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析2012.3.12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改革: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重视不均的状况;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要建立职称提升与能力提升共进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职称提升与能力提升不相称的情况;三、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要建立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相符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 理论与实践 职称与能力 岗位与需求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三个维度上存在着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的状况;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专业技术职称的提升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相称的情况;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存在着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不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要求,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建议,笔者认为,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必须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并重、职称与能力共进、岗位与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高校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并重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重视不均的状况。

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多重视理论学习,而不够重视实践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安排当中,实践学习课的课时不到总课时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是理论学习课。这是实际存在的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的现象。不可否认,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的学习,特别是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非常好的途径。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理论,等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但是,理论学习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捷径。过多地依靠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学习,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之一,不外乎是从理论到理论,却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乃是活生生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被推翻。刻舟求剑的故事从反面教育了我们,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不能固守成规,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还会贻笑大方。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里的“中国情况”就是实际情况,它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这里的“本本”无非就是书本内容、理论知识、原理教条。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才使得中国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坚持从新的实践出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其实也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它深重地告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当代中国处于改革、发展与和谐的大时代,处于世界合作与竞争、缓和与斗争的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当中,没有敏锐的时代感,是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也不能培养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因此,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时候,一定要从当代中国和世界变化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2

既然实践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重视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学习呢?笔者认为,理论学习基本上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基本课程、基本理论、经典著作还是要加强学习,但是它的改革空间没有多大。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践学习这个方面。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前不久,教育部等部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要把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实践育人的形式。其中,军事训练是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的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的关注点在于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足够多的实践教学课时。笔者认为,至少要安排四分之一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这要在教学周历上体现出来,这是实践育人和实践学习的时间保障。第二、要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要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这些传统的教育基地,还要有城市社区教育基地、乡村农业教育基地、工矿企业教育基地以及公共场所教育基地,等等,一批新的教育基地。新的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立是新的任务,但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与这些方面是紧密相连的。教学基地是实践育人和实践教学的空间保障。第三、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灵活多样的,不能只固定在几种形式中。要拓宽思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与时俱进的思考,采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形式。可以采取集体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个人实践的形式;可以采取课堂实践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课外实践的形式;可以在传统基地实践,也可以在新的基地实践;可以在本地实践,也可以到外地实践,甚至到国外实践。灵活多样的形式是实践育人和实践学习

3

的手段保障。

这种实践育人和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实践学习。通过加强实践学习,加上原本就重视的理论学习,就可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并驾齐驱,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并重的效果。

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高校要建立职称提升与能力提升共进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职称提升与能力提升不相称的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很大部分是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如何,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的问题和任务。

我们知道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的道理。知识的更新,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论,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正在发挥作用的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不辜负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而目前有很多情况不尽人意,其中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提升了,但是有些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职称取得之后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原地踏步的现象,甚至还有落伍的嫌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的提升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之间的不相称,是实际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身成为不断更新成

4

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是一种特别的人才培养,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因为现在的人才观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人才观。只要是努力工作、奋斗不息、有所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人才,而不只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对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对于这种继续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方面加以实现,由此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笔者认为,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具有时代的穿透力,它可以历久弥新,遇春重生。一些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和理论,可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敏锐观察经济社会的变化,根据新的实践做出新的理论运用和发展。不能因为时代变化了,就一味地否定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学习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越是到后来,就越觉得有很多新的知识和智慧在里面,因此要百读不厌的去研读经典著作和经典理论。不能因为自己原先读过,就把他们弃之一旁。当然这个前提是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它们。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形成视野开阔的思维方式。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不能拘泥于老一套的教条式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对传统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新的经济社会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国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国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不仅要对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他们深层次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分析和教育;不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析和教育,还要对教育者自身进行分析和教育;等等。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当代实践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

5

课教师的教育能力,其中也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目的。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教育实践方式。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方式。前面第一部分阐述过这个问题,在此就不赘述。在教育实践方式创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既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也得到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作为人才加以培养的模式之一。

当然,这里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做到。有精力、有能力、有时间的教师可以做到。其他的可以不作硬性要求。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这里提倡的是激励机制,而不是惩罚机制。这种机制更能发现人才,使得人才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一定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共进的效果。

三、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高校要建立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相符的模式,以改变实际存在的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

在我国的每个高校,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基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委系统可以作为行政方面来论述,在此不作论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前面已经论述过,在此也不作论述。)在这个体系中,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岗位设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相对固定,这在

6

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说是功不可没的。但是由于每个高校的相关岗位的设置趋同化,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个高校自身的情况,而且在每个高校内部,这种固定的岗位设置有时不很灵活,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无缝对接性。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做好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产生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且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成才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育对象没有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不能成为人才。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工作中培养成人才,就必须改革实际存在的岗位设置与客观需求不适应的局面。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人才的发展同样要进行改革创新,唯有改革创新才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如何进行改革呢?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这种社会服务能力就是满足客观需求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求相符合,才能使得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还能养成处事不惊的风格和体恤民情的态度。而这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

针对目前各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岗位的设置情况,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求,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因需设岗、因岗用人、学用相长的原则,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革。第一、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的岗位和人员要根据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人数、专业以及生源地情况进行设置,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设置,不能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在这里必须要有灵活性。同时,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可以在各个班级和院系之间进行交流,不能固定在某个岗位,这样才能有比较全面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由此,可以为他们的人才培养储备阅历条件。第二、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必须在工作的第一线与大学生交流,参与

7

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只有与他们打成一片,才能防止高高在上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闭门造车的局面,也只有在这种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能力,从而反过来指导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的一线工作中,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得到成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第三、要不断从第一线的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队伍中发现人才、提拔任用,并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由此激励他们成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那些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一定要加以鼓励,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提拔任用。这样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努力工作,提升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时,他们自身也可以得到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工作中的继续教育,这种继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模式。

通过调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岗位使之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求相适应,就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把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锻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以上是笔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所提出的三个思考维度,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从其他很多的维度进行改革。由于精力、能力和时间有限,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还有望大家批评指正。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55/201202/xxgk_129911.html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