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nteoductioni) 大纲与要求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的调节;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观点,研究方法,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理解:神经纤维,神经,发射弧。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的专业术语,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为其他章节打好基础,有利于以后各章的学习。 3、情感的培养目标:
a、 建立形态和功能关联的观点
b、 建立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对立统一的观点 c、 进化发展的观点 d、 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1、重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的专业术语,调节。 2、难点:神经纤维, 神经,反射弧。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解剖学: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的抽象科学 解剖:尸体解剖的动作
生理学: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学习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活动规律,为今后胜任生物学教学工作和进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并为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服务。并为将来承担中学生物学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同时为地方、系统及部门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1)基本观点
1、 形态和功能相关联的观点
2、 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对立统一相关联的观点 3、 进化发展的观点
4、 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研究方法
1、 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1) 器械解剖尸体,用肉眼观察,了解人体形态最直接的一种方法 (2)借助显微镜,物理,化学,研究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
(3) 现代:x射线,电子显微镜 ,使解剖学的发展到了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1急性实验法(acute experiment) (1)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1] 机体上取出所要研究的器官和组织,放在人工环境中设法在短时间内保持它的生
1
理功能
[2]活体解剖实验法
使动物处于麻醉状态下或者破坏其大脑的条件下进行活体解剖,把要研究的器官暴露出来以便进行实验研究 上述两种方法为急性
优点:条件和研究对象较为简单,容易把问题分析细致
缺点:在脱离整体条件下进行的,有的是 在麻醉状态下短时间的生理现象 ,实验结果常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慢性实验法(chronic experiment)
用完整,清醒的机体为研究对象,并在它同环境关系保持比较自然的情况下进行试验。 优点:研究对象处于正常状态,所得结果比较符合正常生理活动规律。 缺点:应用的范围常受限制。
三、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二)描述人体姿势,方位常用的解剖术语 1、解剖与姿势
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臂下垂于躯体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2、方位
上下,前后,深浅,内外,内侧,外侧,近端,远端 3、 切向
失状切面,冠状切面,横切面 4、 轴
垂直轴——体长轴平行,与地面垂直 额状轴——左右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失状轴——前后平伸并与地面平行的轴
5、胸部的体表标志线,腹部的体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metabolism),兴奋性,适应性,生长和生殖都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特
3
征。
5、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稳态(homeostasis)是指机体内环境维持近似平衡的过程,以保证细胞发挥高效的代谢功能。自身平衡通过一些 效应器(通常肌肉或腺体)保持,通过内环境的感觉信息来调节。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基本方式是反射活动,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能分泌不同的激素,通过组织间液或者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对某些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起作用,以调节机体内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生理功能。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 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射效应
↓ ↑ 内分泌腺 → 激素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组织,细胞在内环境变化时,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射 ,例如脑血流量的调节
4、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输入信号 → 发讯装置 → 联系线路 刺激 → 感受器 → 传入联系
反馈联系 控制装置 反馈联系 中枢神经系统
输出效应← 效应装置 ←联系线路 反射效应 ← 效应器 ←传出联系 A、自动调节系统 B、反射调节系统
受控部分送回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这种联系称为反馈联系,反馈信息返回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调节 正反馈: 反馈信息的效果是加强控制 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 :反馈信息的效果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教学体会:
本门课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练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邱少云、帕金森症、癫痫等例子的分析)。
在合作学学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时,通过事例体温调节过程分析,构建两种调节方式的关系,理解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的复杂性.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
(The bassic organization of Human Body) 大纲与要求
掌握:1、细胞膜的功能;
2、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 3、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形态、结构、分类、功能; 了解:1.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
4
2.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3. 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
4.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纤维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学时:4(学时)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难点 : singer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思想.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 和功能
概述:
细胞(cell):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 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所处的环境和生理功能不同形态,大小差别;
成熟的卵母细胞直径可达200um,小的淋巴细胞直径只有6um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引入: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一)细胞膜
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的经典实验,引入: 1、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
原生质膜 :包被在细胞外面的膜
成分:脂质 ——1/2磷脂,此外胆固醇和糖脂 protein——表面蛋白质,嵌入蛋白质
糖——常与protein结合成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 质
结构:在总结以前膜的基础上,现在大家一直公认的是singer液态镶嵌模型 细胞膜以液态脂 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有不同 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分子,部分蛋白质 结合有糖链。
既然膜主要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那么理论上只有脂溶性的物质才有可能通过它。但事实上,一个进行着新陈代谢的细胞,不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到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团块性固形物或液滴)进出细胞,包括各种供能物质、合成细胞新物质的原料、中间代谢产物和终产物、维生素、氧和二氧化碳,以及Na+、K+、 Ca2+离子等。它们理化性质各异,且多数不溶于脂质或其水溶性大于其脂溶性。这些物质中除极少数能够直接通过脂质层进出细胞外,大多数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转运,都与镶嵌在膜上的各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至于一些团块性固态或液态物质的进出细胞(如细胞对异物的吞噬或分泌物的排出),则与膜的更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 2、细胞膜的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3)、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4)、入胞作用(endocytosis)和出胞作用(exocytosis)
5
(5)、受体(receptor)的功能 (二)、细胞质组成
细胞质(cytoplasm):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包埋在基质中的各种特殊结构细胞器。 1.基质的主要成份及功能: 2.细胞器的种类及功能: (三)、细胞核组成
细胞核 (nucleus)形态上只是核物质的集中区域,
一般靠近细胞中央部分,在功能上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中枢,并控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调节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1、核内物质的组成及功能:核膜、核质、核仁、染色质
第二节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较 少。 2、有极性 (游离面 基底面) 3、无血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一) 、被覆上皮(单层上皮 复层上皮) 1、单层上皮 :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等 间皮:胸膜,心包膜腹膜等 其他:肺泡壁,肾小囊壁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 ,甲状腺泡上皮 单层拄状上皮——胃,黏膜上皮
假复层纤毛状上皮——呼吸道黏膜上皮 2、复层上皮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黏膜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口腔. 食道. 角化 .皮肤 复层拄状上皮——睑结膜,尿道海绵体部黏膜上皮
(二)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 组成,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三)感觉上皮:感受不同刺激和细胞组成的上皮. 二、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特点:1.少量的细胞和大量的间质组成 间质 基质:蛋白质,粘多糖,透明质酸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2 .无极性
3.有血管,淋巴管,神经 ,血液中无神经 4.广泛分布于身体的内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功能 :连接,支持,保护,修复,营养,物质运输
名称 存在形式 功能 分布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棉絮状 膜状或带状 填充,防御,修皮下,器官间隙 6 补伤口 联系脊髓及保护韧带,肌腱 其他器官
三、肌肉组织(musclular tissue)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在纤维与纤维之间有血管和少量的结缔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特性。
(一) 组织的分类
有横纹 : 骨骼肌(随意肌),心 肌(不随意肌) 无横纹 : 平滑肌(不随意肌)
(二)结构特征 骨骼肌 长圆柱形有横纹 收缩迅速,有力,活附着在骨骼,舌,咽, 动准确 喉,食管上段,肛门 心肌心肌纤维分支,彼此持续而有节律地活心脏,大血管的基部 连接成网,有横纹,动 润盘 平滑肌 细胞呈长梭形,无横收缩缓慢而持久 分布于血管和内脏 纹 四、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分化比较高等的组织,动物越高等,神经组织越发达;神经细胞:传导冲动.胶质细胞:支持,营养,绝缘,保护.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细胞体(形态各异),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核,
7
核仁:对核糖体和蛋白质的合成起重要作用。
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 神经元纤维:由集合的微管和微丝组成,支持,运输。
突起: 树突:分支,呈树枝状,结构和胞体相同,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粗细均匀的轴突,轴丘,末端分支,功能将胞体发出的信息系统与它发生联系的神经元。 2、神经元的分类
2.1按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
单极神经元:胚胎,两极跟部合成为一条。
双极神经元:一支周围突,中枢突,视网膜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2.2按神经元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1. 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⑷绝缘和屏障作用 ⑸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⑹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3 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4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1. Trophic action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5. Neurotrophin (NT)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 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 三)神经纤维 2.1有髓神经纤维
节段性的组成,各节髓鞘的表面有一个 许旺细胞 ,两髓鞘之间缩窄的部分称郎飞氏结,此处无髓鞘,轴突裸露,使冲动便于传导. 2.2无髓神经纤维
8
无髓鞘,轴索的外面只有 神经膜细胞,常见于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部分感觉神经纤维.
( 四)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是神经元的终末装置,按其生理功能分两类.
1、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于黏膜上皮,肌肉 ,结缔组织,产生痛觉 表皮 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椭圆形小体,内有数层扁产生触觉,感受压 平细胞,外包结缔组织被囊。分布于觉 真皮乳头体,环层小体,外面包有多
层扁平细胞
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肉,外面包有一层结缔感受肌肉长度变化 组织被囊
2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运动神经元支配肌肉和腺体。
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元分布到骨骼肌的神经末梢和肌纤维紧密相贴构成 作业
1举例说明生理学研究的细胞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2 写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思考结构和细胞膜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体会
本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适合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
重点探讨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细胞学说的建立,二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