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名词解释(6*5=30)
1、
颂:
1) 《诗经》所录作品皆曾入乐,起初为乐调的分类,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以“风”“雅”“颂”分类编排, 后来由于乐调失传,于是作为篇名《风》《雅》《颂》。
2)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颂”共有40篇,包括周颂 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3) 《颂》诗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是奴隶主神权至上 的反映;《颂》在当时最受推崇,但是从文学角度看,价值远不如《风》、《雅》。 2、 鲍 照:
鲍照,字明远,南朝最杰出的诗人。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尤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文明于诗坛, 今存诗200余首,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拟古》8首。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 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形成了“情感强烈奔放,风格俊逸挺拔”的艺 术特色。
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 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鲍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此。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刘宋时代,能继承建安诗歌传统,发 扬“左思风力”者,唯鲍照一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3、
《倩 女 离 魂》:
1) 《倩女离魂》是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的最优秀作品,是描写才子佳人缠绵爱情旦角戏的代表作,是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2) 《倩女离魂》全名为《迷情锁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郑光祖旧题新作。 3) 剧本描写张倩女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之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独自上京应试,倩
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在家卧床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4、 《桃 花 扇》: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桃花扇共有40出,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5、 袁 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
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 ,尺牍等30余种。
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最重要的因素,是诗的灵魂和根本,而是人的性情必须要表现出诗人的个性,同时是人又必须具备把这种性情和个性表现出来的诗才。而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在于他他提倡是人要写出自我,写出真性情。性令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期中七绝和七律尤胜,如:《马嵬》《春日杂事》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
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6、
《儒 林 外 史》:
1)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白话长篇讽刺小说。
2) 小说以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我们展现了
一幅18世纪清代的风俗画卷,整部《儒林外史》就是在刻画儒生众生相。其思想实质是肯定遗忘已久的儒家精髓在正面形象中寄托希望和理想,对某些儒人的批判与讽刺揭露。
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
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二、 简答题(3*10=30)
1、《楚辞》有何艺术风貌?
1) 从诗风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Eg:《离骚》奇幻不拘的想象。
2) 从语言上看,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
地方特色。此外,“兮”、“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3) 从体式上看,楚辞较之于《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形式活
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 苏轼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
笔力纵横,无往而不胜;议论滔滔,通达而犀利;在章法结构上,又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 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妙趣横生。
Eg:《饮湖上初雨》“欲把西湖比西子” 3) 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
苏轼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绘物,还是叙事说理,就能化隐为显,无幽不达。他才高学富,善于使事用典,信手拈来,浑然无迹。 4) 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
期中形式自由的七言古体和七言歌行,最便于才气横溢的苏轼驰骋笔力,淋漓酣畅,雄浑豪迈,气势奔放,变幻无穷,成就最高。
5) 议论风生,辩驳无碍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特色。
《石苍野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6) 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各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作品中其风格不一。
苏轼早期的诗作偏于雄健奔放;中期诗作绚丽多彩,气象峥嵘;晚期诗作趋于质实平淡而内蕴精神华妙。
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
三、 论述题(3*30=90)
1、 谈谈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也是对《史记》的文学成就和抒情色彩的高度概括评价。
1) 《离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自
我形象,形式上可以说是带有自传体的长篇叙事抒情诗,押韵,尽情抒写胸臆,也运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 《史记》同样抒发了作家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理想光明的追求,对黑暗邪恶进行抨击,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的波动,把握到作者的思想个性,形式上通过给人物作传,寄予作者的褒贬是非爱憎之情,或者在传末通过“太史公曰”直接议论抒情,或者在篇中夹叙夹议,或者不议而寄褒贬于叙事之中。(司马迁首创的论赞体,于叙事中楔入主观论断)
2) 《史记》的感情色彩往往和悲剧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表现司马迁的个人感情的波动。 Eg.《项羽本纪》——项羽对虞姬的态度。
《史记》的感情色彩一方面与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思想情感有关,另一方面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2、 词由唐至宋的发展演变。
3、
历来学者对《西游记》的主题看法不一,谈谈你对其主题的理解
《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西游记》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一
部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 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
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哲理主题的凸显:戏笔中存至理。
佛心与成佛。《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书写现实生活,又不类似于史前的 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含着某种深意和主旨:
即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与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维护 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早期的批评家都一致认为《西游记》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摄” 的思想主旨。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1) 孙悟空文学形象的意义
a.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与自我价值的肯定; (大闹天宫) b. 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2) 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
a. 人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现实制约的冲突 ——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如:大闹天宫即是叛逆思想与情绪的折光 b. “历险式”的人生道路,经历险阻与磨难方能获得相对完美的幸福——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自然灾害:鹰愁涧、流沙河、通天河、火焰山 社会灾难:人生灾害——狮驼国
内心障碍——真假美猴王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