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探讨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7 年8月C 第4卷/第24期Aug.C 2017 Vol.4 No.24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151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探讨

宋兰芳

(江苏省沭阳县仁慈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摘要】 目的 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均分,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人数为2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的是针对性护理模式。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为5.0%,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0%,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其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性护理

R24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7.24.151.02【中图分类号】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其是比较常见的产后并发症,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静脉血流速度较为缓慢,加上下肢静脉受到损伤,导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1]。此外,对于血液凝聚状态较高的患者,其也非常容易出现血栓并发症。对于产妇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避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产妇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抗凝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在恢复阶段内心会出现焦虑等情况,影响患者的恢复。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恢复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指导,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将患者的情况准确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然后是体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患肢适当太高,同时使其关节弯曲保持在15°左右,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血液流动,从而缓解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疼痛等。然后是抗凝护理,为了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护理人员在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创伤性检查,了解患者的伤口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止血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患者出现血液外渗等问题。另外,还需要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尿常规等检查时保证样本的准确性。最后则是饮食护理方法,对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日常饮食需要尽量以清淡为主,根据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等,保证患者的血流速度。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于本次研究,其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其全部符合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临床症状,且将妊娠病变等其他具有影响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均分,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人数为20例,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到35岁之间,对患者的年龄进行平均计算得知,其平均年龄为30.5岁。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1到3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达到了26.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等数据进行观察,同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

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其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的是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的护理内容为: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抗凝时间较长,加

2 结 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完成之后,其出现血栓的几率为5.0%,而对照组患者为40.0%,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明显高于观察组,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下面是具体的统计数据。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栓情况

分组观察组对照组

患者人数2020

单下肢深静脉血栓

1(5.0%)6(30.0%)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02(10.0%)

发生率1(5.0%)8(40.0%)

(下转第153页)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152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2017 年8月C 第4卷/第24期Aug.C 2017 Vol.4 No.24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应用及效果

王桂花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眼科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3.3%)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青光眼应用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老年青光眼;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7.24.152.02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是眼压升高导致视乳头灌注不良,并发视觉功能性障碍的疾病,流行病学报道显示,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2%,65岁以上人群高达4%~7%[1]。青光眼以偏头痛、眼睛肿痛及视力模糊为主要临床症状,加之老年人常伴有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视野丧失,甚至失明。常规护理干预是围绕疾病治疗及护理开展,人性化护理可实现帮助患者达到生理、精神、社会文化及健康的目的。本文分析了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现报道如下。

老年青光眼患者接受护理指导时,部分患者由于经济负担、家庭压力,表现为对家庭的愧疚;部分由于对失明的强烈恐惧、手术效果担忧、围手术期疼痛,引发明显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其具体的负面情绪类型,评估其需求及担忧,积极鼓励老年患者勇敢面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家庭成员关怀

老年青光眼患者住院期间更需要家庭成员的陪伴及关怀,护理人员积极的与患者家属沟通,尤其是子女,说明患者目前的心理状况,强调良好的心理状况及身体状况对于手术顺利实施、良好的预后有积极作用;老年青光眼患者良好的心理状况除了护理人员给予的关怀护理外,家属成员的陪伴、鼓励尤其重要,指导患者家属积极乐观的与患者沟通,不应责备或影射患者,多以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气与之交谈,给予其亲情关怀,消除其负面情绪。

1.2.4 环境护理

老年人群普遍对陌生环境感到不自在,易产生孤独感,表现为激动、烦躁、不愿与人沟通,护理人员热情的介绍主治医师、护士及同病室内病友,鼓励其多与人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住院人文环境;病房环境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30%~50%,病房内可适当摆放绿色植物,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1.2.5 围手术期人性化护理

① 术前人性化护理 术前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应激反应,对睡眠质量欠佳的患者可指导服用安眠药入睡;术日指导其排空大小便,协助其穿着宽松衣物,护送患者入手术室;② 术后人性化护理 迎接患者回病房,协助其获取舒适体位,再次强调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咐患者不可震动头部,不可用力做挤眼动作,早期上下床应有人陪同;伴有咳嗽症状的患者,切勿用力咳嗽,遵医嘱适当给予镇咳治疗;术后包封双眼,术后1d改为只包封术眼,术后5d可根据愈合情况拆除结膜缝线,即使单侧青光眼的患者术后至少1d是无法视物,因而需人员全程陪同;术后24h内疼痛十分正常,可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或靶控滴注镇痛药缓解。

1.3 评价指标① 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不记名的评价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眼科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老年青光眼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66.8±4.9)岁,闭角型青光眼21例,开角型青光眼9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心脏病6例,糖尿病18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3~79岁,平均年龄(66.2±5.1)岁,闭角型青光眼19例,开角型青光眼11例,基础疾病:高血压8例,心脏病7例,糖尿病19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围手术期健康宣教、辅助检查、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

老年青光眼患者基础疾病多、体质差、免疫力力低,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青光眼引发的视力衰退、手术治疗均可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打击,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恐惧、抑郁、悲观等。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交流,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从日常交谈、观察中分析其心理状况,对现阶段患者的不幸遭遇表示理解与同情,充分获取其信任,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促进后续的护理措施有序实施。

1.2.2 评估患者的需求及担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