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形式+解题思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所以,鉴赏小说的语言又有两层含义: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 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及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必备知识】
1.常见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犀利辛辣、凝重洗练、冷峻深刻。
巴金:热烈、明快、朴素的,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青春激情的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以《家》为代表;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1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2.作品语言风格举例 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套中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素芭》、含蓄凝练《安东诺夫卡苹果》(诗意化)、简练明快《桥边老人》、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
【考查形式】
题型一: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2020新高考Ⅱ)父亲说“我们下棋就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大师(节选)》双雪涛]
题型二: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1)(2021新高考I)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石门阵》卞之琳)
(2)(2021浙江)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麦子》红柯)
(3)(2020浙江)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解题思路】
题型一: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解题思路:
(1)要理解语句文章中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要理解语句在文章中具体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
(3)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比喻义、象征义、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答题步聚:
第一步:审明题干,辨清类型。
(1)若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从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角度考虑。
(2)若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从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考虑。
2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内涵。 结合主题分析,就是要考虑句子反映的现实情况、句子中寄寓的情感和寄托的愿望。分析时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
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运用模式,规范答题。
公式表示为:手法+内容+效果。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或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型二: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解题思路:
(1)词语方面。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字(或叠词)及化用成语或古语等,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各有精妙。
(2)句式方面。
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反复句的使用。
长句短句:①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②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等。整句散句:①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增强气势、调节音律;②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3)修辞方面。
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
3
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方面。
可从语言的地域、时代、语体、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比如:①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超然客公众号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特色。②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5)语言风格方面。
小说的艺术特点通常指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的风格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常见风格:生动形象、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庄重典雅、含蓄蕴藉、幽默风趣等。
【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4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
5
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创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说明王木匠的手艺好,此处举这个例子是说王木匠的才能不仅仅止步于他的本行,讲故事也很有趣。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暗示,故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根据原文“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等可知,王木匠是在讲故事时随口编出了对日本兵的一些称呼,这些人是否真实存在,在文章中并没有确切表明。故选项理解不正确。D项,“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
6
的衣橱”错误,根据原文“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无法推断出王木匠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无法做成衣橱。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因为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让他没有机会做出精致的衣橱,故选项理解不正确。
2.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作者通过讲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小说的叙事因为嵌套的结构而更加复杂,同时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侵略者的英勇抗争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主题非常明确,并非是多元化的。
3.(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具有延宕效果,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 超然客公众号 ,引导听众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具有渲染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反复的大量使用表现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反复手法在文中主要体现在下面几处: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等;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因为反复手法是在王木匠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4.(1)指现实中具体的门,比如文中的“木头门”,“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以及洪子店村民用砖头堵住的门。(2)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指代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与抗争是无形的国门。文章中“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意为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3)代指“处处夜不闭户”为特征的幸福和平的生活,表明了百姓对社会和平、生活幸福的向往和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写门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对点训练】
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蒯记煎包 白龙涛
①(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②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③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个棚子,挂了一面印有“蒯记煎包铺”的喷绘布招牌。顾客多为装卸工、商贩、匠工等。煎包好吃,顾客多得挤不下,凳子不够,就蹲在地上吃,火着哩。
④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焦香起,灌入面糊水,盖上锅盖,兼得水煮油煎之妙。焦香再起,翻个,改文火细烤。汤尽,以细嘴油壶绕水煎包根底注入明油,煎至起焦壳,一锅外焦内软、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娃,要跳出锅外玩耍。
⑤煎包出锅,一个是一个,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街坊四邻讨来做馅,包包子吃,香。
⑥老板李大个,九岁随母亲逃荒到虞城。母亲病故,蒯记煎包铺老板蒯良才收留了他,让他在店里打杂,混点残羹。蒯良才无子嗣,死后,把煎包铺撇给了李大个。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丧事从简。街坊四邻说李大个没良心,李大个不辩解,心说:(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⑦二月初三,是蒯良才的忌日。每年的这天,蒯记煎包铺都要免费摆一天“煎包席”。头天晚上发面,子时调馅,天不亮,整个虞城就飘满了煎包的香味儿。蒯记煎包铺人满为患,白皮、焦底、大馅,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开吃,管饱。黄河发大水那年,蒯记煎包铺就连着施了六天的煎包。被大水冲毁了家园的穷人,一顿热气腾腾的煎包,就让他们心气儿重新泛腾起来。人们都赞李大个仁义,县里还送来了牌匾。
⑧李大个说:(丙)煎包有肉不在皮上,将牌匾丢在了杂物间。
⑨年纪大了,手脚越来越拙,李大个就把儿子们召回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哽咽着讲述了蒯记煎包的历史和蒯良才的恩情。但是无论故事有多感人,大儿子二儿子始终低头不语——他俩事业蒸腾,怎能看上煎包这行当?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突然,老三扑通跪地,说:爸,我来接班吧。老三打小顽劣,邪性。李大个闭眼不吭气。老三明白父亲的顾虑,说: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放心吧爸。李大个心里一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
⑩老三脑瓜活泛。这两年,抖音和快手火得一塌糊涂,老三就拍段子做直播来推广店铺,“蒯记煎包铺”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全国各地的粉丝纷纷来打卡品尝:他广招店员,扩大店面,购置智能煎包设备,把“蒯记煎包铺”经营成了大饭庄的样子,还注册公司开放了加盟,分店开到了毫州、永城、宿州等地。
⑪今年的二月初三,李大个换好衣服,携老伴儿早早地往店里赶,店里热闹异常,除了一波一波吃煎包的客人,各路网红也各显神通。省电视台《舌尖上的平原》摄制组也架上了拍摄设备,导演粗门大嗓地指挥着各路人马。台里要求这期节目要与“传承”有关,导演怎么拍都不满意,心里正着急窝火哩。
8
⑫李大个挤进人群,看到店铺正厅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相片,下面一行鎏金大字:蒯记煎包创始人。李大个气恼,用拐杖隔着人群捅了捅忙得热火朝天的老三。老三回头,喊了一声爸,人群瞬间静了下来。导演一激灵,冲摄像打了一个“OK”的手势。李大个指着相片说:换下来,把你老蒯爷挂上去。老三未动,李大个说: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老三说:今天客人太多,馅跟不上,就少打了一刻钟。李大个说:一秒都不能少,客人嘴里有乾坤,再说,你老蒯爷在天上看着咱哩。
⑬拍摄快结束时,导演将话筒对准了李大个:老先生,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
⑭李大个躲着摄像机说:(丁)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⑮导演似懂非懂,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他拍得最满意的一部纪录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插叙了蒯良才收留李大个并传店给他的事情,为后文李大个让老三更换蒯记煎包创始人照片的情节埋下伏笔。
B.李大个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听到三儿子说出那句他常说的口头禅,“心里一热”相信老三一定能够把煎包铺经营好。
C.小说充分利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换下来”“重打”“一秒都不能少”等话语表现出李大个重事实、讲诚信的特点。
D.电视台导演来到蒯记煎包铺拍关于“传承”的纪录片,他认为让摄像师在李大个到来后拍下的镜头是最让他满意的。
2.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煎包有肉不在皮上”这句话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这句话是李大个的口头禅,因为这句话相当于煎包铺的广告与承诺,他铺子里的煎包就是“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由此可证李大个所言非虚。
B.乙处是李大个从简地办了蒯良才的丧事,被邻居指责没良心时的想法,他认为真正对得起蒯良才的不是给他办个风光的葬礼,而是经营好煎包铺。
C.丙处是县里为表扬李大个施煎包鼓民心的做法送来牌匾时李大个的话语,表明他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才施煎包,只是希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D.丁处是李大个对“什么是传承”的回答,他认为传承就是把蒯良才做煎包的手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不容偷工减料欺骗顾客,做人做煎包都要如此。
3.小说第④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李大个做煎包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又生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航海长 陆颖墨
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他都会想起那次升国旗……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西昌舰是指挥舰。在驾驶舱里,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很纳闷,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并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古铜色的脸反而变得凝重。
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林之江在舰艇学院读本科时,肖远是他们的院长。作为第一代航海硕士,半年前他分配到了舰队的航海处当参谋,跟着也是刚当上舰队司令的肖远下过两次部队。
没想到这次出航,他临时调到西昌舰,给航海长当助手。一周前起航,肖远就知道了林之江是舰艇学院第一代硕士,记住了他的名字。在舰队机关里椿之江也许只能“遥望”,而在逼仄的舱室林之江时常能清楚地听到肖远的咳嗽和呼吸声,他开始放松了。昨天早上经过第六海域,林之江兴奋而又崇敬地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看着海面。
肖远一离开驾驶舱,林之江赶紧把航海长拉到一边,问肖远为什么不愿意提到那场海战。航海长叹口气,压低声音告诉林之江:那次海战中,肖远在水中挣扎,突然有人喊他,艇长失血过多,很快变得虚弱,他竭尽全力命令肖远,“记住,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开上国产的大军舰”。
很长时间里,别人赞扬肖远这段悲壮的历史时,他总是沉下脸说:“能游回岸的海军,算什么海军!”林之江似乎明白了:“他是怪那时我们的舰太小太落后了。”
正沉思间,林之江忽然听到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国军舰,和编队拉近了距离,像是伴随航行。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通知,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舰长对航海长和林之江说:“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因为军舰是向西航行,每航行一段都会变换时差。那么只有精准测算出太阳升起时军舰的到达点,才能在航行中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那时候我们的军舰出航,靠的还是传统的惯性导航,通过高速陀螺的运转,用牛顿力学原理推算确定军舰的位置,从而把握航向。测算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推算的精确度。
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通过对恒星的勘测,也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法,可以对惯性测算进行验证。
海面上那几艘外国军舰依然在伴随。航海长郑重地把明天的升旗时间报了上去,很快通知到了各个部门,明天清晨北京时间五点十五分起床,五点四十五分升旗。
熄灯时,有一艘伴航的外国军舰发来信号:“晚安,中国海军。”听到报告,肖远也让西昌舰用灯语回了一个相同的问候信号。林之江特别关注信号员回复。他还特地查看了一下对方刚才发信号的时间,正是这边测定的当地时间九点三十分,舰艇例行的熄灯时间。对方的军舰是装有GPS的,这就印证了我们这边的测量相当准确。想到这儿,林之江有点小小的得意。
回到舱室,林之江命令自己马上睡着。他想到“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这句歌词,很快自己就真的“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军乐队在忙着试音,一会儿升国旗时他们要奏国歌。
林之江满头大汗,昨晚对表时,他和航海长对的是北京时间,所以计算今天
10
的时差同样提前了三十八分钟。一个低级错误,意味着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升旗。
此时东方丝毫没有要日出的意思,他看了一下启明星的位置,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错误。他又无助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林之江心里明白,其实有很多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他们肯定有些摸不透中国海军为什么起这么早。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
“稍息!”值更官口令。肖远站到了指挥官的位置,其他人也在各自指定的位置站定。
千钧一发,不能再等了。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全体在场官兵都很诧异地寻找这道闪电的出处。
“出列!”值更官下达口令。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这让林之江更加紧张。
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嘿,既然起了个大早,就不能赶晚集。”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
马上,军乐响了起来,联奏曲第一首按惯例,是《人民军队忠于党》。跟着肖远,大家都大声唱了起来:“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唱着这首歌,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这么大的事,肖远这么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林之江极目远望,月亮在天边的海上,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把目光投到肖远脸上。林之江在肖远的眼角发现一丝闪烁的泪光。
“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伴随着激昂的旋律,联奏结束了。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敬礼!”值更官口令。
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分秒不差,国旗升到了旗杆顶,迎风飘扬。
这时,外国军舰发来了信号:“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林之江留下来了,在西昌舰当航海长。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后发生的事。
B.“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交代了肖远过去的一些经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11
C.“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外国军舰安静的样子,表明人们都在安睡。
D.“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两次描写林之江流泪,但流泪的原因不尽相同。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7.在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过程中,舰队司令员肖远带给林之江不少疑惑与意想不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心里一热’相信老三一定能够把煎包铺经营好”分析错误。从文中“沉默片刻,说:毁了‘蒯记煎包’的招牌,我敲断你的狗腿”可知,李大个儿对老三并不十分放心,所以在言语上有所警告。
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因为这句话相当于煎包铺的广告与承诺,他铺子里的煎包就是‘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由此可证李大个所言非虚”分析错误。李大个儿的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代表着他的处事原则,只重实际,不重虚名,并非是实指他所卖的煎包。
3.(1)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李大个擀皮,快”“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间隙一致”等内容突出李大个做煎包技术娴熟手艺好的特点。(或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等内容有助于刻画李大个为人实诚的性格特点。)(2)为后文埋下伏笔。“手剁馅”“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喂俩小时”等内容为后文指责老三剁馅偷工减料埋下伏笔。(3)有助于突出主题。“用料考究”,制作步骤复杂等内容,有助于突出做人注重内里不注虚名的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的第④段中,作者详细描写了李大个儿做煎包的过程。如“李大个擀皮,快,似有叠影,裹馅,捏成元宝状,码在木屉。待火候到,一抖木屉,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这一描写写出了李大个儿擀皮速度快,包的煎包整齐美观,从而突出李大个做煎包技术娴熟手艺好的特点。所以,这一段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而这一段中对煎包工艺的描写,“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指出了蒯记煎包使用真材实料,工艺上精益求精,这一内容为下文李大个儿指责老三剁馅偷工减料埋下伏笔。最后,这一段描写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个儿的口头禅是“煎包有肉不在皮上”,可见其做人注重内里不注虚名,这里对他做煎包的工艺的描写,“用料考究”,制作步骤复杂等内容,呈现了他朴实诚信的经营理念,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4.(1)“质朴”:口语化(生活化)。如“我敲断你的狗腿”“意思深着哩”等透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2)“生动”:①使用短句,如第二段“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馅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②使用叠词,如“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等。③修辞。“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运用比喻修辞,“客人嘴里有乾坤”运用借代
12
的修辞。这些都使文意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这篇小说中,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首先,小说的语言多用口语,语言质朴,表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如其中“煎包有肉不在皮上”“李大个披麻戴孝摔老盆”“我敲断你的狗腿”“每个煎包都有一圈黄焦酥香的嘎渣儿。每天煎包卖完,光是嘎渣就有几大碗”等,透露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次,语言生动。如大量短句的使用,“蒯记煎包用料考究,选用当地黄牛腱肉,手剁馅,配上32种香料,反复用手打馅半小时,肉馅起筋,腌俩小时,再包”,通过对蒯记煎包工艺的介绍,仿佛让读者看到了蒯记煎包的制作过程;“法规天理不能乱,换。走进后厨,李大个又发现馅里出水结疙瘩,厉声道:馅,打的时间太短,重打”简短有力的话语表现出李大个重事实、讲诚信的特点。同时,小说通过使用叠词,如“饱盈盈、鼓腾腾、支棱棱、热乎乎,一锅锅、一碟碟”等,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最后,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煎包如士兵列队整齐排开,间隙一致”;“一锅外焦内软、馅大皮白的煎包,就好似按捺不住的白胖娃娃,要跳出锅外玩耍”。借代,如“客人嘴里有乾坤”等。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小说的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
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表明人们都在安睡”错误。这是表象,根据文中“其实有很多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的内容可知,外国军舰安静的样子,并不表明他们都在安睡,还而是还有很多好奇而警觉的人在注视和观察中国舰艇的动静。
6.①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远航,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测算精确,分秒不差,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②“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表明了外国海军对中国海军的认可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画线句出现在文章最后,理解句子含意要结合文章前后内容分析。结合前文“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舰长对航海长和林之江说:‘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敬礼!’值更官口令。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分析,画线句中的“精确的中国海军”指的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远航,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测算精确,分秒不差,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真正做到了“精准”。“致敬”一词体现了一种态度,表明了外国海军对中国海军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精准的测算能力的认可和尊重。
7.①在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脸部表情反而变得凝重。②在经过第六海域时,林之江询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表现冷淡,拒绝回答。③林之江因误报升旗时间而紧张慌乱,肖远得知情况后表现沉稳,果断决策,进行军乐联奏。这么大的事,肖远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1)根据“在驾驶舱里,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很纳闷,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并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古铜色的脸反而变得凝重”分析概括为:在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肖远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脸部表情反而变得凝重。(2)根据“昨天早上经过第六海域,林之江兴奋而又崇敬地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看着海
13
面”分析概括为:在经过第六海域时,林之江询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表现冷淡,拒绝回答。(3)根据“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这让林之江更加紧张。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唱着这首歌,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这么大的事,肖远这么轻轻松松就化解了”分析概括为:林之江因误报升旗时间而紧张慌乱,肖远得知情况后表现沉稳,果断决策,进行军乐联奏。这么大的事,肖远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