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公里”创新之路上有所作为
作者:嵇岗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5年第22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11-000-02
摘 要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变的课题,若想要企业的创新实现结果最大化,就必须在“最后一公里”路上有所作为。其一要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其二要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实效,其三要充分挖掘创新潜能,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 企业 创新 “最后一公里”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不竭的动力。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作为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者,身处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以及上海市委《关于加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文件精神,必须立足岗位,不断探索,扎实实践,力争有所作为。
一、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紧迫感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形势,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提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改革创新,蕴藏和积蓄了巨大的创新精神。我们上汽集团实现了从小型、分散、落后的传统工业,到上海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内领先的汽车集团、世界500强企业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就都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我经历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在改革创新的进程中不断成长起来,深深感受到企业每创新一步,就会不断前行一步,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改革创新企业就会停滯不前、甚至会有倒闭的危险。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伴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正搅动着各个传统产业,汽车工业也不例外。我国车市,从2014年产销双双超过2300万辆连续六年位列全球第一,到2015年上半年的销量持续下滑、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的落差,迅速形成触目惊心的新业态,企业发展不容乐观,形势十分严峻。我所任职的合资企业生产销售汽车线束类产品,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工成本数年持续增长,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客户降本挤压的“蝴蝶效应”,已明显传递到产业链的下游。面对市场环境的洗礼,企业不能停留在过去车市高速增长年销售近15亿元格局,昨日的辉煌,已成为美美的记忆。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作为距离创新之路最近的基层管理者,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归零的心态,正确把握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正视企业面临各种机遇和矛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不改革创新就是死路一条的勇气和决心,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新一轮创新之中,树立以客户、以服务和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依托工业化互联网引入和“智能工厂”模式提升核心优势,引领企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二、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实效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西方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如果说标准化生产是智能化工厂的基石,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其有效的工作平台。 信息化管理是线束生产现场管理的神灵所在,如MES系统通过条码技术跟踪生产现场从物料投产到成品入库的整个生产流程,实时记录并监控生产工序和加工任务完成情况,人员工作效率、劳动生产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产品合格率、废品率情况等等。为集成和分析生产数据,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生产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还摒弃了以往传统生产物流仓储的旧模式,通过WMS(仓库管理系统)加三向堆垛车、牵引车的系统对接,初步实现了以条码技术为信息流的仓储半自动化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仓储管理效率和降低库位使用面积。仅此项目管理创新,年内已节约仓储面积30%,节省人员8%。上述工作的实施,也为下一步公司实现物流转运AGV小车等自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年内公司还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制造系统与PLM(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现场生产过程中所有与生产相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起来统一管理,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环境,实现作业指导的创建、维护和无纸化浏览,将生产数据文档电子化管理,避免或减少基于纸质文档的人工传递及流转,保障工艺文档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快速指导生产,达到标准化作业。改革创新已初显成效,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三、充分挖掘创新潜能,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活力
上海市委韩正书记就科创中心建设与网友交流时说:“我们希望上海成为这样一座城市――人人可以创新,处处可见创新,时时体现创新成果”。这既是对全社会的号召,更是对我们企业内在的要求。
创新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我们企业的决策层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和战胜困难,领导和带领全体员工进行改革和创新。应该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在企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实践,形成一个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企业氛围。要逐步完善创新体制制度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方针政策,形成推广创新成果,重用创新人才的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为创新人才和创新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生机活力,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造百年企业。
我们作为知识型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企业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中去,深入到企业的长期战略中去。最终落实到建设良好的企业环境,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建立和完善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激励体系,突出创新后的利益分享,向参与创新的群体(人才)倾斜,让公司与员工双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利益最大化,让1+1>2得到充分体现,打破“大锅饭”的体系,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挖掘人人主动创新的潜能。这样就会让员工潜意识的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从而能够为企业吸引并留住大批有用的人才。
众所周知,创新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在挖掘企业内在创新潜能的同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引领创新,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比如,汽车线束自动化生产方式的探索是世界同行业中始终未被解决的难题,虽然在德国“慕尼黑电子展”及上海“汉诺威电子展”中均有雏形设计,但进入工业领域的成功案例未有先例。为此,近期我们与浙江大学及行业中先进设备生产商就“线束包扎机器手及信息化关键技术” 开展产学研合作,力求优势互补,探索线束产业技术革新的最新产业规划。我们公司作为线束生产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线束生产智能化的企业规划,存在对线束包扎机器手及其信息化的技术创新需求,并能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数据及工艺参数等。设备专业厂商则具备为线束厂提供专业自动化技术支持的能力与商业需求。浙江大学刘光宇博士是机电自动化行业专家,且在日常教学中拥有一支研究生团队,该团队具备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技术开发能力与服务社会的需求。由此,我们探索出万众智慧协同创新的有效结合方式,实现共赢的局面。
总之,在当前的背景下,国家创新战略目标已经确定,企业要围绕国家战略方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创新计划,开展创新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创新不只是少数人的事,要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创新的行列。在一些创新型企业,大都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创新领导小组,并形成了有效机制,对创新性人才实施绩效管理。同时,企业经营情况和内部管理情况各不相同,创新的主题也千差万别,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创新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