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来源:榕意旅游网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学教案:

⑴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精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能背诵。 ⑵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⑶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心得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⑴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生疏;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相熟它们了。但是教师要说,看似生疏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相熟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心田。相信吗?不信,等我们仔细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豁然开朗。

⑵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渐渐地,仔细、认真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教师板书课习题) ⑶谁有勇气独自为大家朗诵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教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⑷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互相揭示学习,还可以询问教师。

⑸学生说故事大意,教师纠正。

⑹从方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欢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教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⑴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⑵让我们仔细地读,没读懂,细细领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⑶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1 / 11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自由自在)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盛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诵,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翠的广阔旷野上,牧童正在逗引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样的旷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导案设计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翠,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旷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旷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愉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引的意思。高兴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⑷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高兴吗? ⑸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⑹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⑺总结归纳: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高兴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⑴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⑵看到这样的一幕,假设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⑶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大惑不解,冥思苦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突然,他明白了,他——(豁然开朗),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豁然开朗?——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豁然开朗?(知道朗诵)

⑷请同学们想象:假设是你,假设你即是杨万里,豁然开朗,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⑸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豁然开朗,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欢之情。

⑹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心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⑺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

2 / 11

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欢儿童,未泯的童心) ⑻总结归纳: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欢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暗地里,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妙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⑴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教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⑵生疏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相熟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心田,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仍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妙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教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心田的路。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⑴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渐渐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常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 (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 二、初读

⑴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⑵谁来读一读。(1-2人)

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 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恶棍: 淘气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方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教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贫寒,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习题。 (二)交流:(心得大儿、中儿的勤劳孝敬) 这个问习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3 / 11

⑴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敬,他们才相媚好。 ⑵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⑶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谅解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尽管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⑷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爱吗? (三)心得小儿淘气心爱。

⑴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恶棍,溪头卧剥莲蓬” ⑵为什么喜爱?(小儿子淘气心爱)

⑶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淘气心爱?

恶棍:a 一般情况下“恶棍”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恶棍”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爱,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 (点击图)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天真心爱 淘气心爱)

C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诵: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 听教师读一读?

(2) 你觉得教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 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敬,小儿淘气心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心得景美

⑴生答复: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⑵你从哪儿读懂的?

⑶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⑷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 草繁茂 生机勃勃) ⑸他们就生活在这样柔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⑹指导朗诵: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⑺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 / 11

(五)心得:醉里吴音相媚好,鹤发谁家翁媪。

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好像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⑵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⑶交流:(假设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⑷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柔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沉醉呀! ⑸指导朗诵: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诵全文。

⑴喜爱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⑵教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⑶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教师读下阕。 ⑷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不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暮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依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谢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导案设计

(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白叟,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暮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哀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凝听中走进他的哀愁,读懂他的向往。 ⑸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攒

⑴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 ⑵学生举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篇二

《古诗词三首》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画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陶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引导学生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神韵,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5 / 11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漫笔。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领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诵。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心得诗词中童年生活的高兴、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好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妙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老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诵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妙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妙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其实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6 / 11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应。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诵。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心爱、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憧憬,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沉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抱负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身临其境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调皮心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爱他们吗?诗人喜爱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好像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淘气事,怎能不喜爱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出孩子的淘气,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教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时机,又可拓宽思维、丰盛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漫笔。

7 / 1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顾,既稳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习题解习题,取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习题与其他诗歌标题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络上下文,也可以互相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取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精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跃、欢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鹤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领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领会,学生兴趣浓重。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密切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盛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观赏到的画面描画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稳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归纳:乡村条件俭朴,但环境柔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沉醉。你能通过朗诵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诵或背诵。

8 / 11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柔美的漫笔。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爱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搜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篇三

教学目的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诵、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画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漫笔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高兴、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报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答复,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老师有感情朗诵,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诵,边读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诵。 6.练习背诵。

9 / 11

(五)总结归纳学法,自读心得。

1.总结归纳学习方法:方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领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3.再读心得,领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详细,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欢) 5.感情朗诵,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举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相熟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老师适时小结。 3.板书标题,读习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持己见。

5.老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心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跃天真的神气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0 / 11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归纳: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画了一幅安详、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爱、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璀璨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好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漫笔。 3.用自己喜爱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