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11~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圆柱等模型, 课件 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可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3同桌两人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互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⑴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3)练习。
①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
有什么特征?
(2)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4)、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认识透视立体图.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1)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只能看到一个面,还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看到三个面)
(2)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从右前方观察到的长方示立体图).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立体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借助出长方体,同桌互说它的特征。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2、完成课本12页“练一练”第二题。 3、变式练习。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本13页“练一练”5、6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