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代史名词解释之理论

近代史名词解释之理论

来源:榕意旅游网
 理论 41.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9.“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国“失和”(《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而中国一向“兵单饷匮”,“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论海防兵单未可轻言战事》);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兵连祸结”,动摇全局。李鸿章的民族投降遭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僚的反对,指责他“诚不知是何肺腑”(《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7),“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中法兵事本末》),要求“立予罢斥”。 三国干涉还辽

1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清末“新政”

为了摆脱困境,清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包括将衙门改为外务部、各省设武备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等,以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的到来。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以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政党,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后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颁布“铁路国有”,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以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权相交换,借款600万英镑,激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强烈反对,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鼓舞了资产阶级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辛亥的爆发。 运动

1917年,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依靠西南军阀发起运动,出师北伐。不久因受军阀排挤,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运动失败,标志着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终结。 第二条战线

战争时期,由于的统治和疯狂掠夺,在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包括抗暴运动、抢米风潮、二二八等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在人民战争之外,形成了第二条战线,加快了统治的败亡。 “一化三改”

在1953年提出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简称,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井冈山土地法: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广大农民以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是中国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根据这一,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示: 是1946年5月4日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指示》. 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指示》揭开了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指明了方向. 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的洪流,为争取全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

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主体三补充: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

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是为补充;国家市场是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六又”政治局面: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由于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一种政治局面。

农业六十条: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以后几经修改,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要求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废除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

七千会: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因与会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故名。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

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论”,即中国威胁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图》,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论”的文章和专著。有的论鼓吹者说:“一旦中国人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4、 领事裁判权

历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实行司法管辖的特权。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以亚非国家的法律制度劣于或异于他们的制度为由强迫亚非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领事裁判权强加于许多亚非国家。从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看,英美两国曾分别于1843年和1844年通过中英《虎门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事裁判权在世界范围内不复存在。

5、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冲破闭关自守的牢笼,改变盲目排外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富国强兵。他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 序言》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知识,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保甲制度

保甲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和强化地方统治的基层行政机构,曾经一度废弛。1928年10月,中常会决定重拾保甲制。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开始全力围剿红军和各根据地,但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民众不支持而支持党。于是,蒋介石的“剿匪总司令部”开始在江西推行保甲制,1934年又把它推广到全国。保甲制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不得“通匪”,必须“共具联保联坐切结。”军政当局在地方推行的征税、摊派及强征劳役等,一般也都通过保甲来进行。保甲制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推行地方自治的民主精神。

4、三三制

三三制是在中国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机构人员分配上实行的原则。即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

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三三制”政权是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

8.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主张进行民族、政治和社会,推翻清,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

9.中华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规定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设国务,作为首脑,实行三权分立等;它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居住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9.“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主张政治上,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方法上,实行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最后,这条道路宣告破产。

3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党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的重要步骤。

1.闭关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9.公行制度

清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对外商的一切

联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10.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39.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教组织。冯云山、洪仁玕成为最早的信徒。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是中西杂糅的产物,实现了教义的中国化。他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天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和组织准备。

40.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天平天国建立了领导。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所封各王受东王节制。另外,还确立了十二等级官制。又颁行《天平天历》。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平天国的各项。

41.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46. 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他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注重名物训诂考证的古文经学派)。这派学者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但是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51.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提出的思想主张。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60. 麦克马洪线

(英)印度殖民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代表)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代表,私自同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它大大向纵深推进,把原本在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正是由于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

76. “门户开放”

美国对清提出的一项侵略。18年,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 “势力范围”的争夺。于是美国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很多无理要求,利用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94.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帝国主义中国活动的一个阴谋。英国为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动,防范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伦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发起组织所谓“东南互保”。由盛宣怀缀合,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刘坤一、张之洞与驻上海各领事议订《东南互保约款》9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10条。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加人“东南互保”。它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北方义和团运动。

95.章京上行走

章京,官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军机处和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也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在满族中,又成为对上级自称的称谓。行走,清朝制度,不设专职的或不专任的叫做“行走”。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衙门章京上行走,就是任命康有为为衙门章京临时到职办理文书事务的。

98.钦定大纲

是清朝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文件,由“宪政编查馆”编定。制定、公布“大纲”是清朝“预备立宪”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钦定大纲》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字样的文件。《钦定大纲》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钦定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它的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的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昧、顽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清朝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111.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的中国。民权主义,是指“创立”的内容,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悬殊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走向胜利。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120.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被称为“府院之争”。其是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

121. 南北议和

南方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引向拥袁的道路,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

22、二次: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派,在辛亥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的继续。它的失败使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4、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2、第二次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再度揭起了的旗帜,发起第二次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没落。

39、宁汉合流:1927年9月,内的蒋介石集团同集团在的基础上实行反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迁往南京,与南京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相对立的南京国民,造成“宁汉”的局面。7月15日,集团在武汉叛变,消除了宁汉双方在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统一”完成。

4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的政治行动。这样,国民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3、三湾改编:9月29日,领导湖南秋收的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的基础。

62、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

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领导的战争,不承认在反帝反封建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69、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的憎恨,加速了的爆发。

101 .“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它规定在抗日民主的工作人员中,、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东南互保”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0?5分)。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2分)。“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0?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