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

作者:陶进 周延怀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2年第06期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隐形力量,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从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出发,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浅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重点及方向。 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 教育质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物质文化转化为精神文化的主动过程,它在无形中影响着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和其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是其最重要的本质体现,也即我们通俗所说的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将校园文化具体行为化;教风学风的形成、校风建设、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而校园的绿化美化、宣传橱窗的布置、黑板报刊、教学和生活设施、师生的学习和娱乐设备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具体表现。

所以说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生命力的所在。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希望出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浅谈一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及方向。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精神文化为先。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演讲中,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应明确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博大的精神世界,“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哈佛大学的安田“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正是哈佛大学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哈佛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的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也引起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反思。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已经提到我们的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的高校在加强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情操,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应局限于校园范围,应整合社会资源并回馈社会

社会实践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对同学们提的第二个希望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实践,实践的主体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大学生,其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投入真实的社会环境,接触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明确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创造财富、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是增长才干、锻炼能力的大好良机,同时校园文化也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校园文化精神传入社会,既让高等教育切切实实地服务于民,也扩大了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有利于校园精神的传播和传承。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总书记对同学们提的第三点希望是“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目前存在着结构性失调,一方面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金领”岗位却又常常人才难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质与量的矛盾。因此,我们目前需要培养的是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创新精神的精英人才,有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塑造这类精英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研究生、大学生是国家统招生,学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在坚持学术本位的基础上,我们应深化教改,积极开设艺术、人文、科普类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的思考,在开展专业技能比赛的同时,开展模拟招聘和就业活动、团队的拓展训练和文娱、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扩大社会实践范围,培养他们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决策与管理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和全局观;并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开拓、激发自身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个人魅力,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从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从而适应我国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各项要求。在目前通行的“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素质就业”的大环境中占得先机,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动的熏陶,把精神力量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能量,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质和内涵,能够为广大大学生所接受,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承载者,让校园文化成为学生心灵的自然流露。

所以学校的职能部门不能“一厢情愿”的制定方针,片面追求形式,而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既注重教育的策略和环节,又兼顾社会环境及学生的心理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内容上的总体规划。使建设主体、文化主体和文化内涵协调一致,创造出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

同时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总书记在讲话的最后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校园不可缺少的文化传播力量,“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不但影响着学生,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只有教师亲身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地去带领学生开展更有效的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价值和本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但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今天多元化的世界上,简单的《大学生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此类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很难再对学生产生多少影响力。

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从他们的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荣辱点、情绪点出发,结合社会时代特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多有机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校园文化的导向性,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发挥推动和鼓舞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作风和情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所内含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遵守校园文化的各种制度、校规校训,用校园文化的激励性在广大同学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紧密团结在党的身边,并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内在心理因素和思想觉悟的成熟,坚定不移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拓展兴趣、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平台,是无形的教育资产。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尊重文化主体客观状况的基础上,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传承性,潜移默化地塑造校园文化精神,“更新教育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宋春蕾,徐光兴,周晓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2011,(7)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3]李海萍,陈亮伟.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大学应如何积极作为[J].江苏高教,2011,( [4]张宏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升就业隐性胜任力[J].江苏高教2011,(6)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