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51卷 第1期 2017薤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nan Agricuhural University Vo1.5l No.1 2月 Feb. 2017 文章编号:1000—2340《2017)01—0120一O6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牛树海,温佳楠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运用全要素生产率定量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不同动力要素对河南省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剖析了自 1978年以来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轨迹。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物质资本投入对河南省经济增长 中贡献度最大,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小,但贡献度在不断提高,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度越来越弱。这充分反映了河南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推 进,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向技术创新和进步转变。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河南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Henan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driving forces under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NIU Shuhai,WEN Jianan (Business School,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estimat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iferent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and analyzes the path of TFP and the trend of economic power transformation in Henan province since 1978.The results show that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The technological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Henan Province,but its contribution rate is improving,and the contribution of labor input is becoming weaker.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omentum of economic growth is capital investment and labor input in Henan Provi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s: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economic growth;dynamic analysis;Henan 经济增长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实 力,决定国民财富的积累水平。保持经济增长成为 国家(地区)和国民的共同期望¨ 。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 济增长的奇迹。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到“增长 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 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 增长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实现中国经 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深刻转变 的新要求,更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新举措 。许多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了 研究,王小鲁 、蔡唠 等在对支撑中国经济高速 增长贡献分析发现,资本、劳动力等是长期增长的 主要动力,但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贡献也 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2015年中国提出了“在适 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 收稿日期:2016一l0—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1071/D010201);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CJL051) 作者简介:牛树海(1976一),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第1期 牛树海,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121 越来越重要。翁嫒嫒等 、唐未兵等 在对中国 经济增长动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从技术、改 革等方面加快转换增长动力机制。武鹏 、张德 革开放形成的制度红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1978--2013年间,河南省的GDP规模由1978年的 162.92亿元增至2013年的32 191.3亿元;人均 GDP由1978年的232元增加到20l3年的34 211元; 荣 在对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 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原创性技术进步是中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 4.5%增长至2013年的5.5%。然而,这种增长依 靠大量的资源投入、环境恶化等粗放型增长,伴随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却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需要对制约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因进行 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增长动能转变的方向和途径, 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1.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了产能过剩 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周小量 从理论层 面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行分析,并 构建了一个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解释力的制度、行 为与绩效互动演化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分析 框架。任保平… 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分析 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发方向、动力机制。颜培 霞等 ,郭艴等¨ 分别以山东省、江苏省为例对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进行研究,并从不 同的角度为省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 河南省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典型缩影,经过改革开 放以来的长期发展,处于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键 阶段,但目前学术界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研究主要囿 从产业结构看,河南期奉行以第二产业主 导的供给结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是推 动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引擎”¨ ;第三产业 发展缓慢,对GDP的拉动作用远远小于第二产业;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微乎其微。2004年以来,河南省GDP增 于河南省行业或企业的TFP,缺乏对河南省宏观经 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分析,探讨了河南省 经济运行规律,为河南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进行 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长均值为12.4%,第一产业对河南经济的拉动均 值仅为0.93%,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均值为 7.85%,对GDP的拉动作用达到了63.3%;而第三 产业的均值为3.56%,对GDP的拉动作用为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 展困境 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 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实质是改变原有的经济 28.7%。第二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一家独大” 的局面,一方面造成产业结构失衡进而阻碍了经济 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 中低端产业大量存在也导致了过剩产能的存在。 因此,需要通过增长动力改变,实现供给侧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增长方式,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河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改 表1 2004--201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 Table 1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to GDP growth f 2004--2013) 份 Year % 第三产业 GDP 13.7 14.2 14.4 第一产业 Pfima ̄industry 第二产业 Secondary industy rTertiary industy r14.6 12.1 10.9 l2.5 l1.9 10.1 9.0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05n2014)。 Data sources:The statistical year book of Henan Province(2005--2014) 1.2 要素投入畸形导致了成本上升 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78年河南省资本形成 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别为52.49亿元、40.66 资本作为传统的经济增长要素,在河南省经济 122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51卷 亿元,20l3年分别增加至24 829.97亿元、24 376.0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97.7倍、120 倍。自1991年起,河南省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 比重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上限,并且逐年攀升, (2)资本投入指标 :K是指物质资本投入,不 包括货币资本。根据永续盘存法可得估算表达式: K =K (1一 )+,l。其中,£指第t年,K、K.。指 第t年、第t一1年的资本存量,6 指第t年的资本 2013年达到最高点77.1%。过大的投资规模投入 折旧率,,l指以不变价折算的第t年的新增投资O 该公式中主要涉及四个变量:基期资本存量 ,历 年的投资额 ,投资品的价格折算指数以便折算到 不变价格,资本折旧率6。 到中低端产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更是 加剧了产能过剩,同时也挤压了消费对经济的带动 空间。因此,需要通过增长动力改变,实现供给侧 改革“去杠杆、降成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1.3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了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根 据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由于极化效应的存 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 存在优势将使得这些资源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 发达地区流动,进而导致区域之间差距扩大”¨ 。 省内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阻碍了省内要素资源 的合理流动,制约了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4 年,郑州市生产总值占河南省GDP比重为19.4%, 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在河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高 达58.6%,这造成了地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影响 了河南省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增 长动力改变,实现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区域结 构均衡目标。 2河南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2.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 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其来源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组 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方面。通过计算全要 素生产率(TFP)有助于对河南省经济增长源泉进 行研究,进而分析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河 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识别经济属于投入型增长还 是效率型增长。 根据索洛增长核算方程,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 步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可得全要素生产 率计算公式: grre=gy一 一卢 (a+卢=1) (1) 式中,g,为经济增长率,g g 分别为物质资本存 量 和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 、 分别为资本、 劳动的产出弹性。 (1)产出l,: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河南 省经济增长的基本数据。以1978年作为基期,并 用GDP指数进行可比价格换算。时间跨度为l978— 2013年,数据来源于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历年投资额,的确定:选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作为河南省历年的投资额,数据来源于(2o14年河 南统计年鉴》。基期资本存量K的确定:引用张军 等¨ 对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得到1978年 河南省的固定资本存量为268亿元,折旧率6 取9.6%。 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对于用支出法核算国民 生产总值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中国只公布了 1993年以来的省级数据。因此,各省固定资产价 格指数就无法按照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那 样进行准确的计算。本研究采用孙辉等¨副提供的 方法计算,根据河南省支出法GDP统计得到固定 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从而得到不变价固定资 本形成数据,这样实际上就得到了各地区固定资本 形成指数序列,再通过现价固定资本形成数据,从 而得到以1978年为基数的河南省固定资产价格指 数数据。 (3)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反映劳 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的指标。由于人力资本度量 方法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故选取历年社会从业人员 总数作为劳动力投人数量指标代替人力资本存量。 相关数据来自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4) 、 分别为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根据 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 +口=1,因此,求出其中一 个变量可以根据等式得到另一变量结果。采用收 入法计算产出弹性,假定生产税净额中劳动和资本 的贡献份额分别为a、口, 劳动者报酬 , “一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关于 、 数值的确定,选择1980、1992、2002 和2008年4个年份的资料计算出平均的劳动产出 弹性 =0.608,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可得 =0.392。 2.2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求出1978年以来河南省全要 素生产率(TFP)及其增长率,见表2。 第1期 牛树海,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l23 从表2中可以得出,从整体上来看,TFP整体 上呈现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在河南省经济增长 发挥着正向贡献作用;从数值上来看,和河南省高 速的经济增长率相比,TFP的贡献力度较弱,个别 年份出现负增长;从趋势上来看,TFP变动呈现波 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TFP指数波动幅度小于第二 阶段。同时,TFP指数数值高于前两个阶段,表明 随着中国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 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动性特征。为了更直观反映其规律,特做出TFP 指数图,见图1。 ll5 11O 105 3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基于以上方法,可计算出河南省自改革开放以 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度,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得出: 皇100 95 第一,物资资本对河南省经济增长贡献度最 大,资本投入是带动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 90 85 力。符合经济学中的大推动理论:发展中国家或地 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从 年份Year 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从 投资规模上看,河南省投资规模呈现快速上升的趋 图1 1978--2013年河南省TFP指数 Fig.1 TFP Index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13 势。1978年河南省资本形成总额为52.49亿元, 2013年增长至24 829.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基于1978年以来河南省TFP变动轨迹可以将 其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0年,该 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TFP波动幅度大,呈现大 是1978年的97.7倍。从资本所占份额上看,资本 形成总额占河南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1991 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超过国际标准上限 起大落的特征。1982年TFP指数值达到最大为 109.82,1988年TFP指数值达到最低值为95.03, 中间落差高达1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改革初期的 进程骤起骤落,TFP指数受影响大。第二阶段 1990--200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经 济改革初步确定时期。和第一阶段相比,TFP 震荡幅度变小,TFP指数为正值,整体呈现持续上 升趋势。第三阶段2000--2013年,该阶段处于经 40%,2013年达到最高点77.1%。同时,物质资本 的贡献度呈现出下降趋势。 第二,人力资本(劳动投入)对河南经济增长 贡献度最小,劳动贡献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一方 面是由于人口红利的优势在逐渐消失,作为人口大 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带动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的引擎之一,另一方面与人口结构相关。根据通行 124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51卷 的国际劳动适龄人口标准(15~64岁人口所占 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河南省该阶段人口 第三,TFP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于人力 资本、低于物质资本,贡献度介于二者之间,并且呈 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FP作为反映广义技术进 步的指标,TFP的上升意味着技术在河南经济增长 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年龄比为52.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该比 重为61.9%,30年的增长率仅为9.1%。这表明 在河南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着有效的劳动力供给 不足的问题。 表3河南省经济增长贡献度 Table 3 Contribu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 4结论与建议 4.1基本结论 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4.1.2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 4.1.1 河南省属于典型的资本投入型经济增长模 增强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这意味 式 物质资本投入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中贡献度最 大,物质资本投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先 上升后下降趋势,这表明主要是与过去中国传统的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相关,单纯地依靠大量的资本 着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在河南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 增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的科 技水平,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带动作用是重中 第1期 牛树海,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之重。 4.1.3 劳动投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 弱 这表明劳动力供给对河南经济的带动作用越 来越弱,河南省人口大省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 是因为河南省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缺乏 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因此,需要和企业加强 对高素质劳动力人才的培养,提升河南省人力资本 水平,实现河南省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的转变。 4.2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已不能继 续开发新常态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潜力,新的经济增 长动力主要聚集在结构、效率、制度和规模层 面 。本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推动 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优化的建议。 4.2.1 培育创新核心驱动力 创新是带动经济增 长的新引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增 长必须实现从要素投人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为此,首先要推进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企业 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更要形成以企业科技创新 为基础,以科研院所创新为支撑,以鼓励全社会参 与创新为保证的全方位、多角度创新主体;其次,加 快制度创新步伐,一方面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管理 制度,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另一 方面要大胆的进行经济改革,探索新的经济增 长路径,充分利用航空港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带动 作用。 4.2.2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随 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和要素投入规模过大致 使要素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 的带动作用在逐渐弱化。因此,通过调节要素间投 入比例,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能够充分激发经济增长 的活力。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金融 市场改革,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等要 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此外,充分发 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既要开发新技术也 要通过对原有技术再创新,提高技术运行效率进而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2.3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经济增长动力 推 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的、低产值、高污 染、过剩的产能,以钢铁、水泥、煤矿等行业为重点,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 消化、转移过剩产能。同时,引导资金流入具有蓬 勃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 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另外,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鼓励区域产能置换,大力发展新型城 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激发河南省经济 增长活力。 参考文献: [1] 唐家龙.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52--2007[D].天 津:南开大学,2009. [2]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经济问题,2016(2):12—17. [3]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 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 证分析[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7(2):28—36. [4]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 经济研究,2000(7):3—15. [5]蔡唠.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 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 28(2):2—9. [6] 翁嫒媛,高汝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未来增长 空间预测[J].经济学家,2011(8):65—74. [7l 武鹏.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J].中国 工业经济,2013(2):5—17. [8] 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 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9):17—29. [9]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详.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10]周小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 与框架设计[J].学术月刊,2015,47(9):15—26. [11]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5): l3一l9. [12]颜培霞,张卫国.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研 究:以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 坛,2015,36(6):78—85. [13]郭艴,李宝会,蔡颖.转型发展新阶段经济增长动力 演变研究[J].调研世界,2015(1):4—1O. [14]洪银兴.准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J].中国工业经济,2016(6):14—21. [15]袁红英,张念明.供给侧改革导向下我国财税调 控的着力点及体系构建[J].东岳论丛,2016,37(3): 53—59. [16]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4. [1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O):35—44. [18]孙辉,支大林,李宏瑾.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 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0,25(3):103—116. (责任编辑:马红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