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行业痛点及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痛点及发展趋势

来源:榕意旅游网


建筑行业痛点及发展趋势

痛点总结:

人才流失率偏高,管控体系纵深设计失衡,企业战略专项管理不足,资源内部配置能力较差,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对于资金的管理不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没有监督管理的相关责任人,责任与权力划分不明确,当问题出现时,无人承担责任,安全意识严重缺乏,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问题一:人才流失率偏高

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无论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还是逐步变革到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都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对优秀民营企业、中型以上国企、大型企业二级单位等单位的人员流动分析,目前建筑企业主要呈现出人才流失率偏高的现象,具体特征有:从组织层级来看,工程项目部人员流失率居高;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员工流失率较高;从专业类型来看,项目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率不乐观;从管理层级来看,中层副职以下员工流失情况严峻,“基层人才库”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率高的原因,归纳来讲主要有薪酬水平对外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内未有效体现岗位价值,员工晋升通道设计不足、晋升标准设定不明,公司激励目标不清晰、激励机制较为滞后,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薄弱。

问题二:管控体系纵深设计失衡

优秀、合理的管控体系是确保总部对下属单位进行高效管理、实现各组织层级稳定运转的基础,但当前建筑企业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死结,典型表现如:总部上收大额项目合同经营管理权,二级单位出现“坐等”总部派单、对中小型项目的市场经营热情、投入减弱;总部下放员工绩效考核权,二级单位则出现考核平均主义、流于形式、疏于报备、考核兑现不及时等问题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建筑企业的管控体系纵深设计失衡。通俗来讲,企业管理层对于下属单位的管控方式、权责划分、重要事项、关键流程、监督反馈等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导致总部与下属单位对于具体事项的职能管理范围出现模糊、重叠或遗漏,员工不能各司其职,又如何实现企业运营高效平衡呢?

问题三:企业战略专项管理不足

“战略先行”、“战略导向”、“战略布局”等这些热词已成为现代企业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志。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因其资金、人力、技术的密集性, 以及对外部行业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建立良好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意义十分重大。但现实中,部分建筑企业对于战略规划的关注程度、建设水平、管理能力等,与理想的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体系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无专设的战略规划管理部门、虽然设置部门/委员会但管理流于形式、战略规划缺少前瞻性、战略需求与资源能力不匹配、战略目标分解不系统、战略行为执行不到位或出现方向偏差、员工对公司战略认知不清或不了解等,建筑企业“摸石头过河”、“过了旧年换新年”“纸上划划、墙上挂挂”等战略管理不主动问题较为普遍。

战略管理不足的现象,抛开建筑企业规模过小、企业发展刚起步、企业以外包业务为主为主等这些情形外,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层对战略在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前瞻指导性作

用未予以充分重视,也有领导层对公司当前经营现状趋于满足、对未来发展规划未积极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无论何种原因,若建筑企业想持续做大做强,建设一套富有前瞻、严谨、科学、规范、实用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问题四:资源内部配置能力较差

资源配置能力优劣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资源的内部配置能力优劣则是体现企业内部管理集约化、节约化的重要标识。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一般是“总部-项目部”或“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的二、三级管理模式。在二级管理模式下,因总部直管项目部,总部下发的制度执行较为良好,资源内部配置能力一般处于合理水平。在三级管理模式下,因分子公司一般数量较多,涉及业务型分子公司、专业型分子公司、配套型分子公司之类的细分,且业务型分子公司多管理3个以上的项目部,使得总部对公司整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实际情况来看,三级管理模式下易出现:分子公司间业务重叠性高、人员流动/借调数量与频次少、部分物资重复采购、供应商管理混乱;总部对分子公司经营状况了解滞后、工程项目财务状况不透明、项目部人员配置不规范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在于三级管理模式架构下,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仍依赖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但在包括行政命令在内的执行、反馈、调整、奖惩等机制建设薄弱,易造成行政管理方式趋于形式;另一方面在于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组织、业务、财务、风控等核心版块的顶层设计不足,使得总部未能有效对内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企业呈现“大而不强”特征。

问题五: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源泉,建立规范、实用、合理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则是保持这一源

泉永不枯竭的制度保证。自国务院倡导“大众创新”口号以来,很多建筑企业在内部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专利/发明、新技术示范、工法、QC等方面获得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的认可、奖励、推广、应用。不过从建筑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生产应用角度来看,上述部分创新成果存在实用性差、转化率低、应用功效上限明显等问题,简述而言即为“数量多多,质量寡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从外部来看,核心原因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本意上的鼓励创新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政企间的“认知偏差”;从内部来看,关键行为在于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创新成果的实用性、转化率、功效应用大小等关键指标未予以高度重视,热衷前段成果创新创造,淡化中段成果转化应用,忽视后段成果评价升级,使得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未系统、完整地将成果创新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各种大额投资的到位和“一带一路”的积极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建筑行业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相关利好政策将频繁出台,建筑业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必获得巨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业已经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建筑企业更应把握好机遇,认清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创造更多发展成就!

行内痛点:

1.低价中标

低价中标一直以来都是建企的紧箍咒,你不低价中不了标,你低价了,要亏。

虽然我们都知道低价中标“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但是只要是在低价中

标这一游戏规则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其次尽管这几年的人工成本、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但工程定额一直没更新,而更恼火的是中标价格反而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优良的工程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你不觉得吗?

2.营改增的痛

说到营改增,全国各地的所有工程施工单位,不论是老板,还是财务人员,特别是挂靠的单位(虽然不允许,但实际大量存在),都叫苦不迭,基本都是一片骂声。

营改增了,说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负,可是,建筑企业面临的,却是一个更加麻烦的局面。税改后,虽然可以增值税抵扣,但是你买材料时,如果想开材料票抵扣,就会面临材料费用上涨6个点甚至更多。另外,税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不说,还麻烦了(要求三流合一)。

其次,营改增对承包商尤其是分包商的施工管理及利润率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工程分包甚至大包的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很难改变。由于预算造价中包含11%的增值税,承包商的压力不算特别大,因为他可以把担子甩给分包商,让分包商提供相关的抵扣发票,老项目3%的简易征收税率还能轻松应付。但是对于分包商来说,营改增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现在的工程行业已经陷入到左右为难的情况,完全按税务规矩办事,几乎是白忙活,不按规矩办,那就是违法犯罪,要坐牢的,你叫我们上哪里去说理去。

3.违法分包

我国的《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都明文规定建筑工程主体部分不能分包,分包的其他部分要经过业主的同意。但那是理想状态中的,而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违法分包之所以长期存在,肯定是有根源的。我们都知道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投标的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企业虽然在技术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劳务及机械设备资源方面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而资质级别较低的企业却往往拥有整合机械设备和劳务资源的优势,因此主体工程乃至全部工程分包(俗称“大包”)长期存在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通过各种方法包装成合法的形式,而每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一查就是怪违法分包,因此一个作为幕后英雄的分包商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却被嘲讽为“二奶”。

4.过高的分包提成

只要是分包,就肯定会存在分包利益的划分(管理费的提成)。而在利益面前,人心都是黑的,有的企业为了谋取利润,将本身就已经是低价中标的、没有多大利润的项目,转包甩给他人,自己按一定的比例抽取管理费提成,而管理的抽成更是高的离谱,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0%,至于施工成本、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一些问题,其一概不理。

有些有良心的承包商对于工程变更款会“手下留情”,而有些黑心的则不然,看到分包单位靠自己的努力跑下来的变更款也要抽取管理费。你说叫分包单位怎么生存?这简直就是不让活的节奏!

5.材料单价上涨,却不给调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的材料费通常占工程造价比重比较大,大约在60%至70%左右。所以工程施工中材料的单价变化,直接决定着建企的“生死存亡”。而有些时候作为一些项目的发包方,根本不考虑这一因素,出现材料价格上涨也不给调差。

6.质量终身责任制

自从2014年8月25日,由国家住建部印发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后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以后,很多公司就开始出现建造师,尤其是年轻的建造师不愿意参与项目招投标、出任项目经理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已经开始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

质量终身责任制就是对其管理的项目质量负有终身责任,一旦项目出现质量问题,你轻则可能被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罚款上百万元,重则甚至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也就是说,他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与他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职业、人生风险是不对等的。这就是所谓的:拿着卖白菜的钱,却操着卖白粉的心,换谁谁乐意呢?

7.文明施工 环保加码 扬尘管控

现在干工程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不管有没有用、合理不合理。业主一句话,搅拌站连粉仓给我一起全部封闭,项目部驻地建设要有绿化、运动设施(篮球场、足球场)、停车位、还要美观大方等一系列额外要求。

扬尘管控一刀切,PM2.5超标,建筑业被“误杀”,三天两头停工,机械费、人工费、

资金成本无形中损失惨重!

8.民工搭伙做饭都要被罚款

农民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且都是来自农村地区,做的都是体力活挣得劳力钱,所以根本不舍得外出去饭店吃饭,一群人为了省钱就选择在出租房里以120元/天的标准搭伙做饭,但此举被南京建邺区市场监管局以“无照经营食堂”的名义处罚15.5万元。

很多网友对此就表示不服了,戏称:这种执法简直比冬天还冷、以后一大家人都不敢在一起搭伙吃饭了、四川那么多坝坝院你去罚款啊!事情虽小,但是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建筑业的艰难,任何一个部门都可能掐着你的脖子,让你喘不过气。

9.收款 多么痛的领悟

一到收款,建筑企业无论是土建、装饰、管道、消防还是其他的建筑分项企业,过程中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到处都是要钱的大军穿梭在城市间。这时,各个企业的老板无疑是最为难过的。

国字头央企或者国企建筑企业日子比私营企业要好过些。这些在于他们有良性的自己控制计划及清欠管理制度,并且有财政方面的支持。私营企业的生存则是水深火热,完全在于企业主自己的能力。

10.用工荒只会更加严重

随着在建工地的增多,特别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招工难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农村生活的改善,年轻人80、90后都不愿出来打工,现在出来干活的多为40至60岁

左右的农民工。

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农民工,不愿意打长工是怕得不到工钱,而现在随着各种制度的完善,欠薪已经不再成为农民工最大的烦恼。随着农民工主力军80、90后的年龄增长,都需要结婚生子考虑以后,所以“壮劳力”也越来越少。

随着务工农民工年龄增长,很多年纪较大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把工地当做打工首选。

发展趋势:

1、多样性和专业化

从房地产到基础设施,从国内到国外,从一个领域到整个领域,从EPC到PPP,从单一企业到工业城镇、,从销售到自持物业,建筑业正在向多行业,多区域转移、及更多业务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综合布局和多元化发展,并促进专业化的出现。所有专业领域都要求专业企业提供服务,并与多元化和专业化共存。这将使行业朝着T型发展的两个不同深度发展。

2、数据才是能力

从2019年开始,架构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缩小和缩小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数据功能已经重新定义,并且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在继续。数字技术还将继续渗透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建筑与建筑物和建筑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经济模型中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3、财务能力和运营活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许多组织继续依靠增长率在新市场、新资源、中寻找新的机会,以达到组织追求快速发展的目标;当这种速度开始减慢或减慢时,原始的广泛发展将朝着良好的发展努力。另外,实际建设是金融。当资本成为该行业的重要资源时,财务能力和现金流量将成为评估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该行业原本是各种资格的,不久的将来该国将不断削弱该标准;这种更复杂,更持久的测试要求公司继续保持业务活力。

4、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

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5、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从2019年起,劳动服务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劳动成本和劳动收入保障方式将逐步发生变化。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想法。工厂工业化和现场工业化将打破平衡,重新定义生产关系,这将成为改变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途径。

6、技术向传统建筑业的转变

BIM、 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

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

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建园建筑公司为加快企业转型,赋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吸附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实现以建园建筑公司为驱动,带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益模式。汇集多个产业资源塑造了“互联网+建设、金融+建设、投资+建设 ”的战略布局,推动“各个角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更多了解搜索重庆市建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