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 西部皮革 文化与探索 自然类纪录片解说词的空间解构 吕振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自然类纪录片的特殊属性,使画面叙事离不开解说词的辅助。解说词能够设置错综复杂的叙事时序,衔接无序的画 面空间,通过情节化叙事弥补视频素材的不足,展开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拓展画面内外的空间。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起步晚,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还处于较低水平,不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 ・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解说词;叙事;空间拓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7)12—0211一O1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打 造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纪录片重在纪实性,是文化输出和 通过解说词可以得到肯尼亚山海拔高、纵向温差大、四季不明 显的纵向立体空间感官,弥补了视觉介绍的感官空间缺陷。在第四 集《沙漠》中介绍了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美国西部内华达州 沙漠、秘鲁荒漠、马达加斯加干旱的西南部、喀拉哈里沙漠、以色 传播的重要文本载体。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个,中外纪录片创作具 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隔阂,而自然类纪录片在题材和内容上, 相较于其他人文题材纪录片而言,已经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跨文 化传播隔阂降到了最低。 我国自然类纪录片发展起步晚,主要来自传统电视媒体的投资 列的内盖夫沙漠、纳米布沙漠六个沙漠,六个沙漠分布在三个大 洲,具有迥然的气候条件,解说词通过具体的感官描述突显这几个 沙漠的不同。 拍摄和一些中外联合作品,数量稀少但精品不断,包括陈晓卿的 《森林之歌》(2010年)、中外联合摄制《魅力中国》(2012年)、 《非洲》(20t3年)、《隐秘王国》(2014年)、《野性的终结》(2014 年)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切关注,也是我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重要战略目标的响应。一方面, 自然类纪录片是一座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让更多的外国人透过自 然生态了解中国的人文环境,推动了国家形象和国家文化的输出; 一3叙事空间的衔接过渡 自然纪录片中地理空间变换频繁,在《地球脉动》中以岛屿、 山脉、丛林、沙漠、草原、城市六个单位为地理单元,进行景观和 动植物的归纳,平均每一集都会有跨越五大洲七大洋的五到十个地 理环境,空间跨越大,不合理的空间组接结构会让观众产生眼花缭 乱的感觉,无法感受到空间转换带来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差异。 这就需要解说词依据一定的前置条件和叙事脉络来衔接过渡地理空 间的切换。 方面,中外联合创作纪录片,能够促进国内纪录片创作技术的进 在自然类纪录片中,地理概念与时间一样,让观众摸不着头 步和创作理念的更新。 第五集《草原》在印度北部草原、欧亚草原、南非的奥卡万戈 三角洲、欧洲草原、非洲稀树草原、东非大草原、南美洲草原、北 美草原之间切换空间。解说词对空间切换的衔接要自然流畅,否则 会让观众看的眼花缭乱。其中,中欧亚草原、南非的奥卡万戈j角 洲、欧洲草原、非洲稀树草原、东非大草原之间的过渡解说词是这 样的, 脑。从南极到北极,从高山到低谷,从湖泊到海洋,地理位置的跨 越需要解说词来经纬度定位,高频率的空间转换也需要解说词来串 联过渡。具体地理空间的温度、湿度、味道等感官因素也需要解说 词来弥补。解说词对空间的具体定位和参照物丈量,让电视机前的 观众形象的感受到自然地理的空间感。 1 地理坐标的具体定位 “辽阔的欧亚草原区是地球上最大的草原地带,覆盖距离达到 地球周长的三分之一,青草随春雨而生,也带来了新生命……在南 与人文类纪录片不同,自然类纪录片的主要描述对象就是自然 环境和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自然环境的 地理位置需要解说词来具体阐明。《地球脉动Ⅱ》共有六集,分别 非,降水能让世界上最奇特的草原之一改头换面,奥卡万戈三角洲 每年都有近~万三千平方公里的草原被水淹没・…一” 由雨水带来草原的变化,贯穿了欧亚草原、南非奥卡万戈三角 洲,由“逐水草而居”连接欧洲草原、非洲稀树草原和东非大草 原,配合解说词的转场过渡,镜头画面在过渡时也进行了宏观到微 观的切换。比如在奥卡万戈三角洲向欧洲草原过渡时,过渡解说词 显得生涩无力,镜头画面在这时由宏观的草原达全景变成了微观的 草丛世界,草原空间的切换线索不再是雨水带来的变化,而是偷偷 变换成了“逐水草而居”。 是第1集《岛屿》、第2集《山脉》、第3集《丛林》、第4集《沙 漠》、第5集《草原》、第6集《城市》。在每一集中解说词都明确 了来自五大洲七大洋的每一个地理坐标。 2空间环境的感官自描 解说词交代了空间环境的地理坐标后,观众会在脑海中形成宏 观的空间形象,结合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气候等地理常识来构建想 象的空间。但对空间的具体感官,还需要解说词进行对比参照物的 空间描述,以及温度、湿度、味道等感官描述,才能由宏观到微 观,结合具体的画面构建形象的空间环境。 在第二集《山脉》中介绍了遍及四大洲的山脉的动物生存状 态,包括阿拉伯半岛上的山地、阿尔卑斯山脉、北美洲的落基山 脉、非洲的肯尼亚山、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在描述非洲的 肯尼亚山时写道, 参考文献: [1] 刘红平,胡明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以纪录 片《台北故宫》为例.青年记者,2010(08). [2] 张同道,樊启鹏.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 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5). [3] 张同道.2015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现代传播(中国 传媒大学学报),2016(05). “没有明显的四季,这是非洲的肯尼亚山,海拔超过五千米, 峰顶温度比周围的热带草原,低三十度左右”。 2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