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能画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解释曲线反映的种群数量变化。 ② 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2)能力目标
① 熟悉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② 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①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根据“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 “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区别
3. 教学策略
引导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4. 教学用具
PPT、板书
5. 课时安排
10min
6.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及时间 导入(0.5min) (1)回顾“J”型曲线: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构建了一个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我们称为“J”型曲线。 “J”型曲线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1)回忆上一节课内容,熟悉“J”型曲线的图形。 回忆上一节内容,回答: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为制造认知冲突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J”(2)普遍认为“J”型型曲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1)请同学分析为何“J”型曲线不能持续下去,并加以引导:当种曲线不能持续下去 (1)学生回答种群会受到环境限制,但仍不能从种内竞争及出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分析。 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清楚回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并且使学生对“J”型曲线不能增长的原因有了 做出合理假设(1.5min) 群数量增加,而它们的食物和空间有限时,它们的种内竞争会怎样?另外,它们的天敌的数量会怎样?则这个时候种群的出生率会怎样?死亡率呢? (2)教师结合ppt总结:(2)学生认同分析。 初步的理解,为后面“s”型曲线的分析打好基础。 教师指出理论需要实例来证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提醒学生实践是实例证明(1min) 明,并展示介绍高斯的实验:高斯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只草履虫开始进行培养、计数,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到这样一幅图像。 现图片中并没有像“J”理论的基础,通过型曲线那样增长。 呈现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提出问题:你从这幅图中得 “S”型曲线(2min) (1)学生分析,2、3天长得比较快,第5天后基本不长。 到了什么信息?并请学生回答。 (2)进一步提问:你认为问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并且引导(2)通过老师的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构建“S”型曲线的概念。 学生从资源空间限制、种内竞争、导,能够基本分析出在第二三天时,食物空间出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分析。 充足,出生率大于死亡(3)教师总结:结果并没有像“J”型曲线那样增长,是由于受到了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4)引出概念:请学生观察曲线,并说出像那个英文字母。 解释说明:像高斯实验的这个曲线一样,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1)引出K值:再次观察可以发现,曲线的右上角标有:K=375,(1)发现K之后,大部分认为是最大值。 率,增长迅速,到了第五天之后,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死亡率。 (4)学生观察后认为像“S”。 学生理解“S”型曲线的概念。 K值 (2min)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己的猜想,是其对K值印象更加深刻。 同学们觉得这个K指的是什么? (2)明确K值: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并说明在高斯的实验中,0.5ml的培养液最多只能容纳375只大草履虫。 (3)推而广之:在现实条件下,(3)大部分认为会有最大值。 其他生物种群数量是不是也会出现这样一个最大值呢? (4)K值概念:科学家陆陆续续做了许多实验,充分证明许多种群在实验培养条件下,都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生物学上就把这种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 (5)强调环境不变:大家注意,这里的前提是环境不受到破坏,那么如果环境被破坏了呢?比如,在高斯的实验中,培养液的量减少了,那K值会怎样变化呢? (6)认同学生回答,并进一步提问:也就是说,K值是固定不变得吗? (4)认识K值,明确其定义。 (5)学生回答:K值变小 (6)学生回答:不是 利用替换与迁移的方式,使学生认识K值并明确其定义。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K值不是固定不定的。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7)肯定学生回答,并说明当环境发生变化时,K值也会发生改变。 (8)举例说明:那有没有同学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呢? (9)人类的家园——地球现在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再不改善的话,在地球上能存活的人越来越少,还可能有一天人类会在地球上灭绝。 (1)画图:假设一个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它的增长曲线是这样的(画(1)同学拿出笔和纸动手画。 (8)学生举例:人和地球 “S”“J”曲线的区别 结合坐标图分析曲线间差异,便于出图形),请大家在同一个坐标系里面画出现实条件下,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并请一同学上讲台画。 (1.5min) (2)观察学生完成情况。 (3)评价学生完成情况,并强调“S”型曲线的线一定是在“J”型曲线的右侧,并说明原因。指出两者之间是由于环境阻力造成的。 (1)提出问题:知道了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应该怎样把它运用在实 (2)学生改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生理解“环境阻力”。并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加强学生记忆。 应用 (1.5min) (1)学生好奇 (2)学生分析建立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的应用, 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际中呢? (2)举出建立大熊猫保护区的例子。让学生从K值以及环境阻力分析建立保护区的作用。 (3)老师进一步总结说明。并提出:如果是对于人人喊打的家属,有应该怎么办呢?同时提醒学生,家鼠的繁殖能力很强,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这道题留给学生课后分析。 护区是给熊猫创造良好的环境。 7 板书设计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 “S”型曲线 2 K值 3 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