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反侦察

浅议反侦察

来源:榕意旅游网


浅议反侦察

浅议反侦察 摘要:当前,犯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社会。反侦查是为了达到延缓、阻 碍侦查的目的。犯罪人在犯罪各个阶段采用各种手段、方法与侦查方进行对抗的一种状态。 到目前为止,我国侦查学界对于反侦查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在我国刑事侦查过程中,对反侦 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事侦查;反侦察;犯罪;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犯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社会,犯罪从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是 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犯罪不管是犯罪人自身心理问题还是财产或其它什么原因( 都是对社会 的一种危害。 必然受到惩罚( 更有甚者还会被从社会上消灭, 这显然是犯罪人所能预料到的, 因此,如何逃避侦查打击(实现自己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反侦查行为 就成为犯罪人所追逐的一种常态目标。 侦查,是破获案件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很多,痕迹鉴定,DNA 鉴定,物证的提取, 事件现场的分析,以取得有效的人证物证,职务犯罪中犯罪人的犯罪记录,这都是破获案件 要做的。总的来说,针对这一系列侦查活动而进行的消除、混淆等掩盖自己犯罪的行为就称 为反侦察,也包括在对罪犯的追踪中,罪犯实施的有针对性的转移追踪者视线的摆脱行为。 首先介绍一个犯罪分子利用反侦察技术潜逃了八年的案例: 2000 年 12 月在鄱阳县莲湖乡,在被害人李汉文跟人承包的鱼塘中,邹道洪、邹传彬、 邹传森、邹传根父子等人拿着短刀、鱼叉、马刀等凶器,纠集了 10 多人强行打鱼。当李汉 文等人后,邹氏父子等 7 人携带凶器,将赤手空拳的李汉文当场杀死。作案后,7 名嫌疑犯 外逃,鄱阳县多次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追逃。 嚣张的嫌犯在逃亡 8 年一直用真名,但是由于嫌犯的反侦察能力很强,使得警方的追查 竟达八年之久。整个追捕过程中民警曾三进邵阳市,但都追踪未果,一度使侦查工作陷入僵 局。但是经过警方的努力,嫌犯最终落入法网。但民警

诧异的发现嫌犯的包中竟有从书籍上 裁剪出许多的“如何逃脱侦查”之类的资料,嫌犯邹传彬承认,每当夜深人静,他就研 究这些材料,久而久之,他的反侦查能力就越来越高。正因为嫌犯较高的反侦察能力,使得 在追捕中困难重重,竟达八年之久。 二,反侦查行为的特征 反侦查行为从本质上讲属于广义上的犯罪行为,它与侦查行为紧密相联。犯罪与侦查从来 都是一对矛盾( 犯罪分子为了逃避侦查和法律的制裁, 总是千方百计改进犯罪手段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犯罪手段和方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犯罪模式、犯罪规 模等也日新月异,同时,侦查与犯罪的激烈对抗也在客观上提高了犯罪分子的对抗程度。 在这种生死对抗中,犯罪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犯罪水平,增强自身抵御侦查的能力,作 为犯罪与侦查的衍生物,反侦查行为不能脱离犯罪,也不能脱离侦查,它在犯罪与侦查之 间形成一道屏障,是犯罪入或其他人掩盖犯罪、伪装涉案事实,对抗、逃避侦查手段的总 称。反侦查行为所涉及的范围必须定位于侦查行为进行过程中,没有侦查(这里的侦查可能 是犯罪行为人假想的侦查、潜在的侦查)就没有反侦查行为的发生。 反侦察行为的特征有:(一)反侦查行为是犯罪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反侦查行为系 统具有进攻性防御的作用。(三)反侦查行为具有科技性。(四)反侦查行为具有智能性。 (五) 反侦查行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三,反侦察技术的传播途径 反侦查技术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习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分, 在反侦查 过程中。被动学习是获得反侦查能力最主要的渠道。犯罪人在平常生活中。由于有某些机 会与侦查机关接触( 有可能获知关于侦查破案的一些知识, 以及通过与其他犯罪人的交流, 在其大脑中留下关于侦查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些印象可能连犯罪人本人都没有意识。但这 就完成了反侦查行为的传播。 关于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监管部门、 大众传播等方式。 大众传媒的学习不同于社会团体、 家庭等学习,因为社会团体、家庭等学习除了观察以外,还伴有传播方的指导(而大众传 媒缺乏指导性,始

终限于单纯的观察学习,无法求教。一般来说,关于反侦查技巧包括逃 跑的方法、作案的技法等以监管部门内的学习为主。因为这种技法并非单单靠观察即可获 得。必须配之以身体动作、详细讲解。而关于侦查工作方式方法、对犯罪的社会评价等内 容,则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获得。一般而言,大众传播所引起的犯罪学习。远不如社会团 体内的犯罪学习重要。大众传播工具的异常发达给犯罪传播提供了非常好的承载工具(大 众传播主要的载体是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以及各种小说、杂志等,这些载体在 现代化技术的刺激下快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其中大量涉及反侦查方面的内容也很快在大众 中传播开来。同时,大众传播由于其传播的本性,为了扩大传播力度,想方设法通过一定 的渲染和夸张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满足大众的好奇心,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大众传播 机构不会过多考虑在此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这样, 大量包含反侦查内容的案情公诸于众( 公 众从中被动地接受了反侦查的学习。 四,我国的反侦察现状及对反侦察研究的现实意义 由于现代科技不仅发展迅速(而且被不断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特殊 现象之一的犯罪活动也吸收了很多最新科技成果。 犯罪分子不仅在作案手段、 技术装备上不 断更新, 而且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信息传递的广泛性、 信息利用的自由性使犯罪分子在作案时 更具预谋性和智能性。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同时还实施各种反侦查行为来迷惑侦查人员, 试图达到转移侦查视线、逃避打击的目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侦查学界对于反侦查的研究还较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侦查学 界对避免留痕、伪造现场、毁藏尸体、故意改变体貌特征、雇佣作案、指使作伪证、抗拒审 讯与抓捕等反侦查问题都有一定研究。但直至现在,对反侦查整体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对反 侦查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 对新的反侦查手段认识不清( 对反侦查的研究还停 留在反侦查行为这个层面,而对于反侦查心理、反侦查能力等其他核心问题仍然缺乏研究。 所以,在我国刑事侦查过程中,对反侦察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河北职业学院学报》2008,8(3) 2. 王力《反侦

查及其对策概论》,2004(03) 3,陈刚《犯罪现场勘查新探》 2001

4,.曲玉斌《刑侦方略》, 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