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Jun.2008Vol.27No.6
现代心理学关于社会支持研究的进展
宋文琼,张守臣,李春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哈尔滨150025)
摘 要:现代心理学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主要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微观层次则多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今后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将出现方法上的新进展;研究对象将更加广泛;研究结果将更多地运用于应用领域,指导人们获得和提供适宜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量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6-0079-04
一、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较多地应用于精神疾病及医疗康复领域。学者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和精神疾病的康复。后来社会学界引入社会支持理论,并与源于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社会网络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1]。
社会支持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2]。显然,这个定义是狭义的,因为社会支持可延伸到所有人。另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多维结构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网络的大小、婚姻状况、与社会成员接触的频率、工具性支持、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的质量,以及与他人的相互帮助[3]。
目前,社会学界和心理学界对于社会支持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第一是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之间客观存在的或能够感知到的一种亲密联系;第二是从社会行为的角度,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与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映;第三是从社会资源利用的角度,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的一种潜在资源,通过社会关系、个人与他人或群体间互换的社会资源[1]。
二、社会支持的作用 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学者们对其作用机制尚有分歧。目前有两种基本假设:一个假设被称为“直接效应假设”,认为人无论是在经受压力的时候还是在没有什么压力的时候,社会支持总是有益的,它对维护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作用,也被称为“主效果”作用;另一假设是“缓冲假设”,认为社会支持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帮助主要发生在人们处于高压力期间,而在压力较低的时候作用不大,即它只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对应激起“缓冲器”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支持既有直接效应,也有缓冲效应。它在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减弱压力的影响、帮助人们应对压力以及增进健康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及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还将在下文列举的具体研究中有所涉及。 三、社会支持的方式与类型 (一)社会支持的方式
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交换,它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方式[4]。
第一,情感性关注。指通过喜爱、爱或者同情来表达支持。例如,某已婚女性刚刚与丈夫离异,那么来自家人的关怀、来自亲密朋友的慰藉可能使她更坚强地面对离婚这一创伤性事件。
收稿日期:2008-04-09
作者简介:宋文琼(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2005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测量与咨询研究。
—79—
第二,物质帮助。是指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提供物质或者服务性的帮助。例如,正在准备升学考试的孩子,得到了已经参加过此类考试的邻居姐姐赠送的复习资料,并且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得到了这位邻居姐姐的辅导,这也是一种社会支持的表现。
第三,提供信息。对于处理压力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社区为下岗人员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对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下岗人员家庭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社会支持的种类
五、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可以大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
(一)宏观层次
宏观层次的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提出从法律法规的制定、社会习俗、媒体舆论导向及社区团体等角度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及服务。
例如,一项针对妇女生育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妇女生育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妇女的生育健康状况长久以来被人忽视,考虑到妇女自身的利益和下一代的健康,需要帮助妇女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生育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个人社会网的支持外,医护支持、政府支持和社区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6]。
由于生活条件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老龄化社会随之到来。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14亿,占总人数的1019%。到2025年,我国将有3亿60岁以上的人口。面对数量巨大的老年弱势群体,有研究指出,应该从社会支持及社会系统的角度,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满足情况,形成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一支持系统从外向内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国家政府层面,这一层面的支持主体既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包括涉及的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第二是社区层面,社区层面的支持往往与社区照顾、家庭照顾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第三是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支持既涉及正式组织,即单位,也涉及到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如团体。第四是家庭层面,这是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传统力量[1]。
在针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研究中,认为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的个体社会技能、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也提出,应该从国家政府、民间组织、个人支持等多层面构建慢性疾病患者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7]。
(二)微观层次
社会支持至少包括四类:一是实际的支持,即实际得到的具体支持行为;二是知觉到的支持,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可得性或质量的主观判断;三是社会网络特征,即社会支持的网络大小或网络成员间彼此了解的程度、网络的密度;四是对支持的寻求,指个体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寻求支持的倾向。
注重实际的支持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特征的研究,被称为社会支持概念的“环境模型”,而注重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寻求方面的特征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支持概念的“人格模型”。大量的研究发现,各种社会支持都与个体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但只有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5]。 四、社会支持的测量 随着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已发展出了以不同理论为基础的测量社会支持的问卷与量表。
由国外引进的量表中,在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是
(perceived由Gerg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socialsupportscale,PSSS)。该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
目,分为家庭内部支持和家庭外部支持两个因子。采用极不同意—极同意1~7级记分法,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有数据显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国内还可见参照此量表编制的主观社会支持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用于测量初中生主观社会支持。
国内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社会支持量表”
(SSRS),该量表是肖水源1986年设计的,1990年又对
微观层次的研究,则多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前述几种量表或一些自编问卷,结合测量其他变量的量表或问卷,对大量同质被试进行施测,以探讨社会支持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多集中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从年龄角度划分,研究对象最小的涉及到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包括有视力、听力、智力等障碍的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是通过家长而间接与其他支持者建立
其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共有十个项目,分客观支持(第
2、6、7项)、主观支持(第1、3、4、5项)、对社会支持的利
用度(第8、9、10项)及总的社会支持四个因子。评分方法是将各因子所含题目的得分相加,分数越高,表示相应的支持度越高。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统计,近年来国内有超过20项研究是使用该量表对社会支持进行测量的,大量研究证实该量表也具有非常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80—
起来的[8]。
对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涉及到的其他变量有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因素、气质类型和自尊水平。多数研究显示,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初中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主观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社会支持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强的增益作用。中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其自尊,也会通过影响感知的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自尊。同时,不同气质类型在外显自尊、支持总分、客观支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5,9,10,11]。
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涉及的变量有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应对策略、抑郁倾向等。有研究证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与组织性除了对大学生社会支持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人格因素对社会支持产生间接影响。人格特质的内外向维度和神经质维度对社会支持也有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获得受家庭环境和人格因素的共同影响,家庭的亲密度与组织性越高,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人格特质中大学生越外向,情绪越稳定,获得社会支持水平越高[12]。另外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高社会支持水平会增加其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人格特征对个体应对策略使用的影响大于社会支持的影响[13]。在以大学生或留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有两类新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般认为,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尊。但也有一些相反的观点,如浦(1992)认为,从他人处获取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了对紧张反应的自律性处理,这是对自尊心的极大威胁(自尊心威胁论)。福冈等(1993)认为社会支持不仅具有维持、增进健康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心理负担、带来麻烦[14]。多数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可以使人获益,例如降低抑郁和改善健康等。但也有人通过对该社会支持假说的检验得出了相反的结果,证明社会支持在一些情况下是有害的。这也提示我们,在为别人提供支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接受支持者内心的感受。在他们的确需要支持的时候提供支持,有些时候过于主动地为别人提供帮助而使其自尊心受到威胁,则会造成受助者的心理负担,产生反效果。
提到提供支持,就涉及到另一类新观点。近20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开展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地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而Rossi
(2001)指出,给予他人帮助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支持的
有益处(一项来自死亡率预测)”的研究中,考察了提供和接受帮助对老年已婚夫妇长寿的贡献。研究结果支持了这项假设,认为提供社会支持可能比接受社会支持更有益处。在国内,张敏杰等人根据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结构模型改编成“提供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此量表将原量表每个条目中的“得到”一词改为“给予”,同样将十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提供、主观提供、提供支持的主动性。使用新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证明提供社会支持的主动性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有预测贡献[15]。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上只注重接受支持的研究局限,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对成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多以教师为被试,研究结果大都显示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解释力显著,其中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社会支持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情感体验有显著性的影响;主观支持、神经质与经济状况是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6-18]。
在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关系研究中,可以看到高层管理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呈现出“支持系统良好,但利用程度较低”的特点“,支持利用”能够显著缓解各类工作压力,它和主观支持均对工作压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组织支持和客观支持则对工作压力仅具有间接效应[19]。
老年人群也是研究社会支持时关注比较多的一个群体。有研究显示,孤独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有重要影响,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增加社会支持对改善睡眠质量有积极意义[20]。在有关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中,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不同,朋友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1]。社会支持对老年抑郁有普遍增益作用,家庭支持是其有效成分。对于无配偶、身体健康差的易感人群,家庭支持能有效缓解这部分老年人的抑郁情绪[22]。对于拥有几千年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了解老年人社会支持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找到相应的有效的对策用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六、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有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开始了近30年,研究者们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今后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至少有这样几个趋势:
首先,研究方法上将出现新的进展。在继续使用问卷测量方法并使其更加精确的同时,还将出现更为
作用可能超越接受支持范围,而且通过其人际关系等方面增进健康和延长寿命。Brown、Nesse、Vinokur和
Smith(2003)在“提供社会支持可能比接受社会支持更
—81—
严密的实验室或现场研究方法,用以更准确地测量社会支持的结构、作用及其机制等。
其次,研究对象上更加广泛的取样,尤其是不同职业领域的被试参加调查研究,将会使社会支持的研究结果更加全面,更能接近其实质。
最后,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其自身,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因此,与人们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社会支持研究,也将深入到应用领域,指导不同类型的人如何给予和获得社会支持,进而获得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行红芳1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J]1中州学
[10]牛盾,李海华1初中生外显自尊、社会支持与气质的关
系[J]1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41-1431
[11]刘勇,梁慧华1初中生主观社会支持与自尊、心理健康
水平的研究[J]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106
-11071
[12]吴文峰,卢永彪1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
影响[J]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90-1911
[13]邵华,刘晓明,赵金波1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
对策略的影响[J]1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5-1391
[14]宋爱芬,石川利江,池泽沙知,渡边真理子,神庭直子1
在日留学生网络依存与紧张感、社会支持等的相关研究
[J]1昌吉学院学报,2006,(2):45-491
[15]张敏杰,闫挺,李佑发,黄欣加1提供与接受:社会支持
刊,2006,(3):120-1231
[2]陈成文1城市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J]1
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贡献[J]1体育科学,2006,26(2):
74-771
[16]倪林英,杨勇波,雷良忻1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及其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8(4):19-261
[3]George,L1K1Socialfactorsandillness1InR1H1Binstock&
L1K1George(Eds1),HandbookofAgingandtheSocialSci2ence1NewYork:AcademicPress,1996,4:229-2531[4]S1E1Taylor,L1A1Peplau,D1O1Sears1社会心理学(第十
影响因素分析[J]1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6-171
[17]张海芹1中小学教师250名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1中
国临床康复,2006,(18):167-1681[18]陈朝阳,蔡李平,张林.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版)[M]1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郭铁元,等,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11
[5]邹泓,张春妹1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持的关系[J]1教育探索,2006,(6):86-881
[19]刘玉新,张建卫.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及二
者关系研究[J]1南开管理评论,2005,8(6):9-161
[20]黄俭强,陈琪尔.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孤独及社会支持的
自尊的关系[J]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44-521
[6]保剑1妇女生育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分析[J]1南
相关性研究[J]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47-481
[21]王立娜,唐丹,许晶晶,申继亮1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
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6-1211
[7]蔡翥1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J]1医学
影响的性别差异[J]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1):70-721
[22]王兴华,王大华,申继亮1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
与哲学,2006,(3):54-561
[8]黄晶晶,刘艳红1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1中国特殊教育,2006,(4):3-91
[9]赵建平,葛操1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1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2-1351
的影响研究[J]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3-741
TheProgressonTheResearchofSocialSupportinModernPsychology
SONGWen-qiong,ZHANGShou-chen,LIChun-hua
(DepartmentofEducation,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fsocialsupportinmodernpsychologycanbedividedintotwolevels———macroscopiclevelandmicroscopiclev2el1Qualitativeresearchismainlyusedinmacroscopiclevel,whilequantitativemethodisusuallyadoptedinmicroscopiclevel1Infuturestudyonsocialsupport,moreprogressonresearchmethodwillappear;theobjectofstudywillbemorewidespread;thefindingswillbeutilizedmoreandmoreintheapplicationdomain,instructingpeopletogainandprovidemoresuitablesocialsupport1
Keywords:socialsupport;societysupportinventory;progressesonresearch(责任编辑:郑龙云)
—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