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变成了《呐喊》的来由。” 鲁迅,大家都会说文思革文思革,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啊,鲁迅就是这样啊。弃医从文,文学家,慢慢有了思想深度,思想家,想要用文字唤醒麻痹的人们,革命家。鲁迅的文章从小学学到初中,从初中学到高中,若还有可能,便会学到大学中去。但是,我们每个年岁学习鲁迅的文章意义都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我们以前就学习了《孔乙己》,小学老师会说孔乙己最后被人打得一瘸一拐,告诉我们要怎样怎样做才是对的。中学老师会说孔乙己和文中某某人的人物性格是怎样怎样被鲁迅通过什么什么手法刻画出来的,仔细分析文章语言。高中老师会说孔乙己在鲁迅笔下是个典型形象,背后所写的其实是社会的怎样怎样。到了大学可能又会不同。 这就是因为人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看法和思想也会不同。 而如今我读《狂人日记》,我读《一件小事》,我读《药》,有了不同的感受。读《孔乙己》也与一年前不同了。 我读《狂人日记》,我看到了鲁迅笔下每个人恶狠狠,早就计划好的陷害或是诡计,等等。文章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那边是对人们的呼唤,呼唤人们觉醒,呼唤人们赶快从麻痹之中振作过来。文章的语言有时会让我感到有些混乱,甚至感到有点语无伦次,鲁迅的话太精炼,有些我还不能看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长之后,或许在工作的某个事件里,脑海中会突然闪现鲁迅文章中的画面,顿时醒悟些什么吧。 我读《一件小事》,短短的文章,却诉说着鲁迅内心对车夫的一点敬仰以及自己感到的一点自愧不如。“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鲁迅先生写下文字的同时,记录了故事,反映了现实。说起来故事简单,但其实又有些意犹未尽,夹杂着情感的文字以鲁迅自己的感受结尾,使我有些回味地从头再读一遍„„ 我读《药》,叙述不清的故事让我感到有些疑惑,药?药不治病,反而人还死了?这是怎么回事?“人血的馒头”?有些恐怖又有些荒谬的故事,让我一头雾水。上网看了看,有的人说那带血的馒头是革命战士的鲜血,人们麻痹得那这个来做交易,又反映社会什么什么的黑暗等等„„好嘛,鲁迅的一篇文章确实有很多内涵,或许我现在读,只是为了将来的那么“一闪现”做好铺垫。
《呐喊》中当然还有不少文章,重读鲁迅的文字,体会他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冷峻刻画,感受他对旧礼教和国民的深刻批判„„甚至到了现在,鲁迅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还有存在,就藏匿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倘若我们活在鲁迅那个时代,我们会不会被他用文章化身成某个角色出现在历史中呢?呵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