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来源:榕意旅游网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0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22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专业护理人员针对性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参考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于护理前和护理后对产妇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5.49±2.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1±3.68),抑郁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后抑郁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EPDS评分,减少产妇抑郁率,临床效果良好。标签:心理护理干预;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属于妇产科中的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多于产妇分娩后出现。由于产妇不能正确认识正常分娩这一过程,且缺乏经验及角色的改变,导致产妇在各种身心、社会压力下,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变化,从而发生产后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悲观厌世、爱哭、失眠等,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威胁,同时也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发育发展,因此如何将产后抑郁情绪减轻对产妇来说十分重要[1]。我院选取2013年1月~12月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220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观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2月妇产科收治待产的初产妇220例,患者年龄为23~36岁,平均(28.3±3.6)岁,孕周36~41(38.6±1.3) w。所有产妇均无心理、精神疾病史,为发现脑部及其他躯体性疾病,能对测试内容理解,且愿意配合护理人员接受测试,产后能进行随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接待、产前检查,每30min进行 1 次胎心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产后知识宣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选择专业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从而了解其心理问题,再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完成心理护理,主要包括。

1.2.1知识宣教。产前首先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对产妇讲解和宣传分娩的相关知识,包括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等等,提高产妇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生育观,以便减轻产妇心理负担,使其尽快进入母亲角色。包括介绍住院环境及相关情况给产妇,使产妇安全感增强;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及时向产妇传授育婴知识,介绍对新生儿的护理内容,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1.2.2心理护理干预。接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积极沟通。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发生抑郁

的原因,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社区定期组织产妇进行育婴交流,使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与其他产妇进行沟通,促进转变为良性心理。②针对性心理疏导。对有抑郁和焦虑状态的产妇要重点关注,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在心理和情感上支持患者,使患者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情绪乐观。若患者婴儿存在疾病情绪不乐观,护理人员应详细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介绍婴儿病症治疗成功的案例,重塑患者的信心。

1.2.3产后访视阶段。产后定期随访患者,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与家属多沟通,排解不良情绪,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1.3 疗效观察 采取EDPS对两组产妇进行调查。表内共含10项内容,总分30分,评分超过10表示为抑郁阳性[2]。调查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产妇自行自愿填写调查问卷,现场收回。总共发出220分调查问卷,回收2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产妇EPDS评分统计 护理前观察组评分8.14±4.19,对照组评分8.21±4.23,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5.49±2.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1±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抑郁阳性率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抑郁阳性42例,抑郁阳性率38.2%,对照组抑郁阳性39例,抑郁阳性率35.4%。护理后,观察组抑郁阳性10例,抑郁阳性率9.1%;对照组抑郁阳性27例,抑郁阳性率24.5%,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抑郁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果

随着人们不断改变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孕产妇的心理保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产后期通常被认为是适应母性角色的阶段,是一种充满压力或是危机的时间[3],在这个时期,如果产妇不能适应角色的变换,则易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甚至发生产后抑郁症状。产后抑郁是一组抑郁症状群,非精神病性,一般可持续数周。通常在产妇分娩后的数日或数周发生。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缓解症状、使产妇配合治疗,并能预防产时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表明,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5.49±2.59)明显低于对照组(7.71±3.68),抑郁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为了保障产妇产褥期安全度过,有效进行母乳喂养,必须要适当采取对产妇的心理干预护理,同时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和密切的观察,促进产妇和婴儿的健康[5]。

综上所述,对产后抑郁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者EPDS评分,减少产妇抑郁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小琴.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4:111-112.

[2]杨丽芬,黄燕文,鐘巧诗,吴刚.社区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1,21:124-125.

[3]王静霞.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实施的效果评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03:52-54.

[4]吴月红.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及围生期个性化阶段性护理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

[5]吴斌.全程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06:63-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