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静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03期
摘要: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在当今游戏化课程教学背景下,幼儿在大自然中的自主探究尤为重要。本文探究了在种养活动中发展小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种养活动 自主探究 一、以工具为材料,支持自主探究
小班幼儿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经验大都来源于看过的事物。在一次种植活动中,一个幼儿发现最近阳光很大,花盆里的土很干,于是提议:“我们可以给小植物浇水,让土壤变得湿润。”随后,这个幼儿在种植园地里寻找浇水的工具,有小水桶、浇水壶,但数量很少。这时,另一个幼儿陈若秋说:“我们可以用水瓶来浇水,在家里妈妈也是这么做的。”又一个幼儿丘俊延说:“我们还可以把创意工坊的颜料碗洗干净拿来用。”于是,幼儿快速回到班级,找到自己浇水的工具,开始给小植物澆水。
由此案例,笔者会发现幼儿的前期经验对幼儿的行动有指挥作用,能够让幼儿在遇到问题时,想到解决的策略。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幼儿的经验,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
二、以问题为导向,深挖教育价值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直接经验,帮助幼儿运用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丰富幼儿的经验。
如在种植小草莓前,幼儿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幼儿觉得小草莓应该种草莓苗,有的幼儿觉得应该种草莓的种子。那么,究竟应该种什么呢?为了方便幼儿观察,笔者带领幼儿在两块同样的土壤上分别种下了草莓苗和草莓籽,然后做下标记,并且经常带着幼儿前来观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幼儿发现种下的草莓苗正在慢慢长大,可是种下去的草莓籽几乎没有反应。“为什么我们的草莓籽还没有发芽呢?”马瀚哲说。“草莓籽太小了,它要慢慢地长大,长大后才能发芽。”小涵涵说,“小草莓是不是想要喝水,给它喝点水,它可能就长大了。”刘雨夕说:“我觉得可能要种苗。”
又过了一段时间,笔者和幼儿再次来到种植园地,验证草莓有没有发芽。很可惜,草莓还是没有一点儿变化。“草莓籽真的会发芽吗?”幼儿决定用铲子把草莓的种子翻出来,惊讶地发现草莓种子不见了。“种子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用种子种的草莓一直没有发芽呢?”“如果它发芽了会是什么样子呢?”“草莓苗是怎么来的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幼儿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
幼儿通过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这样螺旋式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深度思考,鼓励幼儿尝试探究,丰富幼儿的经验;然后,教师要帮助幼儿总结经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经验。 三、以活动为主体,发展种养能力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可见,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不断操作中获得。
如在豌豆种植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豌豆——泡种子——种豌豆——观察照顾——收获豌豆。幼儿正是在种植豌豆的每一个步骤中获得了种养的经验,即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豌豆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知道先要把种子泡好,这样才更容易发芽;在种植豌豆、照顾豌豆的过程中,发现豌豆的生长规律;在收获豌豆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泡种子时,幼儿还发现有的豌豆会浮起来,有的豌豆会沉下去。经过对比,他们发现浮起来的豌豆都是干瘪、空心的,沉下去的豌豆都是饱满的。
大自然中的奥秘有很多,适合幼儿自由探究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合理运用物质材料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回应,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像花朵一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淑钦.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