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2013 第13卷第3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1.13 NO.3 文章编号:1671—1653(2013)03—0035—05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 的保护与利用 王 军, 牛建忠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18) 摘 要:农村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 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农村文化的载体,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 诸多问题,甚至面临着日趋消亡的危险,这制约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科学保护与合 理利用古村落势在必行。结合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现状以及河北省是文物大省的特点,深入探 讨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对河北省经济文化建设的意义,并针对当前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及面临 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3.03.006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of Hebei Province WANG Jun,NIU Jian—zhong (College of Art,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1 area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social civilization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The ancient village as a carrier of China's rural culture encountered many prob— lems in D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even in the face of the danger of extinction increasingly restricted the overall conduc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d in—depth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status quo province rel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vince,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D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of views. Key words:ancient village;new rural construction;protection;utilization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保护和利 的沃土,历朝历代在燕赵大地留下的古迹和非物 用古村落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关注。河北省地 质文化遗产不可胜数。据相关调研表明,河北至 处京畿,是中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汇 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200多个。在2012年12 收稿日期:2013—04—26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YS034) 作者简介:王军(1969一),男,山西河津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36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月21日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 有32个村落入选,其中包括石家庄境内的8个传 统村落。但是,据笔者调查河北省内各地区古村 落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城镇 化建设中大量拆“古”建“新”,导致千村一面、失去 是河北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 (二)有助于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农 民文化的“根”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 型农民;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村 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具有极高的历 社区内在凝聚力。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 以下问题:一方面,当前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主 要以城市居民为主,缺乏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 史文化、美学艺术和科学的价值,是物质文化遗产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在新农村建设的大 背景下,在充分认识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意义的 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从古村落的实际出发去发 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从理论层面对古村落保护 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索,使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具备实践性。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 与利用的意义 2012年2月23 El召开的河北省委八届二 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 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 见》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设。这标志着古村落 保护成为河北省“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的重要 内容。古村落保护促进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有助于传承燕赵文化,为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创造良好条件 燕赵历史文化是河北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 基础,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依 据就是河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具有 极高的历史文化、美学艺术和高度的科学价值,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最悠久、量 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种建筑类型,古村落是 文化遗产的活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 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 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Ⅲ以河北省邯郸 市大社村为例,其不仅有代表明清传统的冀南民 居的何家大院,还有大社剪纸、南大社面塑这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古村落资源丰富,做好 古村落保护工作,就是对燕赵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意识;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受城市文化冲击严 重,呈现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在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弘扬上出现断裂现象,农民在文化层面上出 现了“失根”现象。古村落不仅承载了建筑、街 道等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等 非物质文化,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既是对物质 文化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有助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新农村建 设的文化品位,避免文化“失根”现象。保护好 古村落,就是留住了农民文化的“根”。 (三)有助于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不但具有较高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古 村落中的古建筑、古街、古水系都是农村最现成的 物质资源,保护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或许能创造不 可估量、潜力巨大的财富。在旅游经济兴盛的今 天,古村落以其传统的乡土文化、历史风貌与田园 风光的完美结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 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村落乡村旅游已日趋成 为一种时尚。以古村落为平台,不但农村的旅游 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尤其 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而 推动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现 状与面临的问题 河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资 源丰富。我国首批公布的河北省32个古村落遍 布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五个市。其 中,顺平的王家大院、蔚县的宋家庄、上苏庄、暖泉 镇、井陉的旧城镇等,都是罕见的文化瑰宝。然而 随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第3期 王军,牛建忠: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37 (一)古村落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基础设施 乡村景观的方面,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 落后 在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古村 落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古村落遗产的保护意识严重缺乏是主要原 因之一。一方面,村民作为保护古村落的中坚力 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村民保护意识淡薄, 不能清晰认识到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 价值。他们中间不少人认为老民居、古村落象征 着贫穷落后,一些村民毁坏、拆除古村落以新建符 合“潮流”的新居。另一方面,作为古村落保护的 直接管理者和新农村建设中直接执行者的地方政 府,在意识和决策层面上没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 古村落文化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求政绩,盲目跟风,急功近 利,着重致力于“新”的发展建设,水泥路、楼房等 建设铺天而来,老街区、古建筑迅速消失,古村落 的历史和文化逐渐消逝。 另一个现实状况是现存的古村落已有的建筑 老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排水以及卫生条 件不完善,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这就 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样处理好保护与 发展,解决好“新建设”与“古村落”的矛盾?只有 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古村落在新农村 建设中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古村落不仅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承载 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开发应该从这两个 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 可的。但在当前古村落建设和保护中,我们常常 走入一个误区,即只强调古建筑、历史遗迹等物质 层面上的保护与传承,而忽略精神层面的非物质 文化的保护开发,这就致使当前古村落保护工作 难以系统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许多古村落原住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出 村庄去追求与现代文明的近距离接触,致使古村 落“真空化”现象日益突出。人们在追寻现代文明 的同时,对本土的了解Et渐缺失,带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由于缺少传承而逐渐消亡, 传统的礼仪、风俗也被现代生活逐渐代替,人们更 多地是关心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文化的传承。对于 古村落遗产的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古村落建筑、 和挖掘。 (三)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 面貌 目前,发展旅游业是许多古村落带动当地经 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开发和利 用当地旅游资源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能形成 古村落保护的良性循环,但不当开发和过度开发, 将对古村落保护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如历史真 实性伴随着古村落过度商业化消失,使其成为一 个“文化空壳”,尤其是外来因素的干扰——如开 发商人驻、外来住户迁入等加速了古村落人文环 境的改变。另外,古村落潜在的旅游价值使其成 为一些政府和商人眼中的肥肉,于是斥巨资对其 包装,导致随意新建、翻建古建筑的现象普遍存 在,使得古村落的原生面貌逐渐消亡。 (四)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古村落保护水平 较低 古村落保护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对古村落 实施保护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文化和古建 筑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历史学知识、美 学理论基础等作支撑。但是目前这种专业人才多 集中于院校、研究所,绝大多数地方的古村落保护 工作仍在由非专业人士来承担。由于缺乏专业指 导,古村落的保护缺少规划,问题频出,而出了问 题也没有条件解决。 同时,古村落消逝、大量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损 毁的另一个原因是,河北省许多古村落地处山区, 地域局限致使这些村落不仅在经济上落后,在意 识上,居民们对古村落保护认识也不到位,再加上 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古村落的整体面貌 遭到破坏。 三、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 护规划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河北省的古村落文化遗产, 需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进行规划保护。 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结合实际、科学 发展,即从古村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符合村 镇自身情况的建设发展规划。二是尊重历史的完 整性、真实性,即尽量保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原 貌,并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关 38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系;三是认真保护、合理利用,在遵守“保护第一” 原则的基础上,对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 用。l2 在这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加 强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一)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引进“有机更 新”的思想 吴良镛先生借鉴城市建设的历史教训,针对 北京旧城改造实际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所谓 “有机”,是指在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时应追求新 与旧之间的浑然一体,即要充分考虑建筑自身与 周边环境的关系,不能标新立异,更不能各自为 政。所谓“更新”,是指在保护中运用新的技术手 段增强古建筑的内在质量,在不改变原有风貌的 前提下,增加或减少一些建筑构筑物,使其外部形 式在保留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有所更新,体现出新 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与以往把古建遗址仅 仅看作凝固的历史不同,“有机更新”则将古建遗 址看成一个存在生命活力的个体,看作是不断发 展变化着的、不能被任意“截肢”、“拆卸”的活体。 修缮过程就是给古建筑增加新的活力的过程,需 要将古建筑与现代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审 视,使其在与新环境的发展中和谐共生。_3 在当下农村由“古”到“新”的建设过程中,“有 机更新”是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理论之一,在实现 有效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农村发展也能跟上时代 的步伐。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村落是历史延 续的产物,并至今仍在被使用着,多数属于文物范 畴,因此,“有机更新”不仅是实现物质层面,涉及 村落面貌等硬件修整上,也要实现精神层面,即居 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等软件建设上,这是建设新农 村过程事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指导 思想。 (二)要充分认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确 立古村落的整体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保护物质遗产,也 要保护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必然产生相关的非 物质遗产,而非物质遗产必然有其物质载体,两者 相辅相成o E4]首先应从河北省内已被列入中国传 统村落名单的这些古村落开始,逐步进行古村落 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为整体保 护古村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村落遗产整体保护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古村落的建筑(物质遗产)与当地风俗习惯及 其它的礼仪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意 识;二是以古建筑为核心保护地与周边遗产及其 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应参照我国文化遗产保护 法规的相关条款,划定遗产保护的保护范围。其 中一类建筑的保护范围分建筑保护范围、建设控 制地带两个等级规划。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应尊重 其既有空间结构,不得进行任何破坏古村格局的 建设。属于古村落范围内的景观,在进行建设时, 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深挖其历史文化渊源,务必与 古村落的空间格局、风貌相协调。尤其是历史建 筑的整治、维修,务必在文物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指 导下有理有据、有计划地实施,并遵循“原址、原 貌、原物”的原则。对于景观的建设实施应获得相 关部门的审批。 (三)明确古村落保护要素,对古村落进行分 级保护 1.明确古村落规划保护要素 古村落规划保护的三个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工环境。任何古村落的 保护都离不开对此三要素的分析研究和保护。自 然环境要素是指包括山体、水体、农田、坡地、植被 等在内的、有山地丘陵持征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 观,其特征是在规划保护过程中保留自然原生。 人文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层 面上反映居民社会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 术等。人工环境要素是指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历 史保护建筑、特色构筑物、古遗迹如宗祠、绣楼、堂 屋、花厅等重要建筑物在内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所创造的物质环境。 2.实现分级保护 进行分级保护是有效实现古村落保护的一个 重要手段。分级保护通过划分保护层级有助于分 清保护目标主次,突出重点,实现多层化管理。主 要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区。 其特征如下: 核心保护区主要实现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内的 历史遗留不受破坏,最大限度的保留和还原历史 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核心 保护区内建设活动主要以维修、整理、修复和内部 更新为主,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体量等要素都应 与保护对象协调一致。必须拆除或迁移核心保护 第3期 王 军,牛建忠: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39 区内与传统风貌特色的构筑元素不协调的建 筑等。 风貌缓冲区的建设活动要实现与村落整体风 划,积极开辟和利用新、老景点,发展旅游事业,实 现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古村落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富旅游 貌的协调一致,在风貌缓冲区中要严格禁止新建、 扩建、改建等建设活动,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山地丘 陵地貌。 吸引力,河北省可以将发展古村落旅游作为经济 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 特色,因地制宜,遵循适度、合理的原则对古村落 在划分保护区的基础上。对保护区内的每一 幢建筑综合评价其建造年代、保存质量、历史价 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保护 并重,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值、风貌状况等,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 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物,并针对不同类型建 筑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l5 对于历史建 筑,在保护及维修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更新内 部,以适应现代化居住生活要求;保留近年新建并 且质量较好、与传统村落风貌协调的建筑;整修和 治理那些质量尚可,但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拆除建筑风貌和质量较差,且占据村内原有的公 共空间的建筑,并进行新的规划;坚决拆除严重影 响古村总体规划和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及危房。 (四)在良好地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前提 下,适当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是一对共生的矛盾 体,需要谨慎、适度的处理,否则极易产生负面效 应。在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必须要由政府 主导,经专家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且 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保护原则,即保护古 村落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构 成要素,延续历史文化环境。第二,发展原则,即 遵循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永续利用的原则,发挥 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现实积极意义, 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第三,效 益原则,即对古村落中综合效益低的用地重新规 参考文献: [1]杨重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EJ].今日 国土,2006,(Z4):33~34. [2]刘歆,徐 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 ̄88. [3]祁嘉华,郑晔梅.新农村建设语境中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以陕西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专业人才 建设 河北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利用技 术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与古村落相关的传统 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搜集、记录与保存工 作,积极挖掘、整理古村落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和文化内涵,尽全力做好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发掘 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 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专家 学者加强古村落保护的理论研究。而研究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承前启后,即承接并研究前 人的硕果,总结和探寻出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为 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河北省古村落资源丰富,古村落保护在新农 村建设中既面临挑战,也面I临机遇。一方面抓住 机遇、合理规划、措施得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古村 落保护问题就会得到良好解决,古老的文化资源 将在新时代中再次展现其迷人的魅力。另一方面 抛却短暂的利益和政绩观,深层次正确理解新农 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尊重古村落 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古村落保护、开发和建设和谐 共赢的目标,进而推进河北省的新农村建设。 (6):36~41. [4]阙维民,赵蕃蕃.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保护规划的建议[J]. 中国园林,2010,(10):80 ̄83. [514 ̄ 双,李新海.地方传统古村落保护规划探析——以祁阳县 龙溪古村为例[J].中外建筑,2012,(1):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