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边塞征战诗讲解

边塞征战诗讲解

来源:榕意旅游网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征战诗的内涵及标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也都写过边塞诗。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1)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

(3)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4)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5)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

第 1 页 共 11 页

《渭城曲》)。

二、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第 2 页 共 11 页

三、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川大石碎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环境之艰苦,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4)用典。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征战场面的描写,②日常生活的撷取。

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四、练习

参(教师版)

第 3 页 共 11 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第 4 页 共 11 页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壮阔奇异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 5 页 共 11 页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第 6 页 共 11 页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问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第 7 页 共 11 页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第 8 页 共 11 页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答: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 9 页 共 11 页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第 10 页 共 11 页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质。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