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
2.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3.如何认识人口红利?如何最大限度获取人口红利? 4. 你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政策调整问题? (一)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罗淳主要有五点: ●一是“老龄化”含义,一是指“比例扩张”,指老龄化是因少儿 人口递减或老年人口递增所引起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张这样一种人口学效应。是相对的。二是指“增龄过程”,指年龄随时间递增之意 ,只是这里的年龄不是个体的寿命或岁数 ,而是人口群体的“中位年龄”或“平均年龄”。是绝对的。
作者认为人们在理解老龄化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其相对概念,而忽视了绝对概念。
●二是理论依据不足,认为现有的人口转变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概括 人口转变的发展态势,在人口转变进入“低位静止”阶段以后 ,出生率已降至低位并趋于稳定 ,而死亡率甚至呈反降为升的变化 ,这时候 ,出生率下降对老龄化继续加深的作用已大为减弱 ,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靠死亡率的下降 ,但如果死亡率也走向静止 ,继而反降为升时,这岂不与死亡率下降导致老龄化的传统解释相背离。
●三是基本因子的质变:老年人的体质改善,健康保健条件改善, 所以老年人寿命延长,超过了以往的老年人的衡量的标准。 ●生成条件的隐退:现在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的下降主导的, 顶端老龄化明显,金字塔顶部变宽。
●参量力度的减弱:国际通用的老龄化参量指标即65岁达到7%等
不再适用现在的老龄化状况。
(二)关于人口老龄化七大认识问题的反思 ●人口老龄化是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反而可能是老
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口严重老化使得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严重受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并不创造财富 以发达国家为例,也没有解决好老龄化问题
建立在增长型人口年龄结构基础之上,中国的一胎政策导致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因此要调整生育政策
●发达国家不一定比中国更易应对人口老龄化
福利具有刚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养老需求是大不相同的;是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不仅国库空空,还负债累累;是中国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变革中所遭遇的压力要普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方面的建设长期薄弱,然而多数百姓因为权益意识缺乏,无怨无悔、容易满足。中国近年来才施行的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除农业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上每迈出一步,都得到了民众的极大欢迎与感激,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些都是政府的份内之事。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发育不良的市民社会、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高速的经济增长等,使得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阻力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小得多。发达国家更容易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命题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非但如此,发达国家正是因
为高福利与福利刚性,更可能面临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与负债消费
中国政府并没有为人口老龄化而积累财富,做好物质准备,反而负债累累。
●“未富先老”是因为人口数量控制相对过严,从而导致人口与 经济之间的关系加速出现了某种失衡。
●研究问题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寻找规律。(三)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劳动力、储蓄、公共投资。
●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年龄结构转变带来的劳动力 数量和比例提高只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兑现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劳动力资源被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劳动力配置制度的有效供给是利用人口红利的保障(政策制度支持,户籍制度、劳动力转移机制);劳动力质量投资是最大化人口红利的重要举措(人口健康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形成的人口质量红利可以补偿逐渐消失的人口数量红利,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四)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 :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数量界定:一是参照标准,认为选择预期 寿命达到或略高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国家的生命表人口作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时的参照。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构成及其意义
少年儿童人口红利 ,实际上是由人类以往对生育(数量)投资不足转 化而来的,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或预支 ,就好像时下流行的负债消费一样。少年儿童人口负债 ,实际上是由人类以往对生育(数量)过度投资而引起的 ,这可看作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老年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人类以往对生育的过度投资后在现时的一种收益或回报。同样,老年人口负债实际上是人类以往对生育的投资不足后在现时的一种连本带息的债务偿还现象。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在中国的意义::人口红利部分是要我们未来
偿还的。具体由三种人来偿还 :一是由下代人来偿还 ,其结果是加重了下代人的负担,这与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代际公平原则是相违背的;二是通过转移支付,也就是通过人口迁移的办法,由移民来偿还(仅适用于地区层面);三是人口红利的享用者偿还,其结果是这部分人在年老以后的生活品质因此而下降。独生子女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快乐的童年与青少年(至少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负担沉重的中年与孤独凄凉的晚年。
●结果与讨论:人口红利不是免费的午餐;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与流 动;人口红利或人口负债也会在国家和地区间发生转移;中国出
生率的下降首先归功于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但面对人口下降的惯性 ,行政命令会无效。
(五)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
1.在合宜的制度环境下人口红利才有可能发生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式也会 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影响 ●我们如何利用好人口红利
基本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制度是利用人口红利的基本前提;继续深化改革;形成和要素禀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 ,是我们在战略机遇期内利用好人口红利的重要条件。
都阳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要归因于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制度环境 ,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时期也恰好与此相契合 ,因而得以较好地利用人口红利
2.质疑人口红利说
,侯东民认为“人口红利”并非是20多年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事实,用纯粹的年龄结构计算的抚养比与实际的抚养比相差甚远,以抚养比为基础构造的“人口红利论”将带来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实质的错误解释。跟随快速人口转变而来的劳动力丰富时期 ,很可能是人口问题惯性展现期,而不是什么“人口红利期”。而“人口红利”论者提出的中国红利窗口即将关闭 ,应该调整生育政策 ,则是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矛盾的转移,是有害的。他强调,不要让国外的一个新词 ,扰乱了我们本来比较清醒的认识。(人口规模还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人口结构问题则是人口控制的必然代价)
(六)退休年龄调整:为何如此纠结
●退休年龄的调整问题,既关系着劳动力规模的减少,也关系着养 老金规模的增长,而这些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发达国家应对老龄社会的普遍选择,发达国 家推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经验,可资为我国在急速人口老龄化背景 下,提前谋划应对老龄社会的策略借鉴。
●结果与主要发现:在构成上,改变人口年龄劳动力比例构成,重
新界定了社会老年人口年龄维度,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劳动力资源规模扩大,延长劳动力供给峰值的时间,拉伸人口红利的周期;) 非劳动力老年人口规模缩小,减轻养老压力;老年抚养系数下降,人口机会窗口期延长;劳动年限延长,劳动力资源老化明显;伴随出生预期寿命延长和推迟退休年龄,劳动年限比不但没有升高,反而出现下降趋势。
政策退休年龄及相关争议:围绕男高女低的政策退休年龄产生的争议,关系到女性是否能够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工作权益。讨论退休政策时,需要考察女性实际退休年龄状况以及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和退休生活带来的影响。女性实际退休年龄普遍明显偏低;女性实际退休年龄明显低于政策退休年龄;女性实际退休年龄明显低于男性
●退休年龄对女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女性退休时工龄短、退休前工 资基数低;退休金少、性别差异大;女性发展机会少、人力资本浪费严重;(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素质)
●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社 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2)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内涵多元的复杂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既是国家问题,也是个人问题; 既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既是男性问题,也是女性问题。(3)因此,延迟退休年龄需要谨慎行之,要选择最好的方式和最佳的时机。这样,才能达到延迟退休年龄的既定目标,取
得最优的整体性效果。
(七)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
主要讨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以及如何避免两次人口红利之间出现“真空”现象。
●现收现付制是建立在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并且人口抚 养比低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则要求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支撑。及早进行个人账户积累则可以大大缓解问题。
●预期寿命、退休年龄与劳动力供给:
(中西方)【劳动力市场上常态的供求关系不同;劳动者的不同群体在退休后的预期寿命不同(地区差异;一项公共政策,只有在设
计的起点上就包含公平的理念,才能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基准来衡量的劳动力总体特征不同(老年劳动者的教育程度与年轻劳动者有显著差别)】
方法: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
●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理论和经验都表明,教育水 平的整体改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即使工资率已经开始提高,只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更快,该指标就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意味着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保持。
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实现地区间转移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深化教育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巨大潜力,可以使中国制造
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而使人口红利得以延续。 (八)新时期的老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积极发展五大战略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
制定和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
●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有利于从宏观上相对减缓老年抚养压力(使 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适度回升,将有利于减缓未来我国老年抚养比的严重程度,相对减轻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压力);有利于在微观上相对减缓家庭养老压力;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上将出现的阶段性“老少两头沉”问题(宏观和微观上的阶段性“老少两头沉”,是从很低生育水平逐渐回升到生育更替水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它是我国在一定时期内普遍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政策后必须付出的社会和家庭成本之一。我们一定要从促进未来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张翼教授的分析表明,高患病率、高疾病死亡率和高自杀率已经 成为中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