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第12卷总第53期) Joumal ofInnerMa ̄,olla Agrk'ulturd LU, ̄ty(Social Sdmce F3ith9 NQ 5 2O1O(Vol_12 Sum No.53) 农村工业产业布局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小城镇建设的视角 ●周建群 。 (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2.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小城镇的生产要素集聚又会拓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布局分散,既不利于乡镇企业的提升发展又不利 于小城镇的建设拓展。因此,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乡镇企业发展必须与小城镇建设有 机结合,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必须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产业集群集聚、向小城镇集合,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做到乡 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协同推进,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小城镇;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0.05.017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O5一OO49一O3 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展,推过 乡—体化新洛局的最大战略举措。 迅猛发展,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小 一城镇老没等等邰做出巨大的贡献。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工业与小城 军(2O1o)介绍:2OO9年我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2500亿元,增加10 ; 镇协同发展 实现利润增加8N; 交税金增长&39 ;在劳动者报酬总量达到17000 改革开放前,我国走的是—条城乡分隔的城镇化发褚萱路,形成了 亿元,增长7.39 ;出口交货值达到3万亿元。正如邓小平同志1987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并不断 年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 村 涝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 发展壮大,乡镇企I 成了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经济 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 小镂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新中国农村 基础,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 百姓对贼镇化生活的美好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在广阔的田野已成为 镇化发展j苴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协同发展。 现实。“十五, 贼4提出:“发展,J 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早旌 r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召开的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此后我国城镇化 断加快,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 92 上 》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 升到2OO9年底已达46.6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重 ……我们_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 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 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 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10 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 年中央一号文f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 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 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捕出:‘ 叛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 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有讨划地开拓和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 城锤 战0水平和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 机,促进特 护.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聚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 农村工业小区和集镇建设,开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门路。”1992年江泽 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陕向小城镇集中。”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大会上 民同志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四川等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指 的《政府:[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 出:“发展乡镇企业应当注意与建设新型集镇结合起来,适当集中,上水 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 平,上台阶,使新型集镇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并成为商 ……’可以说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当今全面建设小康}土会中,统筹城乡发 品 ̄D.tLgo'棚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指出:‘ 展 ● * 收稿日期:2O10一O5—15 作者简介:周建群(1964一),男,福建福安市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 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农村工业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三农问题研究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第12卷总第53期) 乡镇企业是—个大战略。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巾,不要‘村 村点火,户户冒烟’。这有利于节约用地、治理污染和提高设施利用率, 也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3]在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 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小 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呔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 2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丰寸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有着 紧密的关系,已经被发展经验所证实。从表1可知,乡镇企业发展与农 村城镇化进程高度相关。2OO8年与1983年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 国GDP的比重、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 集中,更大规 {i!牟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 利于提高农业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 更陕增长。’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 出:“发展 瓶是—个大战略。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发 展科技型农业结合起来。 4_203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 镇,……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服务业结合起来。坚持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3303年胡锦涛同志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E指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 时服务业同发展小 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o" ̄04年中央 一号文件指出:“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毅】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 出:“推动乡镇企业机制创新和结 构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集中。"a ̄07年党的十 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萱路,按照统筹城乡,……促进大中 小妓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o' ̄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统筹城乡 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使在 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O9年中央一号文 件指出:“支挣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 级。” 二、农村工业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理论和实证分 析 L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理论分析 农村城涣 鼋_个随着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发展而出现的企 业和人口的集聚过程,也是一个由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向具有现代意 识的城镇市场经济转化的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中各 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的不断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 配置的不断优化。 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由于 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在农村的—些区域集聚起来,形成或扩大了kk ̄ ̄ -城镇和集镇。没有农村工业化就没有农村城镇化,没有农村城镇化也 就不会有真正的农村工业化,这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 内在辩证关系。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内在联系,除了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外.还具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漫,农村城镇化发展必 然缓漫。极端地讲,没有农村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因为没 有人口和生产要素以及经济活动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现代意义上的 农村城镇化就不可能生成,这就是农村:1二业化对农村城镇化的制约。 同样.没有城镇服务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功能的完善,工业化就难以顺利 推进,分散型的工业化模式不仪会造成:r=业本身的效率损失,而且会形 成很大的外部负效应,如耕地占用、环境污染等;另外,城镇的过分膨胀 生成的交通拥挤、交易赞 Hj曾加等外部不经济,以工业企 广张生成的 管理效率损失等内存不经济,都会对农村工业化的推进造成负面影 响。 剐 5n 城市化率分别提高1 7、 4、224.7个百分点。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从县级乡镇个数的变化看来就更明显,2OO8年比1983年县级市、镇、街 道办事处分另 勘Ⅱ227、16266、1220个,唯独乡个数急 喊 ,25年间乡 个数减少2O444个,平均每年减少818个,而县级市、镇、街道办事处个 数平均每年分号 曾加9、651、49个。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集镇)因 非农产业和人口的增加而转变为建制镇;在县级也因为乡镇企业的发 展(因为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域非农业产值和非农人口增 加而提升为县级市,县域建耕镇也随之转变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从表 2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发鼢职寸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江苏、浙江省的县级 市区占县级数的比重、街道和镇数占乡级数的比重都明显高于中部省 份,尤其是团穑 省份;上述比重,中部省份又高于西部省份;也就是说县 级市区、街道和镇数的比重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高度相关(j】湘关)。 乡铥 不仅推动国 黼化和农 -城镇化,还开创了依; 农民 自己的力量,不要国家投资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机制。如号称“中国 农民城”的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就是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筹集建城 的典型案例。 表I l9{;3、2D。8年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情况}蟪£ (个、 ) T ̄ble1:G】T驴 3m。fthe州 n廿n 0f ruralirdumiea ̄'am ardrural咀I硇 妇Ii ̄him(L t, ) a1 2毛7 盟一烈 1 1220 表2 8年部分东中西部省份县(市)、乡镇行政区划数 (个,%) Table2:2008.part of the east,central a【 weatem proviees of the ty(dty),township n1帅ber0f a&ninistrative 8visiom(unit,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o9》。 三、农村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企业布局不集聚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土明(20O8)介绍:到2007年已有 3O 的乡镇企业转向产业集中区和小城镇。[7]这就意味着还有 7o 左右的乡镇的企业分布在自然村或行政村。乡镇企业布局分 散,不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 发展,并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1)造成多种积极溢出的损失。第~,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 溢出。分散在村落中的乡镇企业难以分享社会供给的基础设施等 公共产品,只能靠乡镇企业私人供给,这就带来了分散企业私人供 给的公共产品积极溢出的损失或浪费问题。第二,服务产品需求 ●周建群农村工业产业布局与小城镇 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小城镇建设的视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市场效应。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使处于每一个区位的厂商对 四、农村工业产业布局的路径选择 服务产品的需求都不足以支持在邻近建立一个最小规模的服务企 业,而要从较远的市场购买服务。因此,服务产品的需求难以促进 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产品供给的增长,亦I ̄P,Uf.务需求的市场效应 是微弱的。这也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信息、知识、技术溢出。信息、知识、技术的溢出有一个必须 的前提,即众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才能带来不同的人员的接触和 兼业的可能,否则,其溢出是无效的。 (2)不能带动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这不仅 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 的非农化进程。企业和人口聚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乡 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客观上造成农村第三产业没能随着乡镇工业的 发展而获得相应的发展和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通过集聚 获得大量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3)外部经济负效果。由于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单个厂商生产 能力较小,单靠他个人既无能力投资治理污染设施,也不经济,因 而也就没有积极性去建设治污设施。正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 加・M・胡佛(Adejar・M・Hufou)所指出的那样:“为减轻环境压 力而设计的设施和生产过程,常常要考虑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如 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以及一些排污设施,只有大到一 定规模,运行的平均成本才能递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便毫 无经济性o-Es3这便是造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不得力的一个主 要原因。 (4)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布局,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据测算, 非城市化的工业化模式已使我们付出比城市工业化道路高出8倍 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出3倍以上。嘲 2.区域发展不平衡 就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讲,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东部 沿海地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基础比较好;而中西部地区恰恰相 反,起步晚、发展慢、基础差。东部地区有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 但相对缺少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也较西部地区来得高;中西部地 区有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相对缺少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能 力。正如1993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 的决定》中所指出的“由于多种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分布很 不平衡,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二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只拥有全国乡 镇企业产值的1/3,已成为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 原因”。由于乡镇企业产业区域布局发展不平衡,致使中、西部地 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千里迢迢到东部地区打工,每年春出冬归,过 着候鸟式的生活。每年春节期问的农民工返乡潮就是例证。如 2008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冰灾,使百万农 民工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几近酿成重大社会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7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 的比重,还是东部占2/3,中西部占I/3 因此,虽然1O多年的发展 乡镇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 表3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7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10] (万人、亿元、 ) ble3:Q耵《 s0n 0f n竭。r eo瑚_c indimtors of协硼 p enterpirses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wstem r rIsofour ̄antryin 2007(IOOCO pei"8ol ̄,100milli ̄yuan, ) 1.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 群(Industrial Cluster) ̄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 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O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 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 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 上集中,有交互关联l生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 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代表着介 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问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 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 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 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 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 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 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 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很多地方产业E相互关联的乡镇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大量 集聚,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了“—镇一品”区域特色经 济发展。要在产业集群中培育好优势主导产业,力争—个产业集群有 —个优势主导产业支撑,—个优势主导产业有—个名牌产品作引领。 只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起来了,这个产业的集聚才能有序发展。产业 集群中企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配套,逐步形 成优势产业群发展格局。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 区域产业品牌 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科研院校和 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 群建 立制造基地、砌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 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为实现产业集群内的资源共享,要建 立健全锄立的公共暇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物流平台、技术培训平台 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Z建立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引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所谓特色工业园区,是指各地政府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特色 经济,利用当地已形成的,支撑块状经济优势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 企业、产品、原材料市场、专业营销队伍等产业链积聚地。特色工业园 区的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手,把小型、分散的乡办、村办及个私工业, 通过标准厂房、厂房联建等形式,在规划的园区内集中起来,改善企业 的生产和配套条件,结合必要的技术改造,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构,并 为企业提供社会化眼务,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讣企业,大集群”, 促进/J、企业E规模、上档次、匕水平,它既有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又体 现政府 寸/J、企业引导和扶持。 实际上,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进行适当集中布 局,以优势企业为主导中,J 群 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区。 乡镇特色工业园区是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为促进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特色工 业园区基础没沲老设,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产业链条、体现政策引导上, 这样才能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切实 优化乡镇企业布局,形成区域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乡镇企业及 其产业集群的/J 中,就会逐步形成小城镇产业发展、人口聚集、 市场扩张的良l虹动格局。要引导乡镇企业走‘ 糯新 (转第59页) 51 ●李琪通过解决资金要素问题解决“三农”问题 转移支付,国家切实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费用,财政新增教育、卫生、 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为了促进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国家财政应增加对农村公共i殳=沲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综合生 产能力,为农村发展扫除障碍,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让 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到农村。国家还应通过采取税收优惠、贴 息等财税政策措施鼓励外资、民企及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和农村 社会发展领域。 2.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与财政政策支农相比,农 业信贷体系政策支农具有资金使用效益高、灵活方便和便于监督等 优点,因此,发达国家都把农业的信贷扶持当作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信贷资金在农业支持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如日本1985年农业信贷已经占到了全国总额的1O 左右。然而我 国的现有的信贷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和大企业,县乡企业及农业、农 村难以得到资金支持。不仅如此,农村资金反而流出严重。在我国 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民增收,金融支持率和 贡献率一直都很低。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仅把其在 农村吸收存款的2o 用在发放农业贷款上,其余80%都发放到非农 产业上去了,即使到了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近几 年.这比例也只到40%左右。则在这样的金融框架下,我国农村、农 业、农民的金融需求均难以得到满足。解决农民贷款难,通过金融支 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并最终进入小康社会,就必须进行农村金融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而不 是只采取一种模式。应该允许不同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存在并进入 农村金融市场,可以是股份制,可以是合作制,也可以完全民营化,让 私人资本进人农村金融领域。可以借鉴张家港、常熟和江阴的模式, 或眷仑0造其他新的模式。由于农村资金外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 问题,则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民间金 融。由于农村资金—个主要的流出渠道就是邮政储蓄向农村外的 贷款,则有人提议将县以下邮政储蓄的存款全部用于对农村金融机 构的再贷款,是—个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的合理建议。 五、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愈益迫切、重要。由于我国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_项系 统、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理性选择“三 农’’问题解决路径;结合我国实际,鼓励群众创造精神,总结、凝炼实践 中的新鲜经验、成 -{去,探索新的解决路径,并加以推广;深化改革, 如户籍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构建政策体系,提供政策支持,我国“三 农’’问题的解决就会q娼剐事半功倍的彭瘟,并塌终得以解决。口 参考文献: [1]阴月晃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口].法制与社会,2009(2). [2]冯春燕我国“三 ’问题的根源及对策探索D].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 报,2006(3). [3=卜潭凌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文史博览(理论), 20o9(2). [4]郝达战“股田制”对“三农’’问题的效应分析[D 山西财经大学,2006. [5]田义文,候曦“三农”问题路径选择 l经济论坛,2OO9(4). E6]CE ̄JA来,谢晓鸥.反哺“三农”的金融制度选择D].学术研究,2009(1). [7]陆昱.公共政策与“三 ’问题口].政法社会,2009(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接第51页) 特优’’的发展路子,主动融合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融合中提 升、在分工中增效、在协作中双赢。通过优势产业的培育和专业市场 的拉动,形成以市场兴产业、以产业促市场,市场和产业互动发展、乡 镇企业和小城镇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3.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合作进程 当前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开始进入产业结构 升级换代的阶段。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努力向 外向型、高科技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要为中西部 地区乡镇企业腾市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东部产业转移来带动 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推进中西部的整个产业振兴,科学构成有 利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此缩小东中西部之间产业差距和经 济发展的差距。2OO6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 见》{酱出:“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增加农民在当地就业机会。 积极引导东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 就近转移就业,也有利于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要 在产业建设E鼓励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 源加工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在有利于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创造良姆研境 ̄"EAN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0。9) 所说的:为避免农民就业的跨区域大流量转移,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应 该‘朝内朝— ’,即产业布局匕要均衡,要向中西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农村 地区布局。这是乡镇企业推进东中西部合作工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积极构建城乡间、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平台,推动区域合作活 动广泛深入开展。在交流合作方式上,要从单一的贸易洽谈会形式 向贸易洽谈、网上交流对接等多种方式转变;在交流合作范围上,要 从以举办全国性的经济合作为主向推进地区间和企业间等多层次 合作转变;在交流合作内容上,从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提高活动的 针对陛,增强交流合作的成效。要创新经贸洽谈的方式和内容,将技 术、产品、贸易、人才、劳务等方面的x,-i- ̄融为—体。 五、结语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 一体化的新格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工业(乡镇企业)的一 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产业集群集聚、向 小城镇集合,形成“—镇一品”的发展格局,从而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产 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实现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业人口『句工业园区 和小城镇集中,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文 化生活等等功能都得到拓展。因此,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必须要与小 城镇建设协同发展,从而拓展发展空间,做到双赢共进。口 参考文献: [1]xF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8.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Es][4]江泽民文选(第二卷)[I .北京:人民出版社,2OO6:115,438. [5][6][1o]周建祥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9:177,178,29& [7]农业部乡镇企业信息网[髓/0I .Ⅵ ete,gov.m [8][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们.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339. [9]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_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70.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