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期 (总第132期) Jourm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CoUege No.2,2013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GenerM.No.132 论诗境中空间维度变化与诗中所表达情感的相关性 冯建强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在诗的表面实在很有一些东西清晰地摆在那里,揭示着诗的内容,暗示着诗的情感,助力着诗 境的形成。比如物象,比如声音,比如色彩。这些呈现在文字表面的东西,依托于内容而又独立在内容之 外。在读者甚至作者皆未必知的情形下,暗中顽固地造成着诗境。维度增减形成的空间变化,也应该是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维度;视界;诗境;心理 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g58(2013)02—0059—03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e in space dimension and emotion in poems FENGJian-qiang (Jinzhong Normal College。Yuci Shanxi 030600,China) Abstract:Thereis somethingout very clearlyinthe surfaceofthepoem,revealingthe contentofthepcem,suggestingthe emotiontithe poem,andhelpingwiththeformation ofpoetry,such a8inlage8,sound orcolor.Thesethingspresentedinthetext surface rely Oilthe c0n— tent and exist outside the content meanwhile.and also produce poetry secretly and stubbornly in the case of eraders’knowing or not knowing.hBh伽 beone oftheimportantaspectsthat 8pacedimensionsincreaseordecreaseintheformationtithe changes. Key words:dimensions;horizon;poetrt;psychology 读顾随先生《论杜甫七绝》一文,中有这样一段:“两个黄 界。”“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 鹂鸣翠柳”一绝,真是高尚伟大。……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 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 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看船成 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 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 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凝神关照之际,心中 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 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 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 很感性的一段分析。此文为叶嘉莹听先生课根据笔记整 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人情与物理互相渗 理而成。讲课不同于著述,难免感性偏多。但其中提到“高尚 透”则“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契合无问之后还有 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确是人所同感,顾随先生在后文也一 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最终的文字又通过怎样的技巧无间地传 再强调“且老杜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一绝可看出”。情趣、 达了这种契合。是否存在这样的技巧或者说在文字堆垒中是 力量、理想种种皆属情感。一首几乎纯粹的写景的诗,如何有 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很好的完成了这种传达。又或者说文“艺” 了这许多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字手段形成了这一 即文字的堆垒方式是否也如人情般与物理相渗透,文字的堆 切,支撑了这样丰富的情感传达,顾随先生未再往下讲。雾里 垒组合中呈现了怎样的物理,又暗合了怎样的人情。 看花总是有“隔”,实在有作一番分析的必要。 我们传统的文学评论,如各类诗话,大多是个人感悟的记录, 王国维先生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极中肯綮。有此情则 讲究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可以说是站在“情”的角度 有此景,但为何此情必见此景,此景必应此情,当中联系并未 上的无穷探究,站在“理”的角度上的深入考量则少之又少。 多言。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则有更多陈述:“情景相生而 恩格斯讲:“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 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 的成熟程度”。这里想要探究的就是诗中文字的堆垒组合是 收稿日期:2013-02—11 作者简介:冯建强(1983-一),男,山西省榆次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59— 否存在或暗含一定的数学规律。 数学、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维度。维度的定义是这样 的:“维度,又称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 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0维是一点。没 有长度。1维是线,只有长度。2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 度形成面积。3维是2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我们所居 于的时空有四个维(3个空间轴和1个时间轴),根据爱因斯 坦的概念推测为四维空间,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 成,而这条时间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 这是对时空的数学、物理学描述。量化且数字化,符合所 谓科学的精神。诗是文学的,但在空间感上,文学的诗中很好 地体现了这些量化的概念,诗人们很科学很量化地表达着自 综合来看,诗中每一句皆是先讲单维后讲多维,过渡连 贯自然。维度在无形中增加。“两个黄鹂鸣翠柳”横着拉伸, 行白鹭上青天”纵向扩展,“窗含西岭千秋雪”透视关系明 显,“门泊东吴万里船”走向辽远。就整首诗来看,四句诗强调 之景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由零维的“个”到一维的“行”再到二 维的“窗”以三维的“船”结尾,视界逐级扩大、视点走向高远。 “一这就造成了朱光潜先生所讲的“见”的体量几何级数的放大, 诗境在膨胀中生成。膨胀的诗境又引动正面情绪的生成,即 顾随先生所讲情趣、力量、理想种种。 在诗的表面实在很有一些东西清晰地摆在那里,揭示着 诗的内容,暗示着诗的情感,助力着诗境的形成。比如物象, 松为高直,菊乃隐逸,杜鹃一定啼血,鸿雁必然传情,鹤不能 己的空间感,诗的文字组合方式在这一方面呈现出一定规 律,展现了相当的“科学”性,很有所谓“人情与物理互相渗 透”的意味。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 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 魂为之钩摄”朱光潜先生明言诗境当中有画境。杜甫“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绝也不例外。绘画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就是构图中的空间变化。透视关系下,点线面的组合,在二维 的面中,表达多维的视觉感受。用维度这一概念来关照杜甫 这首绝句所成的“画境”,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呈现出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若将这“画境”呈现于眼前,或 者说将它以照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这张图应该是 宽幅的,即横长纵短,类似国画中的横幅,打开时向横的两端 延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视觉感受,我以为关键就在“两 个”上。“—个”作为点是零维的,“两个”则是两个点,而两点 成一线,习惯使然我们眼前呈现的这两点应该是水平横向排 列的,这又决定了线是横向延伸的,最终形成了视点的横移 而决定了这图景的横幅性质。虽然“黄鹂”作为体存在是三维 的,但在二维的面中,它以零维的点来表达。“两个”零维的 点形成一维的线,构成了横轴,也就是几何中的x轴。“翠柳” 作为面是二维,相当于画布或纸张的性质,以背景存在。整个 “画境”横向打开。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与上一句可做同样看待。不过 方向有别、动静不同。即这一图景中的视点是纵向移动的,造 成了整个“画境”的纵向伸展,且一个“上”字不但言明方向更 突出速度,画面打开远比“两个黄鹂鸣翠柳”要快,这也许就 是顾随先生所谓力量感的重要来源。“—行”作为线是一维, “青天”作为面是二维,拉点成线,线在面中,强调一维的线。 “窗含西岭千秋雪”“窗”作为面是二维,“西岭”与“窗”用 “含”字关联,亦可视作二维,且是平行的两个面。小窗收远山 的透视突出了“窗”这一个面与“西岭”这一个面的距离,让画 面有了纵深感,形成了几何中的Z轴,构成了立体三维空间。 此句中“西岭”与“窗”同是二维,但小中见大,面在面中,强调 二维的面。 “门泊东吴万里船”画境形成似乎与“窗含西岭千秋雪” 一致,全如我国古代园林造景中的“框景”一般,但其实大相 径庭。原因就在“含”与“泊”所体现的收纳性是不一样的。 “含”是在其中,而“泊”仅是在其上。“窗”是二维,“西岭”就可 看做二维。“门”是二维,“船”则不能仅仅看做二维,“船”与 “门”是分别存在于两个相垂直的平面上的,因此与“西岭”不 同,“船”是三维的、是立体的。因而此句体现体在面中。“万里 船”由近及远,与二维的“门”线面垂直,形成且强调三维空间 的辽远,暗含第四维时间。 一60一 煮、琴不可焚,这些物象已不只有客体的性质,多了主观的情 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不用任何修饰,一出现就传达某 种情感;比如声音,“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图案化结构中所表 现出来的错综、对称与和谐的语音节奏并不是一种后天理性 设计的产物,而是一种由对天道或宇宙的整体领悟、对生理 与心理的内在体验以及对语言符号的外在把握综合形成的 审美习惯自然选择的结果”(《汉字的魔方》葛兆光)。诗中不 同的平仄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比如色彩,今人有所谓色彩 心理学,用怎样的色彩反映或暗示一定的心理。这些呈现在 文字表面的东西,依托于内容而又独立在内容之外。在读者 甚至作者皆未必知的情形下,暗中顽固地造成着诗境。维度 增减形成的空间变化,也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顾随 先生提到的“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理想”之类,特别 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等情感状态,也许正是诗中画境空间 构成中维度的逐级递增形成视界的逐级扩大,进而引动心胸 的舒展、神情的愉悦造成的。 在诗境中空间膨胀而引动正面情绪的例子有很多,如杜 甫的另一首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可 视为点,零维,“齐鲁”为面,二维,点扩为面而无限伸展,维度 增、视界展、胸次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承上句由“齐 鲁”而“造化”“阴阳”,由地及天,开阖极大。“荡胸生层云,决 眦入归鸟”胸问出云天,小空间释放大空间。眼中纳万物,是 点对面的收摄,气势极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ttl/b”放的意 味更浓,可讲彻底放开,由“绝顶”之点而“众山”之面、之体, 且由上而下,势不可挡。兴致之豪迈跃然眼前。整首诗充满空 间上的膨胀感,给人力量感,从而引动正面情绪。刘禹锡的 《秋词》这种呈现更明显。“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霄”一点一线一片天,无限向上打开,“刘诗气雄”已是当然。 以“骨峭”著称的柳宗元,其诗则多是另一番风貌,《江 雪》尤其具代表性。若以画境论,“千山鸟飞绝”由面而点而空 无,“万径人踪灭”由线而点而空无,且承上句由天而地由上 而下。“绝”“灭”还带来方向感的缺失,造成视点的涣漫无收 柬、无着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由点而更沿下垂之线 而空无。由天上鸟到地上人再到江中雪,下而又下。整首诗随 维度递减空间逐级坍缩,视界窄而又窄,更加上视点降而又 降,心情亦随之冷而更冷。“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柳 子厚墓志铭》韩愈)一方面是“千万孤独”的“人情”,另一面是 空间坍缩的“物理”,人情与物理就这样契合得天衣无缝。 杜甫暮年颓唐作《登高》与青年壮怀时作《望岳》其空间 维度变化正好相反。也是同样的道理。 《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由天 及地至上而下由远及近,收束感明显。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下转89页) 上,从以下几方面灵活人手进行具体分析: 全在于书法家摘抄伟人名家的名言名诗,它更主要的是书法 (一)判定艺术形式和内容 自身的艺术技巧和书写的功力体现的整篇的书法结构、气势 首先判定艺术形式,区别美术品种及其表现形式特点作 的贯通与线条运用之感情的表达。书写的技巧与功力,是书 为鉴赏分析的第一步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看内容。内 法的作品成败的关键。许多大书法家的信签便条,今日成为 容是美术作品反映出来和表现出来的东西。具象的故事情 人们珍藏的书法珍品也正在于此。 节,非情节的物象,画面反映出来的哲理,或抽象的点、线、 总之,一个美术家一生勤奋追求的不外两点,一是思想 形、色构成的节律、情绪都是内容。引导学生既看画面中表现 政治、文化艺术的修养,二是表现技巧。表现技巧包括构思的 的形象、情境,也能感受到画家的情绪的表达方式或感情的 巧妙,法则的活用,功力的深厚等等。修养制约技巧的提高。 倾注和画面的寓意。 修养又必然通过技巧方能表现出来。 (二)把美术作品与美术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起 来进行全面的分析。使学生对其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才 参考文献: ’ 能更加理解作品。 【1】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三)从剖析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 就。形象的塑造是美术家感情、思想和功力的体现,也是其作 1994. 品艺术力量之所在。使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有 【3】王宏建,等,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认识,就要通过剖析形象的途径。 社。2002(03). (四)抓住作品的特征,做具有本质意义的分析。作品的 [4】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 特征是指美术家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形成的风格。例如 版社。2002. 齐白石的画风明快强烈、笔墨洗炼,既吸收文人画传统又具 [5】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厦门:厦门 有朴实的劳动人民的感情,作画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 大学出版社,1996. 大写意。抓住了这些,就是分析齐白石作品的钥匙。 [6】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五)从表现技巧与艺术功力上去看作品的艺术成就。美 术作品,既便有非常好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如果表现 技巧平平,也称不上是好的作品。以书法为例,好的书法不完 口编辑/侯健 ■ , 业 夸‘} I }j‘}・ }jI}j I j-}jI} -} ●k j 1-kr—■ ,毒‘} j-} 簟 -}j‘ j ・警 } j-} k } j-} (上接60页)滚来”,“无边落木”构成平面,“不尽长江”构成 执”极甚的。强自排遣的味道很浓。 纵深,且充满体量感。“下”与“来”指示方位,实际则引动视点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 的移动方向。上与下、来与去,视点的移动方向是不同的,视 三日雪,太紊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 距也不同。相对人的位置形成空间收放变化,带给人的感觉 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 是完全不一样的。苏轼“大江东去”、毛泽东“湘江北去”,视距 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物象由乾坤到九山到寒波 的扩大都形成空间的扩张,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再到自鸟,视界是逐步缩小的,视点也是逐渐降低的。特别是 滚来”是视距无限缩小后的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物象最终堆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一语人隐于亭、亭隐于林、林已模 聚于眼前,空间急遽收缩。 糊不清,疏离感极为浓重。呈现出恍惚的“虚”的状态,镜花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承上 月“如画”一般。由大而小,由上而下,由实而虚,一切收归内 将空间再一次放大,但无限空间中只一人,“客”显示为孤立 心,“我”在物的消散中分量更重。谈“无我”只可称是断章取 的一点。“百年”于空间三维上再加时间一维,又明确点出 义。渊明高古,无我之境还恰切。遗山身居丧乱,且当时“怀归 “独”字,可以说是在维度又增的情况下再现一人之渺小。“登 人自急”,无我自然显得牵强得多了。 台”时阶梯在前,视线向下视距很短,空间逼仄,不同于“望 岳”时视界的扩张,心态也判然有别。 参考文献: 尾联一只“浊酒杯”终将天地万千收纳其中,是空间的彻底坍 [1】顾之京.顾随:诗文论丛口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缩。整首诗牢笼天地,囚困身心,晚景凄凉,与望岳时不可同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日而语。 ● 【3】朱光潜.诗论口vl】.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 通过对这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的“细读”,特别是对其诗 [4】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A]//宗白 境中空间维度变化与诗中所表达情感的相关性的讨论,一些 华.美学散步[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近乎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呈现。人对空间变化的感受是相同 的,或者说空间维度变化造成的视觉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是 【5】葛兆光.汉字的魔方[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相同的。在一定的视觉心理下,诗中表达空间的字词按照一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定的方式进行堆垒组合。这种组合方式能够通过“维度”这一 【7】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概念较量化而较准确地揭示。为透过文本揭示古诗作者真实 (1). 、 心理,提供了另一特殊途径。 [8】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版社.2006.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 [9】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 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颍亭留别》一诗。单看一句,寒波起 维对“意境”的曲解Ⅱ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而白鸟下,视平线有升有降,在画面中部得到稳定。动态中有 (3). 平衡,空间变化不明显,心理状态也无起伏,似可称得上“无 我”。但总览全诗,以维度空间的角度去审查,这首诗还是“我 口编辑/赵忠军 一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