,行为事件在后。《大 悲寺外》亦先回忆、描绘黄先生的肖像、性格特 征,再写具体事件的发生场景。此外还有《柳家大 院》等,人与事俱是因果相联。有的小说则将人物 性格的展露与事件的发展捆缚在一起,并旁附 “我”的解说与总结,帮助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如 《牺牲》、《柳屯的》、《免》等。另外,“我”叙“他”的 小说中,“我”作为其他人事的知情人,所知范围 是有限的。为了突破“我”的局限,老舍采用的补 叙手段大多是人物在对话当中的自述,如《微 神》,“她”自述不为“我”所知的生活状况与内心 感情。《大悲寺外》丁庚向“我”述说他害死黄先生 后的遭遇。这样的补叙对小说主旨的阐明都有一 定作用。在人事复杂的小说中,坚持人物视角是 比较困难的。为叙述方便,老舍有时也打破视角 的统一,突破限知叙述。如《柳家大院》,小媳妇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王中: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视角 ・83・ 死前躺在屋里,张二嫂进去看望,及二扭发现嫂 子自杀的场景,“我”是不可能看见的。有关人物 (如老王、石匠、二奶)具体细微的心理活动,“我” 也不可能知道。这些细节只可能出自叙述者的推 测和想像。但由于情节逻辑合理、叙述口吻流畅 以及整体叙述风格划一,局部的失真完全可以被 忽略掉。 第三人称限知叙述在老舍那里也独具特色。 传统白话小说一般都采用第三人称无焦点叙述 方式,即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叙述者全知全能,没有视角与焦点的。这为 小说的叙述带来了便利,但却又了故事的真 实性。老舍一方面采纳传统模式的便利处,在对 整体场景的描绘或故事的补充说明上使用全知 叙述}另一方面又坚持人物视角,聚焦于固定的 角心人物,笔墨局限在人物的经验范围之内。如 《上任》,以尤老二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感来组织全 文,叙述者的眼光一直跟随着尤老二,并在某种 程度上化身为他,从他的角度观察、思量外围世 界,其他人物、场景如众星拱月般作为尤老二的 陪衬而存在。《老年的浪漫》、《末一块钱》亦如是。 这三篇只在极小范围内逾越了限知叙述(如《老 年的浪漫》对冯氏父女心理活动的几句描述,《末 一块钱》最后一段对钱的下落的交代,《上任》中 次要人物的场景描绘),总体上都坚持人物视角。 同时,在对角心人物的透视过程中,叙述者 采用了内外视角双向流动的叙述方式,既逗留于 人物外部作外视观察,又潜入人物内部作心理透 视。两者紧密衔接,之间的转换通常没有过渡性 语句,是跳跃式的。试举两例: “尤老二又拿起报纸来,没劲!什么都没劲, 六十块这么窝窝囊囊的出去,真没劲。看重了命, 就得看不起自己;命好像不是自己的,得用钱买, ● ● ● ● ● ● ● ● ● ● ● ● ● ● ● ● ● ● ● !……”(《上任》) ● ● ● “他放慢了步,想回家喝杯茶去。不,他还得 走。假如风帮助费子春成功,他不能也饶了冯二。 到了r1口,不进去,傻儿子作什么呢?不进去。去 找冯二。午后风小了——假如能小了——再找费 子春;先解决冯二。”(《老年的浪漫》) 从外视角到内视角(加点的为内视角),省略 相同主语、时间状语及其他附加成分,直接使用 动词“想”或干脆连动词也省略的过渡方式,使内 外视角交叉混溶,行文更为紧凑、简洁。同时,内 外视角的双管齐下,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的描 写,使人物外在状态与内在况味互相补充、说明, 增加了描摹对象的立体感,人物更为细腻生动。 另外,由于老舍对人物灵魂的重视,因而在内外 视角流动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大篇幅的内视角观 察。叙述者与人物仿佛一同陷入了内心沉思,自 问自答,自疑自解,内心独自以自我对话方式来 表现,心理活动的多层次转折被栩栩如生地呈现 出来。当人物视角完全以内视角为主时,又可称 为“内在式焦点叙述”,此时第三人称叙述接近于 第一人称,角心人物权限功能类似于第一人称自 叙中的“我”,例如《末一块钱》林乃久的所见所想 完全可以转换成“我”的所见所想。同时小说在形 式上又类似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心灵为镜, 现实世界、经人物自由联想而贯穿起来的过去乃 至未来通通投射于镜面,并被主体精神所同化。 因而,读者看到的不仅是这个人物自身的内在 性,而且还包括反映在这个内在性中的外在世 界。同时叙述时间上的连贯性被打破,时空自由 切换,如《末一块钱》,除掉最后一段的补充叙述, 整体小说以林乃久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并通 过其自由联想完成叙述内容的转换:“末一块钱” 是林乃久所有心理活动的触媒,由这一块钱想到 供钱给他的哥哥,又想到唱曲儿的莲霞,再到阔 气的同学老何,再由失钱而想到贫寒与自杀,最 后则沉入将来如何借钱与听曲的幻想。林乃久自 身虚荣自私的性格特点及与他相关的各色人物 状况,都在其跳跃无序的意识活动中得到清晰的 呈现。小说《丁》更可称得上是典型的意识流小 说,人物思绪的飘忽变幻、见景思迁,现在与过去 的时空变换,场景段落的交叉拼接,以及象征性 意象与心理独自的多重展示,使主旨意蕴扑朔迷 离。意识流动变奏的速度之快,使句与句、段与段 之间沉淀着巨大的思维想像空间。可以说,这是 老舍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 当情节稍微复杂,多个人物成为叙述重点 时,老舍便突破固定的人物视角,采用视角流动 的叙述方式,即重点叙述的角色变了,视角也随 之变动。第三人称限知累积而为全知。如《眼镜》、 《铁牛与病鸭》、《抱孙》、《也是三角》、《新时代的 旧悲剧》、《且说屋里》等多部小说。《眼镜》较为典 型,全篇以“眼镜”为红线,以宋修身、王四、小赵 为角心人物。小说以角心人物的四次转换、视角 的四次流动分为四部分(宋修身 王四 宋修身 小赵),每一部分里,叙述范围都局限在固定的 角心人物身上,并不互相牵扯。最后一段则以全 知口吻交代故事结局。这样,小说既照顾到各个 人物的方方面面,同一时间内不同人物的不同性 格命运,同时这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对比叙述,又使行文清爽利落,简单明了,小说也 全完备,正如他在《怎样写小说》、《文学概论讲义 独具反讽色彩。 ・小说》中所说:“作家还要再进一步,去认真的 这种第三人称人物视角流动的全知叙述在 扮作故事中的人,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每个人的一 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传统说书艺术。潜入角色而使 切。”“设若一个人不能设身处地的,像被别人的 视角流动是说话人的技艺精髓之所在。“说话人 灵魂附了体的样子,他必不会给他的一切人物以 在采取叙事视角的时候,必须首先潜入角色,揣 生命及个性。”以此为基础,再根据叙述重点的变 摩角色的口吻,摆出角色的身段,装成角色的神 动随意地更改人物视角,由视角的多样而完成对 态。……这就是说,说话人首先必须和他叙述的 多个人物的全方位塑造。这样,老舍在描绘人物 人物视角重合,讲述起来能够口到、手到、眼到、 时,亦能够如技艺精湛的说书人那样,说谁像谁, 神到,他采取的往往是限知的角色视角,角色变 惟妙惟肖。 了,视角也随着流动,积累限知而成为全 知。-C2](P223)可见,潜入角色、化身为角色是视角流 参考文献: 动的前提。在这一点上,以创造人物为小说家第 [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任务的老舍,创作心理、方法与说书人讲述、塑 1996. 造人物的心理与方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老舍亦 [2]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述学It].北京:人民文学出 认为写人,作家首先得在心理上扮演人物,极其 版社.1997. 完美准确地揣摩人物,对人物方方面面的设想齐 责任编校:伯林 The perspectives of Lao She’Short Stories WANG—zhong (Humanistic CollegetAn Hui Normal UniversitytAn hui,Wu hu 241000,China) Abstract:Lao she,the weIl—known master of short storiestinvented his characteristic narrative voice,that is,he insisted on exploiting the characters as the perspective,making use of the double——way movement of the outer persperspective as a narrating mode SO t he successfully manifested the whole vitality and accomplished his unique characterization. Key words:Lao she}short stories;inner perstective;outer perspectiv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