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散文赏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1. 秋水

(战国) 庄子

[1][2][3][4]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

[5][6]

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7][8]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

[9]

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11][12]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13][14]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

[15][16]

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

[17][18]

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19][20]

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

[21][22][23]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

[24][25]

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26]

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

[27]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28][29]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31][32][33]

,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

[34][35][36]

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

[37]

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

[38]

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39][40]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41]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2][43][44]

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也,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

[45][46]

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47]

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

[48][49]

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50]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51]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

[52]

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53]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54]

,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

[55][56][57]

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

[58][59]

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

[60][61]

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

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

[62]

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63]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64][65][66]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多何少,

[67][68][69]

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

[70][71]

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

[72][73]

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

[74][75][76]

可举,时不可止。消息虚盈,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77]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

[78]

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

[79][80]

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81]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选自《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

【注释】

[1]时:按时令。

[2]灌:奔注。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辨: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是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固。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ǚ):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19]自多:自夸。 [20]大:同“太”。

[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àn):显得。 [22]奚:何,怎么。

[23]礨(lěi)空:石块上的小空洞。礨:石块。大泽:大湖泊。 [24]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25]号:称。

[26]连:继续。

[27] “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28]分(fèn):分性、秉赋。无常:不固定。 [29]故:同“固”。 [30]大知(zhì):大智大慧的人。 [31]知量:知道物量。

[32]证向今故:犹言“证明古今”。向,明;故,古。

[33] “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

[34]分(fèn):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 [35]坦涂:大道。涂,同“途”。 [36]说:通“悦”。

[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38]倪(ní):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 [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 [40]信:真实。 [41]垺(fú):同“郛”,郭,城墙。殷:盛大。 [42]异便:不同的区别。便,通“辨”。 [43]期:凭借。 [44]数:数字。 [45]不期:不可能。

[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 [47]辟异:傲慢怪辟。 [48]倪:标准。

[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

[50]恶(wū)至:什么标准。 [51]差:差别。

[52]差数:差别的概念。睹:相同。 [53]功分(fèn):功利的性分。 [54]趣:通“趋”,思想倾向。 [55]操:主观标准。睹:可见。

[56]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

[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

[58]常:不变的规律。 [59]丽:通“欐”,屋栋。 [60]性:才性。 [61]师:推崇。

[62]“女恶”两句:女:汝。家、门:范围、界限。 [63]趣:求取。 [64]反衍(yǎn):反方向发展。 衍,通“延”,发展。

[65]无:勿。而:你。 [66]道:大道。蹇(jiǎn):阻塞,引申为抵触。 [67]谢:代谢,衰落。施:移,转。 [68]严:通“俨”。有:语助词。

[69]繇(yóu)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 [70]畛(zhěn)域:疆界。 [71]翼:庇爱,偏护。 [72]成:万物之成形。

[73]不位:不固定。位,守住、固定。 [74]举:提取。

[75]消:消亡。息:生长。

[76]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 [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 [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79]蹢躅(zhí zhú):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 [80]反:通“返”。极:尽。 [81]落:络,笼住。

2. 别赋 [南朝] 江淹

[1][2][3]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

[4]

乍秋风兮蹔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

[5][6][7][8]

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

[9][10][11]

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12][13][14]

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15]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16][17][18][19][20]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

[21][22][23][24]

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

[25][26]

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27][28][29][30]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31][32][33][34]

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

[35][36]

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37][38][39]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

[40][41][42][43]

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

[44]

爱子兮沾罗裙。

[45][46][47]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魂动,亲宾

[48][49]

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惟尊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

[50]

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51][52][53][54][55]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

[56][57][58]

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59][60][61]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62][63][64][65]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

[66][67][68]

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

人兮依然。

[70][71][72][73]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74][75]

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76][77][78][79]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80][81][82][83][84]

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

[85]

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六朝文絜》,清代许梿编选,华夏出版社,1999年) 【注释】

[1]黯然:心神沮丧,形容惨戚之状。销魂,即丧魂落魄。

[2]秦吴:古国名。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吴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绝国:相隔极远的邦国。

[3]燕宋:古国名。燕国在今河北一带,宋国在今河南一带。 [4]蹔:同“暂”。

[5]逶迟:徘徊不行的样子。 [6]棹(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容与:缓慢荡漾不前的样子。讵前:滞留不前。此处化用屈原《九章·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句意。

[7]掩:覆盖。觞(shāng):酒杯。御:进用。

[8]横:横持;阁置。玉柱:琴瑟上的系弦之木,这里指琴。轼:成前的横木。 [9]怳(huǎng):丧神失意的样子。 [10]沉彩:日光西沉。 [11]楸(qiū):落叶乔木。枝干端直,高达三十米,古人多植于道旁。离:即“罹”,遭受。

[12]曾楹(yíng):高高的楼房。曾,同“层”。楹,屋前的柱子,此指房屋。锦幕:锦织的帐幕。二句写行子一去,居人徘徊旧屋的感受。

[13]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踯躅。”

[14]意:同“臆”,料想。飞扬:心神不安。 [15]万族:不同的种类。

[16]龙马:据《周礼·夏官·廋人》载,马八尺以上称“龙马”。

[17]朱轩:贵者所乘之车。绣轴:绘有彩饰的车轴。此指车驾之华贵。 [18]帐饮:古人设帷帐于郊外以饯行。东都:指东都门,长安城门名。《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

[19]金谷:晋代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所造金谷园。史载石崇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送者倾都,曾帐饮于金谷园。

[20]羽:五音之一,声最细切,宜于表现悲戚之情。琴羽,指琴中弹奏出羽声。张:调弦。

[21]燕赵:《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22]上春:即初春。

[23]驷马:古时四匹马拉的车驾称驷,马称驷马。仰秣(mò):抬起头吃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原形容琴声美妙动听,此处反其意。

[24]耸:因惊动而跃起。鳞:指渊中之鱼。语出《韩诗外传》:“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

[25]造:等到。衔涕:含泪。

[69]

[26]寂漠:即“寂寞”。

[27]惭恩:自惭于未报主人知遇之恩。 [28]报士:心怀报恩之念的侠士。

[29]韩国: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赵厕:指战国初期,豫让因自己的主人智氏为赵襄子所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30]吴宫: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燕市: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高渐离为了替荆轲报仇,又一次入秦谋杀秦王事。

[31]沥泣:洒泪哭泣。 [32]抆(wěn):擦拭。抆血,指眼泪流尽后又继续流血。 [33]衔感:怀恩感遇。衔,怀。

[34]买价:指以生命换取金钱。泉里:黄泉。

[35]金石震:钟、磬等乐器齐鸣。原本出自《燕丹太子》:“荆轲与武阳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鼓钟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36]“骨肉”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剖腹毁容自杀,以免牵连他人。韩国当政者将他暴尸于市,悬赏千金。他的姐姐聂嫈说:“妄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于是宣扬弟弟的义举,伏尸而哭,最后在尸身旁边自杀。骨肉,指死者亲人。

[37]负羽:挟带弓箭。

[38]辽水:辽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流经营口入海。 [39]雁山:雁门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 [40]耀景:闪射光芒。

[41]腾文:指露水在阳光下反射出绚烂的色彩。

[42]镜:照耀。朱尘:红色的尘霭。照,日光。烂,光彩明亮而绚丽。 [43]袭:扑入。青气:春天草木上腾起的烟霭。烟煴(yīn yūn):同“氤氲”。云气笼罩弥漫的样子。

[44]爱子:爱人,指征夫。 [45]讵:岂有。

[46]乔木:高大的树木。王充《论衡·佚文》:“睹乔木,知旧都。” [47]“决北”句:语出《楚辞·九怀》。

[48]班:铺设。荆:树枝条。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声子,“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来人们就以“班荆道故”来比喻亲旧惜别的悲痛。

[49]尊:同“樽”,酒器。 [50]湄:水边。

[51]淄右:淄水西面。在今山东境内。 [52]河阳:黄河北岸。

[53]琼佩:琼玉之类的佩饰。

[54]二句回忆昔日朝夕共处的爱情生活。 [55]绶:系官印的丝带。结绶,指出仕做官。

[56]瑶草:仙山中的芳草。这里比喻闺中少妇。徒芳:比喻虚度青春。

[57]晦:昏暗不明。流黄:黄色丝绢,这里指黄绢做成的帷幕。这一句指为免伤情,不敢卷起帷幕远望。

[58]春宫:指闺房。閟(bì):关闭。 [59]簟(diàn):竹席。 [60]釭(gāng):灯。以上四句写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 [61]“织锦”二句: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载:“前秦苻坚时,窦滔镇襄阳,携宠姬赵阳台之任,断妻苏蕙音问。蕙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曰《璇玑图》以寄滔。”一说窦韬身处沙漠,妻子苏蕙就织锦为回文诗寄赠给他(《晋书·列女传》)。以上写游宦别离和闺中思妇的恋念。

[62]傥(tǎng):同“倘”。华阴: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南。上士:道士;求仙的人。 [63]服食:道家以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还山:即成仙。一作“还仙”。 [64]寂:进入微妙之境。传:至,最高境界。 [65]丹灶:炼丹炉。不顾:指不顾问尘俗之事。 [66]炼金鼎:在金鼎里炼丹。 [67]骖(cān):三匹马驾车称“骖”。鸾: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68]少别:小别。

[69]谢:告辞,告别。以上写学道炼丹者的离别。

[70]下:下土。与“上士”相对。芍药之诗:语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71]佳人之歌:指李延年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72]桑中:卫国地名。上宫:陈国地名。卫女、陈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73]渌(lù)波:清澈的水波。 [74]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75]珪(guī):一种洁白晶莹的圆形美玉。 [76]别方:别离的双方。 [77]名:种类。 [78]盈:充盈。

[79]折、惊:均言创痛之深。

[80]渊:即王褒,字子渊。云:即扬雄,字子云。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81]严:严安。乐:徐乐。二人为汉代著名文学家。

[82]金闺:原指汉代长安金马门。后来为汉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识之士以备汉武帝诏询的地方。彦:有学识才干的人。

[83]兰台:汉代朝廷中藏书和讨论学术的地方。

[84]凌云: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汉武帝赞誉为“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85]雕龙: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写文章,善于闳辩。所以齐人称颂为“雕龙奭”。

3. 论佛骨表 [唐] 韩愈

[2][3][4]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

[5][6]

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7][8][9]

;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

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

[13][14]

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

[15][16][17]

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18][19][20]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

[21][22]

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

[23][24][25]

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26][27]

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28][29][30]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

[31][32][33]

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

[34]

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35][36]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

[37]

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

[38]

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

[39][40]

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

[41][42]

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43][44]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45]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

[46][47][48][49]

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

[50]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51][52][53]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

[54]

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

[55][56][57]

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

[58]

闻。臣某诚惶诚恐。

(选自《韩愈集》,韩愈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注释】

[1]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作,韩愈时任刑部侍郎。佛骨: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表:文体名,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情谢贺。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据新、旧《唐书》本传载,风翔(今属陕西省)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反对佞佛,遂上此表加以谏阻。宪宗得表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2] 臣某言:表开头的一种格式,某是上表者的代词。

[3]“伏以”二句:谓我以为佛教本是来自夷狄的一种宗教。伏,俯伏,下对上的敬词。佛,此处指佛教。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天竺(今印度)。法,法度,这里指宗教。

[4]“自后汉”句:据范晔《后汉书》载,后汉明帝刘庄派遣蔡倍到天竺去求佛法,得

[10][11][12]

《四十二章经》和佛像,与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同回,用白马载佛经,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建寺,以“白马”名之,佛法从此流人中国。此为传统说法,据今人考证,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要比这更早。

[5]“黄帝”二句:黄帝与下文的少吴、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传说中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他先后战胜炎帝和蚩尤,为汉族始祖。裴驷《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太平御览·皇王部·黄帝轩辕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岁。”

[6]“少昊(hào)”二句:少昊,姓己,一说姓赢,名挚,号穷桑帝。孔颖达《周易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八十四年而崩。” [7]“颛顼(zhuān xǖ)”二句:颛顼,相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号高阳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8]“帝喾(kù)”二句:帝喾,相传是黄帝之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9]“帝尧”二句:帝尧:相传是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一十八岁。” [10]“帝舜”句:帝舜,相传是颛顼的七世孙,号有虞氏。《史记集解》引徐广日:“皇甫谧云‘舜……百岁癸卯崩。”’禹,姓姒,以治理洪水被人称颂,后建立夏朝。《史记集解》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年百岁也。” [11]寿考:寿命长。考,老。

[12]“其后”句:殷汤,又称商汤、汤。《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日:“为天子十三年,年百岁而崩。”

[13]“汤孙”句:太戊,殷汤第四代孙,殷中宗。《尚书·无逸》:“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14]“武丁”句:武丁,殷汤第十代孙,殷高宗。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武丁……享国五十九年,年百岁而崩。”

[15]“周文王”句: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族领袖,为后来灭商建周奠定基础。《史记集解》引徐广日:“文王九十七乃崩。”

[16] “武王”句: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发,周王朝的建立者。《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

[17]“穆王”句:穆王,文王五世孙,名满。《尚书·吕刑》:“王享国百年。” [18]汉明帝: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东汉(即后汉)第二代皇帝。 [19]十八年:明帝自公元57年至75年在位。 [20]“其后”二句:后汉自明帝死,到献帝退位,共历一百四十五年,中经章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在位时间皆甚短促。此后的三国和西晋、东晋,皇帝在位年数亦皆不长。运,国运。祚(zuò),此指君位。

[21]“宋、齐”三句:宋(420—479),立国五十九年,经八帝。齐(479—502),立国二十四年,经七帝。梁(502—557),立国五十六年,经四帝。陈(557—589),立国三十三年,经五帝。以上为南朝。元魏,即北魏(386—557),立国一百六十年,经十七帝,此为北朝。故云“年代尤促”。已,同“以”。谨,虔诚。促,短暂。

[22]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

[23]“前后”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大通元年(527)、中大通元年(529)、太清元年(547)三次舍身同泰寺作佛徒,每次皆由他的儿子和大臣用重金赎回。

[24]“宗庙”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于天监十六年(517)三月,下令“郊庙牲栓(纯色全牲),皆代以麪(面食)。”牲,祭祀用的牲畜。牢,古代称牛、羊、猪各一头

为太牢(也有称牛为太牢的),称羊、猪各一头为少牢。

[25]“昼日”二句:据《南史·梁本纪》载,梁武帝“溺信佛道,日止一食”。《三宝记》载,梁武帝“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惟一食,食止莱蔬。”

[26]“其后”二句:侯景,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包头市东北)人。原为北魏大将,后降梁,不久又叛梁,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攻人宫城,梁武帝被囚,后竟饿死。台城,即宫城,宫禁所在之处,当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 [27]寻:不久。

[28]“高祖”二句:高祖,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废隋恭帝,受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据《旧唐书·傅奕传》、《新唐书·高祖纪》载,武德九年(626)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释教,高祖从其言,打算裁汰僧、尼、道士、女冠。

[29]“当时”句:指中书令萧瑀等人反对傅奕除佛的主张。材识不远,才能不高,识见短浅。

[30]宜:谊,道理。

[31]推阐圣明:推求阐发圣主(指高祖)英明的旨意。

[32]其事遂止:实际议除佛教事主要因高祖不久退位而中止。

[33]睿(ruì)圣文武皇帝:元和三年(808)正月群臣上给宪宗的尊号。睿,聪明。圣,圣明。

[34]度:世俗人出家,由其师剃去其发须,称为“剃度”,亦单称“度”,意即引度人脱离世俗苦海。

[35]御楼:登上宫楼。御,古代称皇帝的行动为“御”。 [36]舁(yú)入大内:抬入皇宫里。大内,指皇帝宫殿。 [37]徇:顺从,随着。

[38]士庶:士大夫和平民百姓。诡异之观:新奇怪异的观赏。 [39]焚顶烧指:指用香火烧灼头顶或手指,以苦行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0]解衣散钱:指以施舍钱财来表示奉佛的虔诚。

[41]业次:生业,工作。业、次同义。《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42]脔(luán)身: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脔,把肉切成小块。 [43]佛:此处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出生与活动的时期稍早于孔子。 [44]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 [45]法服:合乎礼法的服装。 [46]容而接之,答应接见他。

[47]宣政:唐长安宫殿名,在东内大明宫内含元殿后,为皇帝接见外国人京朝贡使臣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时四夷入朝贡者,皆引见于宣政殿。” [48]礼宾:唐院名,在长兴里北,为招待外宾之所。《资治通鉴》卷二四。注:“唐有礼宾院,凡胡客入朝,设宴于此。”设:设宴招待。 [49]一袭:一套,指单衣复衣齐全者。

[50] 凶秽之馀:尸骨的残馀。所迎佛骨仅指骨一节,故云。 [51]“敬鬼神”句:谓对鬼神要尊敬,但不要接近,即“敬而远之”之意。语出《论语·雍也》。

[52] “行吊”句:谓到别的国家参加丧礼。吊,祭奠哀悼死者。

[53]“尚令”句:巫祝,官名,巫以舞蹈迎神娱神,祝以言辞向鬼神求福去灾。桃,桃枝,古人迷信,认为鬼怕桃木。茢(liè),笤帚,古人认为可以扫除不祥。祓(fú)除,驱除。

[54]大圣人:指唐宪宗。 [55]殃咎(jiù):犹“祸祟”,祸害。 [56〕鉴临:亲临鉴察。

[57]无任:不胜。恳悃(kǔn):恳切忠诚。

[58]诚惶诚恐:实在惶恐不安。为奏表结尾的套语,有时亦用在开头。

4. 祭妹文 [清] 袁枚

[1][2][3]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之以文曰:

[4][5][6][7]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8]

骨所耶?

[9][10][11][12][13]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

[14][15[16][17]

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

[18][19][20]

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21][22][23]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

[24][25][26][27][28]

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

[29][30][31][32][33]

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34][35][36][37][38]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39][40][41]

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

[42][43][44][45]

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

[46][47][48] [49]

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

[50][51]

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可与为证印者矣。

[52][53][54][55]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

[56][57]

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

[58][59][60]

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61][62][63]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64][65][66][67]

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68][69][70][71]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

[72][73][74]

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

[75][76][77][78]

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

[79][80][81]

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

[82][83]

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

[84][85]

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86][87][88]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

[89][90][91][92]

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93][94][95][96][97]

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

[98][99][100][101][102]

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

[103][104][105]

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

[106][107][108]

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109][110]

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111]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

扬,朔风野大

[112]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一四,清乾隆刻本,袁枚著)

【注释】

[1]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丁亥:纪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

[2]素文: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卒,仅四十岁。上元:旧县名。761(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羊山:在南京市东。

[3]奠:祭奠。 [4]汝(rǔ):你。浙:浙江省。 [5]斯:此,这里。指羊山。

[6]吾乡:袁枚的枚乡,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7]觭(jī)梦:这里是做梦的意思。觭,得。语出《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滨三梦之法,二曰觭梦。”

[8]宁知:怎么知道。归骨所:指葬地。耶(yē):语气词,表疑问。

[9]以:因为。一念之贞:时信念中的贞节观。贞,封建礼教对女子的一种要求。忠诚地附属于丈夫(包括仅在名义上确定关系而实际上未结婚的丈夫),不管其情况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种信念和行为称之为“贞”。

[10]遇人仳(pǐ)离:《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这里化用其语,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

[11]孤危:孤单困苦。托落:即落拓(tuò),失意无聊。

[12]存:注定。这句说:虽然审你命中注定,实际上也是天意支配的结果。 [13]累:连累;使之受罪。 [14]未尝:义同“未始”,这里不作“未曾”解。过:过失。 [15]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封建社会里,儿童时就开始受这种教育。授,古亦同“受”。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16]差(cī)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语出《管子·轻重甲》:“管子差肩而问。”

[17]节义事:指封建社会里妇女单方面、无条件地忠于丈夫的事例。 [18]遽(jù):骤然,立即。躬(gōng):身体。引早为“亲自”。蹈(dǎo):踏,踩。“实行”。这句说:一到长大成人,你马上亲身实践了它。

[19]使:如果。《诗》、《书》:《诗经》、《尚书》。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经”。 [20]艰贞:困苦而又坚决。若是:如此。 [21]出其间:出现在捉蟋蟀的地方。 [22]虫:指前文中的蟋蟀。僵:指死亡。同临其穴(xué):同来到掩埋死蟋蟀的土坑边。 [23]殓(liàn):收殓。葬前给尸体穿衣、下棺。

[24]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 [25]憩(qì):休息。书斋(zhāi):书房。 [26]双髻(jì):挽束在头顶上的两个辫丫。古代女孩子的发式。 [27]单缣(jiān):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成的细绢。 [28]温:温习。《缁衣》:《诗经·郑风》篇名。缁,黑色。一章:《诗经》中诗凡一段称之为一章。

[29]适:刚好。奓(zhà)户:开门。

[30]琅(láng)琅然:清脆流畅的样子。形容读书声。 [31]莞(wǎn)尔:微笑貌。语出《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32]则则:犹“啧啧”,赞叹声。

[33]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月相对,月亮圆满,所以称为“望日”。 [34]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语出《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后泛指墓地。

[35]弱冠(guàn):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举行冠礼(正式承认他是个成年人)。弱,名词。冠,动词。后因以“弱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期的年龄。粤(yuè)行:到广东去。粤,广东省的简称。袁枚二十一岁时经广东到了广西他叔父袁鸿(字健槃)那里。袁鸿是文档巡抚金鉷(hóng)的幕客。金鉷器重袁枚的才华,举荐他到北京考博学鸿词科。

[36]掎(jǐ):拉住。恸(tòng):痛哭。 [37]逾:越,经过。

[38]披宫锦:指袁枚于1738年(乾隆三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南归省亲的事。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

[39]厢:边屋。案:狭长的桌子。

[40]瞠(chēng)视而笑:瞪眼看着笑,形容惊喜激动的情状。 [41]长安:汉、唐旧都,即今西安市。

[42]函使:递送信件的人。唐时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报登科之喜。此指传报录取消息的人,俗称“报子”。云尔:如此如此罢了。

[43]凡此琐琐:所有这些细小琐碎的事。袁枚有诗:“远望蓬门树彩竿,举家相见问平安。同欣阆苑荣归早,尚说长安得信难。壁上泥金经雨淡,窗前梅柳带春寒。娇痴小妹怜兄贵,教把宫袍著与看。”(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可与“凡此琐琐”去者相印证。

[44]填膺(yīng):充满胸怀。

[45]凄梗:悲伤凄切,心头像堵塞了一样。 [46]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

[47]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 [48]嫛婗(yī ní):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

[49]罗缕(lǚ)纪存:排成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保存着。 [50]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 [51]印证: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52]义绝:断绝情宜。这里指离婚。 [53]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54]文墨: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 [55]眣(shùn):即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

[56]尝:曾经。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谙(ān)雅故:了解古书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语出《汉书·叙传》:“函雅故,通古今。”谙,熟闻熟知。

[57]这句意思说: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婉嫕(yì):温柔和顺。出《晋书·武悼杨皇后传》:“婉嫕有妇德。”

[58]长(zhǎng):年纪大。 [59]身后:死后的一应事务。 [60]先予以去:比我先离开人世。

[61]绞宵:整夜。剌探——打听、探望。

[62]小差:病情稍有好转。差(chài),同“瘥”。 [63]殗殜(yè dié):病得不太厉害,但还没有痊愈。 [64]娱遣:消遣。

[65]稗(bài)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琐碎之义,即小官。

[66]愕(è):惊骇。

[67]聊资一欢:姑且作为一时的快乐。 [68]吊:凭吊,游览。这句意思说:对于你的病,我因相信了医师所说“不要紧”的话。方才远游扬州。

[69]虑戚吾心:顾虑着怕我心里难过。戚,忧愁。 [70]阴人走报:阻止别人报急讯。走,跑。 [71]绵惙(chuò):病势危险。 [72]强(qiǎng):勉强。 [73]诺(nuò):表示同意的答语,犹言“好”。 [74]诀:诀别。袁枚有哭妹诗:“魂孤通梦速,江阔送终迟。”自注:“得信前一夕,梦与妹如平生欢。”

[75]果:果真。未时:相当下午一至三时。 [76]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77]支:同“肢”。 [78]一目未瞑(míng):一只眼睛没有闭紧。

[79]这句说:你还在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等我回来见面。盖:发语词,表原因。 [80]几许:多少。

[81]知闻:听取,知道。

[82]共汝筹画:和你一起商量,安排。 [83]已矣:完了。

[84]又卒难明:最终又难以明白。卒,终于。

[85]天乎人乎:有史以来强烈时的呼唤,表示极端悲痛。这句说:然而就这样带着无穷的憾恨而终于完了啊!

[86]付梓(zǐ):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袁枚为了它写了跋文。

[87]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 [88]传(zhuàn):即《女弟素文传》。 [89]窀穸(zhūn xī):墓穴。这句说: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措办罢了。 [90]先茔(yíng):祖先的墓地。

[91]江广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

[92]这句说:所以请示母亲,自得她同意而把你安顿在这里,以便于扫墓祭吊。古人乡土观念很重,凡故乡有先茔的,一般都应归葬;不得已而葬在他乡,一般被看作非正式、非永久性的。所以文中既说“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宁汝于斯”,又说“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特地将此事作为一个缺憾而郑重提出,并再三申明原因。下文的“羁魂”,也是着眼于此而言的。

[93]阿印:《女弟素文传》载:“女阿印,病瘖,一切人事器物不能音,而能书。”其哭妹诗说:“有女空生口,无言但点颐。“

[94]冢(zhǒng):坟墓。

[95]阿爷:袁枚的父亲袁滨,曾在各地为幕僚,于袁枚三十三岁时去世。侍者——这里指妾。

[96]阿兄:袁枚自称。

[97]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绣。 [98]旷渺(miǎo):空旷辽阔。 [99]望:对着。原隰(xí):平广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湿的地为隰。 [100]栖霞:山名。一名摄山。在南京市东。 [101]风雨:泛指各种气候。晨昏:指一天到晚。 [102]羁(jī)魂:飘荡在他乡的魂魄。

[103]男:儿子。袁枚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丧子。他的兄弟曾为此写过两首五言律诗,题为《民兄得了不举》。这就是文所说的“哭侄诗”。袁枚写这篇祭文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再后两年,至六十三岁,其妾钟氏才生了一个儿子,名阿迟。

[104]两女:袁枚的双生女儿。也是钟氏所生。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

[105]周晬(zuì):周岁。

[106]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否则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迈的长辈惊怵于已近死亡。出《礼记·坊记》:“父母在,不称老。”袁枚这句话,是婉转地表示自己已经老了。按,袁枚这时六十一岁,母亲还健在。

[107]齿危:牙齿摇摇欲坠。

[108]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树,字东芗,号芗亭,小名阿品,由进士任河南正阳县县令。当时也没有子女。据袁枚《先妣行状》所说,阿品有个儿子叫阿通;但那是袁枚写这篇《祭妹文》以后的事。

[109]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无可继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按,专指男性。

[110]可能:犹言“能否”。

[111]纸灰:锡箔、纸钱等焚烧后的灰烬。 [112]朔风野大:旷野上,北风显得更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