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痰湿体质实质探究-潘立文

痰湿体质实质探究-潘立文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19卷 第7期 2017 年 7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9 No. 7 Jul .,2017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7.041

痰湿体质实质探究

潘立文,李光富,李海艳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0)

通过查阅相关古今文献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就痰湿体质的特征、痰湿体质的成因进行梳理,对痰湿体质摘 要:

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分析与总结。文章认为痰湿体质者具有相对独特的外在特征,痰湿体质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七情失调、生活环境、年龄因素等有关,痰湿体质的实质就是痰湿通过影响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造成五脏系统在各自的脏腑、阴阳、气血以及所主的经络、形体官窍等方面形成特异性的改变,从而导致痰湿体质外在特征逐渐出现的过程。

关键词:痰湿;体质;实质;探究

(2017) 07- 中图分类号:R36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0154- 05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sscence of Phlegmatic Hygrosis ConstitutionPAN Liwen,LI Guangfu,LI Haiyan (Chuxiong Medical College,Chuxiong 675000,Yunnan,China)Abstract:By reviewing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ones,the article has carded the features of the phlegmatic hygrosis constitution and its forming reasons,and explored,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essence of phlegmatic hygrosis constitution.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phlegmatic hygrosis constitution has relatively special outside features,and the main forming reasons of this constitution are as follows:genetic factors,diet not festival,maladjustment,incoordination of seven emotions,living environment,age factor,et al. The essence of phlegmatic hygrosis is the process of that the phlegmatic hygrosis affects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reduce the specific changes of their organs,Yinyang,Qi and blood and their meridians,body and orfices and then make the phlegmatic hygrosis constitution gradually formed.Keywords:phlegmatic hygrosis;constitution;essence;exploration and research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色之一。所谓体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在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1]性。当代中医体质学说是由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创立的。王琦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他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20余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当前中国人的九大体质类型——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秉体质。这9种体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个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以2010,12 ( 5 ):183-184.丁琼浩,敖亮,潘正刚,等.膝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用药分析[ J ] .中医临床研究,2014,6 ( 7 ):14-17.黄爱民,丁炜.抗骨质增生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 ( 11 ):118-120.刘建业,陈清汉.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姜黄素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J ] .中华试验外科杂志,2014,31 ( 3 ):616-618.郑玉强,邓立普.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 2 ):212-214.及对特殊疾病易感性等方面的特性。不同体质个体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相关特征具有明显的稳定性,而这些稳定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是与不同体质的实质有密切关系的。痰湿体质个体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其特殊的体质实质所决定的,搞清痰湿体质的实质对于理解痰湿体质的体质特征、痰湿体质的形成过程、痰湿体质的危害与发病易感性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本文试从痰湿体质的特征、形成原因、理论研究与现代研究等角度进行相应的探析,以期搞清痰湿体质的实质,为进一步研究痰湿体质,预防痰湿体质个体罹患有关疾病,促进罹患有关疾病的痰湿体质患者康复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17 ] 王健,王祥,马捷,等.姜黄素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兔骨关节炎标志物的作用[ J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 ( 3 ):312-318.[ 18 ] 张锐,刘世清.姜黄素保护关节软骨抑制骨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 J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 ( 2 ):277-282.[ 19 ] 胡晨霞,何嘉琪,刘戈,等.姜黄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抗炎作用的研究[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 ( 4 ):363-365.[ 20 ] 夏均青,全健.大成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 ( 4 ):24-25.[ 13 ] [ 14 ] [ 15 ] [ 16 ] 收稿日期:2016-12-08基金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614)作者简介:潘立文(1983-),男,湖北武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及民族医药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154

19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 痰湿体质的特征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湿》中有云:“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此为先贤重视体质辨识,重视从个体形色脉象等外在特征辨识体质的明训。所以要想真正认识痰湿体质,必须首先搞清痰湿体质的一系列特征。在王琦教授创立的当代中医体质学说中,痰湿体质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体质类型。痰湿体质是指由于水液吸收、输布、排泄等生理过程失常以致体内水湿停积、湿聚为痰、痰湿内盛,表现出以重、浊、黏、滞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1]。从痰湿体质者的形体特征来看,痰湿体质者大多形体肥胖,尤以腹部肥胖明显。从痰湿体质者的其他躯体表现来看,具有这种体质的个体往往面部皮肤较油腻,目眵多,易出汗尤以夏季时明显,汗液较黏腻,常感胸闷不适,喉中常有异物感,痰涎较多,睡觉时口水多而黏腻,睡眠时间偏长,神倦乏力,身体常感困重,眼胞浮肿,眼眶周围皮肤暗黑,面色淡黄而偏晦暗,大便溏稀或便秘,脉滑,平素喜好肥甘厚味之品,口中黏腻或泛甜味,多口干而不欲饮,小便多正常。从痰湿体质者的心理特征来看,这种个体往往较稳重谦和,忍耐力强,但也有少数肝火偏亢者性格较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痰湿体质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独特特征是与这种体质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密切关联的。由于体内水湿内停,聚湿为痰形成痰湿,而痰湿五行属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痰湿会趋于五行属土的部位,如肌肉、大腹等处,故可见该体质个体的体形偏肥胖,尤以腹部肥胖为主。元·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即指出:“肥白人多痰湿”,而“皮肉膏肥”即是痰湿泛溢肌肤所致。清·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中指出:“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由于痰湿的本质仍是湿邪,因而具有湿邪的致病特点,而湿邪本身具有重浊的特性,所以痰湿致病常会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表现,如头身困重等。而“浊”字指秽浊不清的意思,痰湿为患会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若痰湿上犯则面部皮肤油腻不清,目眵多,此即“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之意。而除了重浊的致病特点之外,痰湿还具有黏滞的特点,所以痰湿致病还可见到汗液黏腻、口水黏腻、大便稀溏、口中黏腻等表现。由于湿为阴邪会阻遏气机,如果痰湿上犯阻遏胸中清阳,则会出现胸闷不适的感觉。如痰湿阻遏清阳上升,则可能会出现面色偏黄、晦暗之象。如痰湿中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又会出现口干不欲饮的情况。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所以痰湿体质者还可出现睡眠时间偏长、神倦乏力等表现。此即金·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中所提:“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不消化”中“嗜卧”的情况。由于机体内痰湿阴邪偏盛,阳气被遏,个体往往比较稳重谦和、忍耐力强,但也有性情急躁易怒者,不过总以性情温和者居多。此即《内经》所谓“安心,好利人”的性格心理特征。痰湿本为水液所化,故若其下注大肠会出现大便稀溏的情况,而走注眼胞则会出现浮肿之象。清·何梦瑶在《医碥·痰饮》中论到痰饮为病的病状时谈到:“痰在目……,或眼皮下烟灰黑色。”痰湿体质者往往可见到眼眶周围发黑的征象,而这即是痰湿所致。除此之外,痰湿体质者脉滑实为痰湿内盛在脉象方面的特异表现。从上面的论述看来,痰湿体质的各种外在表现皆与其体内偏盛的痰湿阴邪有关,都是由痰湿所导致的。2 痰湿体质的成因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后天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七情失调、生活环境、年龄因素等均有一定关系,可认为痰湿体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个体所导致的。2.1 遗传因素《褚氏遗书》中有云:“凡子形肖父母者,以其精血尝于父母之身,无所不历。”现在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父母的生殖之精不仅是形成生命个体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个体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父母的体质特征是可以通过遗传物质遗传给子代的,如果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是痰湿体质,则完全可能通过遗传物质将其体质特征遗传给子代,此亦即元·王隐君在中所云:“父母俱有痰疾,我秉此疾,则与生俱来也……婴儿出腹,喉声初出,已有痰涎”之意。这一观点也已被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所证实。有学者[2]就对痰湿体质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不仅获取到痰湿体质特征表达基因,还对其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发现特征基因明显富集到与代谢相关的生理功能上,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痰湿体质与平和体质mRNA基因分类器,成为痰湿体质微观辨识的有力工具。还有研究发现[3]痰湿体质与HLA-II类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提示痰湿体质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除了亲代将痰湿体质特征直接遗传给子代之外,胎儿在母体内的营养状况也与出生后的痰湿体质形成有密切关系。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有云:“儿生下遍身肌厚,时时生痰,是亦在胎时,母食肥甘湿热太过,流入胎中,以致形质虚肥。”[4]如果胎儿在母体内营养状况过好,摄入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胎儿出生之后表现为痰湿体质。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痰湿体质的形成一方面与父母遗传有密切关系,即如果父母是痰湿体质,则其子代为痰湿体质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母体在妊娠期间热量摄取过多,过食“肥甘湿热”之品,也会导致子代“遍身肌厚”“形质虚肥”“时时生痰”,从而形成痰湿体质。2.2 饮食不节《素问·六节藏象论》有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生长发育以及一切的生命活动都必须以水谷饮食物所化生的气血作为基础,故可说水谷乃是人的生命之本。然而一方面饮食固然可以化生气血以滋养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推动人的各项生命活动与生理机能,但另一方面如果个体饮食偏嗜、饥饱失度则亦会成为损害健康,形成异常体质,甚至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明·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有云:饮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气恼劳碌,惊恐风邪,致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化而成痰饮矣。”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亦有云:“痰者,水155

《泰定养生主论》“脾胃气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

谷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饮食无节或过食厚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也。”[4]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示:“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部分个体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超过脾胃运化的限度,便会逐渐导致脾胃受损,以致脾脏的水液运化功能失司,以致水湿内停,痰湿渐生。中医学传统观点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痰者,必以燥脾湿,杜痰源为本”即是这一观点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后天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味之品,长期过量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是促进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以酒为浆,嗜酒如命之人长期大量饮酒,除可导致湿热内生之外,还能因酒损伤脾胃,使水谷津液运化失司,津液不得四布,停聚为痰,逐渐演变成痰湿体质。2.3 劳逸失度《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秉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秉也。”又云:“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秉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痿论》又云:“脾主一身之肌肉。”中医学理论认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若人好逸恶劳,缺乏运动,即会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水液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渐生。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曾言:“富厚之人,安居奉养”,会导致“痰涎胶固,气机凝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宣化”即是此意。《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有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运化、主升清,脾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转输四肢,以供四肢活动之所需,而所谓的“脾主升清”,其实也内在地包括了脾将水谷精微转输至四肢的生理功能。如果某些人“食已便卧”,由于四肢不活动、运动量过小,会导致刚刚进入中焦的水谷不得正常地输布、布散四肢以供四肢运动所需,如此一来则非但不能促进脾气的运化功能,反而会由于四体不勤、清阳之气不升,逐渐导致脾的生理功能减退,出现运化机能的障碍,从而导致水谷不归正化,水湿内生,湿聚为痰,痰湿渐生,而痰湿体质也便逐渐形成。故四体不勤,过于安逸,也是导致痰湿体质的重要因素。2.4 七情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合称,是人体对外界客观环境、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反映与体现。一般情况下,七情活动是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进行的,并不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等的功能失常。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如果情志活动超出正常的生理范围而机体又不能对其产生适应时,就势必会影响体内的脏腑、气血、经络等的功能活动,从而导致各种病理现象的产生。现实生活中,有些个体因为突然遭遇一些突发的情志刺激又难以适应,如失恋、家人去世等,或所欲不遂、心情难以平复等,就有可能使其将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导致胃火亢奋,进食大量零食、饮料等高热量食品或多次频繁进食,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摄156

取高热量食品过多,大大超出人体的正常所需,导致脾气难以将这些饮食物输布周身,水谷不能归于正道化为气血,反滞为水湿聚而为痰,逐渐形成痰湿体质。有些个体平素性格敏感多疑,遇事常思虑太过,因“脾主思”“思甚则伤脾”,遂致脾气郁滞,运化失司,以致津液不归正化,水湿内停,痰湿渐生。还有些个体因自身思想方面存在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整日只知贪图享乐,无所事事,进食大量高热量食品超过机体需要,脾气不能将其完全布散周身,停滞体内酿为痰湿,这样也会逐渐形成痰湿体质。总之,人的七情失调也会影响体内脏腑、气血等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水谷不归正化,化为痰湿,逐渐形成痰湿体质。2.5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对个体体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体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该环境的气候条件、水土差异、经济条件、风俗习惯等自然、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体质的形成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若个体长期生活在江、河、湖、海或其他近水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的湿度较大,个体便较容易受到外湿的侵袭。而外湿侵入人体之后,由于脾脏对湿邪有特殊易感性,且湿为阴邪又容易损伤阳气,所以外湿势将逐渐影响个体脾阳的水平,使得脾阳渐衰,也即出现叶天士所说的“湿盛则阳微”的情况。而脾阳虚损势必影响脾脏转运水湿的功能,从而导致水湿内停,湿邪逐渐聚为痰湿,痰湿体质便逐渐形成。除此之外,有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痰湿体质者的比例与数量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营养摄入状况较好,往往摄入高热量食品过多,超过脾脏运化的能力,而个体的体力活动又相对较少,遂致脾的运化功能受到这两方面不利因素的损害,导致体内水湿内停,痰湿渐生,逐渐形成痰湿体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由于经济条件欠佳,人们的营养状况往往较差,且体力活动量较大,脾的运化功能不易受到过食肥甘厚味与过度安逸等因素的损害,所以比较不容易形成痰湿体质。还有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痰湿体质个体数量又较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明显偏多,而这可能与少数民族群众喜食肉类,好饮烈酒的风俗习惯有关。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以及西藏、青海等地的痰湿体质数量与比例明显较高[4]。这也证明了居处地生活环境是改变个体体质类型,促进痰湿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2.6 年龄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气血阴阳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都在逐渐减少,尤以肾中阴阳的衰减为著。由于肾主藏精,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故肾气虚衰是衰老的重要特征之一。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肾气虚乏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不断地减退,而肾又主水,主持人体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而“痰之本,水也”,若肾中精气不足,以致肾主水的机能异常,则可能会导致水液输布、吸收、运化、蒸腾气化、排泄等生理环节出现“膏粱之人,“脾主湿, 19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异常情况,以致水湿内生,且逐渐化为痰湿。此即中医学理论中“肾为生痰之根”观点的机理所在。临床上常可见年高之人,多患咳喘、痰饮等疾,痰涎颇多且不易咳吐,即肾中所化生之痰也,而这也正是衰老的一种表现。综合上述论析可知,痰湿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后天多种因素有关。既可由先天禀赋异常、父母体质遗传所致,也可由母体妊娠期间营养太过所引致。然而痰湿体质的形成更多是与后天环境因素有关,如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好逸恶劳、四体不勤、七情失调、居处湿地、喜食肉类、美酒、运动过少的生活习惯、年高肾衰等都可导致体内水湿内停,痰湿渐盛,以致成为痰湿体质。3 痰湿体质的实质笔者认为,所谓“体质的实质”是指具有某种体质的个体在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形体官窍等方面与平和质正常人之间所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异性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机理机制,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的特异性差异才会造成痰湿体质者外在的一系列特征表现。所以要想弄清痰湿体质的实质,就必须从痰湿体质在上述诸方面与平和质者之间的特异性差异入手去进行研究。由于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与六腑相表里、与同名经脉相络属、外合于五体、开窍于七窍,并不停的处于气化过程当中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故下文将从痰湿体质者在五脏系统方面的特异性改变入手,对痰湿体质的实质进行探究。3.1 痰湿体质脾系统的特异性改变痰湿体质者最大的特点是体内痰湿偏盛。痰湿阴邪存于体内,会走注五脏六腑,影响各大脏腑的结构与功能状态。清·郑寿全在《医理真传》中指出:“脾无湿不生痰”,清·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指出:“痰在人身,非血非气,生于脾土”,由于痰湿主要源于脾脏,而“痰属湿”具有湿邪的特性,故痰湿体质者的脾脏是最先、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痰湿产生之后,会困阻脾气,引起脾的运化、升清功能障碍。运化功能障碍会使得体内水谷、水液运化失司,以致酿为水湿,加重个体水湿、痰湿内盛的情况,还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腹胀、便溏或便秘等。而升清功能障碍则会使得头目清窍、四肢等失却水谷、气血等的濡养,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身困重、嗜睡等。痰湿在五行中属土,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属性相同的事物具有相对的亲和性,因此痰湿容易走注到机体中五行属土的部位,如肌肉、口唇、大腹、足太阴足阳明经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痰湿体质者会表现出如形体肥胖尤以腹部为甚、口中涎水多、口中黏腻、舌体肥大、眼部肉轮浮肿、足太阴足阳明经出现痛风的表现[5]等情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脾的生理功能接近于人的消化吸收功能、糖脂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部分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等。有研究发现,痰湿体质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常存在一定的问题[6],其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常会出现嗳气吞酸、痞满壅塞、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便秘等情况,较容易罹患慢性胃炎、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脂肪肝、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还有研究报道称[3],痰湿体质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情况,痰湿体质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分泌情况等均与平和质者存在明显差异。有报道表明[7]痰湿体质者的肌细胞代谢水平、微循环情况、血液流变学等指标都较平和质者更差。上述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用来解释因痰湿体质者脾系统的特异性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表现。由此可见,痰湿体质者是存在着明显的脾系统特异改变的。3.2 痰湿体质心系统的特异性改变清·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有云:“痰之为物,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痰湿体质者体内之痰湿可以弥漫周身,遍及五脏六腑,当然也可以影响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心脏。心在五行中属火,而“痰属湿,为津液所化”,在五行中属水,水本克火,故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痰湿能抑遏心的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痰湿入心,可影响心气的激发推动、温煦等功能,常表现出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等不适,容易引发心悸、胸痹心痛、不寐等病症。痰湿进入血脉,阻碍气血运行,使血液运行凝涩,又容易逐渐引起血栓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病证的产生。痰湿易蒙蔽心神,又会导致个体出现嗜睡、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健忘等情况。痰湿走注肢体经络,又容易阻滞局部气血运行,导致肢体麻木、疼痛,局部发凉或发热等情况出现。“心其华在面”,痰湿阻遏,心血与脾气不能正常的上荣于面部,又会出现面色偏黄而晦暗的表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痰湿体质者常存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异常[8],个体的全血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甲皱微循环的各项检测指标常高于正常者,此外还存在血脂偏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睡眠机能异常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都可用来解释痰湿体质心系统特异性改变所引起的系列表现。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痰湿体质者的心系统相对于平和质者确实存在着特异改变。3.3 痰湿体质肝系统的特异性改变痰湿对于肝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肝的形态,肝主疏泄、肝主血海的功能,眼周、头部等部位的状态,个体的性格特征以及妇女月经、白带等生理现象上。痰湿体质者体内痰湿偏盛,痰湿可以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影响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痰湿阴邪可以困遏肝气,阻碍肝气生发、升散的特性,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表现,有如清·何梦瑶在《医碥·痰饮》中所云:“痰在头,偏头风、雷头风、头眩。……,痰在目,目眩,眼蠕动,……,或眼前黑暗,或眼皮下烟灰黑色。”所云等症。痰湿阻于肝络,不能及时转化输布,则可使肝内脂浊渐增,以致脂肪肝的逐渐形成。而痰湿若阻遏肝气生发,会使痰湿体质者两胁时常出现胀闷不适。而痰湿循经上传,可影响头部感觉,出现头重、头眩及头目闷胀甚至头风等症。痰湿困遏肝气生发之性,可使个体的性格偏稳重、安静、忍耐力强,如痰湿郁久,肝气化火则性格可能变得急躁易怒,反应过敏。由于肝主血海,肝又主冲任二脉,所以若痰湿蕴15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

于肝体,随冲任二脉下注于胞宫,则又会引起妇女月经色淡、清稀、质如痰涎、经量过少甚至闭经等情况以及白带过多而质清稀等情况的出现。现代医学的有关研究发现[9],痰湿体质者脂肪肝的发病率较高,普遍存在肝内脂质含量超标的情况。痰湿体质者的血压普遍偏高,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0]。除此之外,女性痰湿体质者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的几率明显超过平和质者[11],而这些可用来解释痰湿体质者由于肝系统特异性改变而引起的系列表现。由此可见,痰湿体质者肝系统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特异性改变。3.4 痰湿体质肺系统、肾系统的特异性改变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论到:“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痰湿可上走肺系,影响肺系的生理功能,从而表现出一些痰湿体质特有的表现。痰湿上注肺部,影响肺主宣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则表现出胸闷,呼吸不畅,水液排泄不畅,身体容易浮肿等表现。痰湿上干咽喉则可出现喉中异物感,即喉中如有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表现为咳嗽痰多等症。痰湿困阻脾肺之气,又可引起肺气虚弱,而肺气不足,则容易出现多汗、自汗的表现。而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由于痰湿壅遏营血,故所出之汗又往往比较黏腻、粘手。痰湿下走肾系又能损害肾的生理功能。由于痰湿本于脾土之湿,下行于肾系则可引起肾水凝瘀,以致肾藏精化气与肾主水的功能异常。肾脏藏精化气的功能异常会导致机体精气不足,从而出现神疲乏力、精力不足、性欲低下或不育等情况,肾主水的功能异常则会出现水液代谢异常而导致出现排尿异常、眼睑浮肿、眶周皮肤发黑等情况。现代医学研究则发现痰湿体质者的心肺功能常有一定程度下降,痰湿体质者中的性功能障碍比例较高,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这些则可以用来解释痰湿体质者肺肾系统出现的特异性改变。由上面分析看来,痰湿体质实质是痰湿影响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形成或造成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形体官窍等一定的异常状态的过程。由于痰湿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导致五大系统产生种种不同的状态与特异性改变,如脾系统的运化、升清功能障碍所导致的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形体方面的胖大肿胀等表现以及糖脂代谢紊乱等,心系统的主血脉、主神明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胸闷心悸等不适,嗜睡、反应迟钝、健忘等精神神经功能异常表现等,肝系统的肝主疏泄、藏血功能异常所导致的头晕、头胀、头痛,性格个性方面的改变以及脂肪肝、血压偏高、女性卵巢功能方面的异常等,肺系统主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异常所导致的胸闷、咽喉部多痰、梅核气、身体浮肿、多汗自汗、心肺功能下降等,肾系统的主藏精,主水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神疲乏力、精力不足、性欲低下或不育、排尿异常、眼眶浮肿、眶周皮肤发黑、性功能异常等。上述这些五大系统的特异性改变正是造成痰湿体质特征的内在原因,是痰湿体质的实质所在。4 讨论与结语中医体质学说[12-14]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158

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会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逐渐表现出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就是一种体质区别于其他体质的主要特征。不同体质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而造成这些特征差异的背后实际上是各种体质不同的实质。痰湿体质者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如形体肥胖,面部皮肤较油腻,目眵多,易出汗尤以夏季时明显,汗液较黏腻,常感胸闷不适,喉中常有异物感,痰涎较多,睡觉时口水多而黏腻,睡眠时间偏长,神倦乏力,身体常感困重,眼胞浮肿,眼眶周围皮肤暗黑,面色淡黄而偏晦暗,大便溏稀或便秘,脉滑,平素喜好肥甘厚味之品,口中黏腻或泛甜味,多口干而不欲饮,小便多正常,性格较稳重谦和,忍耐力强等实则跟体内的五脏系统于一种特殊的异常状态有密切关系。实际上,正是这些内在的组织器官等的功能异常或障碍,才最终导致痰湿体质者表现出上述的外在特征。通过对痰湿体质成因的研究,笔者发现痰湿体质的实质是与痰湿阴邪内盛有密切关系的。痰湿通过影响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进而造成五脏系统在各自的脏腑、阴阳、气血以及所主的经络、形体官窍等方面形成特异性的改变,从而逐渐导致痰湿体质特征的出现,这种五脏系统的特异性改变即是所谓的痰湿体质的实质。通过对本文所梳理出的痰湿体质实质进行研究,必将对中医工作者更好地认识痰湿体质,预防个体痰湿体质的发生,扭转痰湿体质,预防痰湿体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疾病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作用,也将为中医药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搞清痰湿体质的现代医学本质起到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 1 ]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J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 ( 4 ):1-8.[ 2 ] 李玲孺,郑璐玉,王济,等.痰湿体质基因表达谱研究[ C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21,36.[ 3 ] 苏庆民,王琦.肥胖人痰湿型体质,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检测及特征[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 ( 2 ):39-41.[ 4 ] 李响.痰湿体质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D ] .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13-14.[ 5 ]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从足太阴足太阳经论治新探[ J ] .江苏中医药,2016,48 ( 4 ):19-21.[ 6 ] 张杰,代名涛,谢英彪.中医痰证与方药[ M ]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18.[ 7 ] 方显明.冠心病痰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探讨[ J ] .中医研究,1990 ( 2 ):15.[ 8 ] 钱彦方.肥人痰湿体质学说的形成及现代研究[ 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 ( 3 ):5.[ 9 ] 王见义,王灵台.从痰论治脂肪肝经验撷萃[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 ( 5 ):832-833.[ 10 ] 林谦,陈焱,金法,等.37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辩证研究[ J ] .现代中医药,2004,3 ( 3 ):17-18.[ 11 ] 杜海燕.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关系的研究[ D ]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18.[ 12 ] 胡谦锋,周春祥,刘仲书,等.中医药治疗痰湿型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6 43 ( 6 ):1335-1338.[ 13 ] 杜强,耿强,李湛民,等.东北地区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初探[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 ( 12 ):5360-5362.[ 14 ] 祁丽丽,周一心,韩振翔,等.谢综合征中医体质与血脂、BMI及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 ( 7 ):1171-11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