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标志。183 2. 达尔文,1876《一个婴儿的传略》。183 3. 英国高尔顿,遗传决定论代表人。186 4. 美国华生,环境决定论代表人。186
5. 美国吴伟士、德国施太伦,二因素论。186 6. 瑞士皮亚杰
a) 相互作用论。186
b) 发生认识四阶段论。189
c) 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理论。189
d) 言语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199
7.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90 8.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1
9.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193 10.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193 11. 吉布森,视崖实验。197
12. 言语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199
13. 言语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199 14. 托马斯、切斯,婴儿气质类型学说。201 15. 鲍尔比,婴儿依恋三阶段理论。202 16.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学说。202 17. 詹姆斯,主体我客体我。202
18. 哈特,婴儿自我意识发展主体我客体我两阶段论。202 19. 美国哈特普,攻击行为分为敌意型与工具型两种。210 20. 弗拉维尔,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214
21. 蒙达﹒哈特尔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分为身体我、活动我、社会我、心理我。218 22. 霍尔,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225 23.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231 24.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232
25. 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将青年期思维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与约定性阶段。232 26. 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维夫认为成人思维是“实用性思维”。233
27. 安托露丝将夫妻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与朋友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235 28. 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242
29. 库伯勒罗丝将死亡分为5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247 二、以理论为线索 1. 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表1 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理论 代表人 理论观点 遗传决定论 英国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 美国华生 二因素论 美国吴伟士、德国施孤立 × 太伦 相互作用论 瑞士皮亚杰 相互作用 2.著名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
表2 著名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划分阶段 理论内容 发生认识四阶段论 皮亚杰 4 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理论 皮亚杰 3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 8 5 4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3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 4 道德发展三级水平、六个柯尔伯格 3 6 3 阶段理论
3.言语发展理论
表3 言语发展理论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理论观点 言语先天成熟理论 乔姆斯基 言语后天学习理论 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 言语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
4.托马斯、切斯的婴儿气质理论 5.婴儿依恋阶段与艾斯沃斯的类型理论6.游戏理论7.攻击行为理论 8.元认知知识理论9.自我评价理论21810.美国学者思维理论11.老年丧失期理论13.毕生发展观理论 14.死亡五阶段理论 三、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一览表 婴儿幼儿期 童年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期 0-3 3-6 7-11.12 11.12-15.16 17.18-35 35.40-60.65 60以上 动作 意义游戏 学习 (主导活动) 规律 意义 特点 主要理论 兴趣 动作 发展 社会性 方法 前期 衰退 认感知 感觉 后期 知空间知觉 记忆 容量 容量 容量 熟悉 下降 特点 特点 特点 不熟悉 策略 策略 元记忆 2
思维 社会性直觉具体形行动5 象 4 言语 理论 词汇 语音 语法 词汇 口语表句法 达(标志) 情绪 笑3 哭5 恐惧 4 自我意识 第一自我评次飞价4 跃 自我控制4 反抗期 3、4 人际关系 依恋 同伴意义211 过渡 3 抽象 2 帕瑞 拉勃维维夫 不能自控 青春期躁动
情绪: 婴儿期
1.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哭的发展(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青春期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
自我意识:
婴儿期:哈特的主体我、客体我
1.5-2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 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 从对按一定的行为标准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开始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 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童年期: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
自我评价4 第二次飞跃 稳定 积极、满意 亲子3变化 同伴219 友谊 人格变化 11、12-15、16 同伴 教师 父母 229 亲密感 家庭成员 朋友 235 心理卫生 同事 父母 朋友 子女240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夫妻 子女 朋友 1.不安全感 2.老年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具有稳定性。 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 2、深切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青年期:自我意识
• 注意力由倾向于外部世界向倾向于内部世界转换 • 追求“本来的”、“本质的”自我,注意力集中于发现自我 • 注意指向内在自我的原因: • 1)生理急剧成熟 2)社会人际扩大 3)认知能力的发展 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满意)
• 人格变化: 中年期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老年期
1.不安全感 2.老年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征的稳定性
心理卫生
1.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2.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培养其独立性 3.学会学习 培养良好的品行
4.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反抗期 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5.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6.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7.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坦然面对死亡
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