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chitectu raI Design I建筑设计_ 个掘进循环从拼装完管片开始掘进起,操作步骤如下: ①通知地面打开泥水处理系统; 整幅度原则上控制3以内,保证整个隧道的平直性。根据实际操作情 况调节; ②依次打开进排浆系统进行内循环,调节完成后打开推进系统 进行硬推进(不开外循环、不转动刀盘),泥水循环如图1所示; ③推力继续增大获得掘进速度后,就打开进排浆闸阀,关闭旁 通阀,进行排浆作业,此过程中继续推进,刀盘转速为3.4rpm; ⑥在掘进过程中要坚持同步在盾壳外注高浓度的膨润土,配合 比为膨润土:纯碱:CMC:水=160:3:2:1000。 5地面沉降控制办法 5.1排碴控制 ④掘进时,尽量加大推力以提高推进速度,开始时排浆量Q控 制在200m。/h左右,然后根据掘进的情况可降低排浆量,排浆量Q按 根据AVN2440DS盾构机自身性能,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排碴: ①停机前10cm一20cm打开旁通阀,采取硬顶的办法,使刀盘仓 “4.1对开挖土量管理”所述进行控制; ⑤掘进完成后,及时关闭刀盘,转为内循环,同时切入管片拼 装模式,管片拼装完成后转入推进模式,进行下一环的掘进。 充满碴土,避免掌子面坍塌造成排碴量过大; ②开始掘进前先转动刀盘,避免开启抽取阀时由于刀盘压力过 大导致排碴量过大; ③在保证不堵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排浆量; ④加快推进速度,减少排浆时间。 P1.1 通过上述方法,排碴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地 泥水处理系统 表沉降。 5.2保证掌子面稳定 5.2.1泥水压力的控制 泥水加压盾构是通过加入封闭仓内一定压力、一定质量的泥 水,并在掘进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挖土与排出土量平衡,以保证盾构 抽取阀1 P2.1 P2.3 2 P2.2 P2.3 P2.4 密封仓内压力Pl与作业面正面压力P0(土压力与水压力之和)平 衡。在浅埋地段,当P1>PO很多时,地面可能隆起;当P1<PO很多 图1泥水循环示意图 时,地面可能超沉,超限的隆起或超沉可能引起地表的开裂或地面 水和地下水的连通从而增大盾构的压力。一般控制在P1=P0+20 泥水通过进浆泵、旁通阀和各排浆泵的循环为内循环,而泥水 通过进浆泵、环形喷嘴进浆阀、抽取阀1和各排浆泵的循环为外循 环。操作时注意事项如下: ①掘进开始时,若遇到旁通阀至刀盘舱段的排浆管堵塞,可停 止推进,利用进浆压力反冲,待冲通后进行排浆作业的同时立即进 行推进; (Kpa)左右。因此,在盾构推进过程中应量 ̄lJp1与P0,并利用监测 信息技术指导掘进管理,根据量测数据及时调整泥水压力。泥水压 力控制程序如图2所示。 ②掘进过程中如果排浆量降为150m。/h时,需要进行内循环 时,关闭刀盘和进排浆阀,进行内循环,管内碴土循环干净后,开 启推进系统进行硬推进,待达到一定的推力和速度后,打开排浆闸 阀、转动刀盘,进入掘进模式,此过程中继续推进; ③快要掘进完成时,可以进行内循环硬掘进,硬掘进的距离 要根据掘进情况(推力、出碴量、刀盘扭矩等数据)及实际经验确 定: ④盾构司机、泥水处理系统司机、地面沉降监测组必须保持联 系,及时反映出碴变化情况、地质沉降数据等,盾构司机根据地面 反馈信息对盾构掘进参数做适当的调整; ⑤由于砂层无稳定性,无法承载盾构机的重量,使得盾构机在 停机的过程中自然下沉,对此要将导向油缸始终控制为“抬头”趋 势,其具体控制参数则根据实际的偏差量进行调整,导向油缸的伸 出长度保持50mm左右为宣。盾头、盾尾的水平偏差和垂直偏差的调 图2泥水压力控制程序图 201 1年第10卷第4期 一97 _建筑设计I A rchitectu raI Design 5.2.2泥水质量控制 ②凝结的浆液将作为盾构施工隧道的第一道防水屏障,增强隧 道的防水能力; 泥浆控制参照地下连续墙稳定液体管理标准,不同之处在于 泥水式盾构原则上使用开挖粘土泥浆,泥浆密度大,循环泥浆量 大,对开挖面稳定而言,高稠度、高粘性的泥浆较理想,但因输送 和处理设备易超负荷,故应对于不同围岩加以控制。而且泥浆性状 受开挖面土体影响大,特别是在渗透系数大、细粒含量少的砂砾石 地层,更须慎重对待。泥浆控制,除保持开挖面稳定外,对泥浆稳 ③为管片提供早期的稳定并使管片与周围岩体一体化,有利于 盾构掘进方向的控制,并能确保盾构隧道的最终稳定。 5.3.2注浆方式: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采取以下两种注浆方式: ①掘进的同时进行注浆的同步注浆; ②掘进完成后进行补强的二次注浆。 5.3.3同步注浆 同步注浆能及时填充管片与地层间环形空隙、控制地层变形、 稳定管片结构、控制盾构掘进方向,加强隧道结构自防水能力,对 空隙进行同步注浆。 定、泥浆中土粒保持也很重要。以某一种泥浆物理性为边试验,了 解其主要特性,由于泥浆性状随开挖地基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管理 标准值进行控制以保持适当泥浆压力很重要。 为了控制泥浆性状,应测试的项目如下: 表2泥浆试验表 项目 调整槽 密度试验 漏斗粘性 泥浆含砂量 测定值 泥浆量 密度 FV 含砂量 % 单位 掘进前 m3 g/cm。 时间 掘进后 5.3.3.1注浆配比 由于盾构隧道大部分穿越粉细砂层,且过江段隧道通过砂层和 江水直接连通,结合国内小断面泥水盾构施工事例,同步注浆采用 水泥砂浆。 表3掘进数据及泥浆调整 水泥 250kg 表4同步注浆配合比(1m3) 粉煤灰 150kg 水 1125kg 5.3.3.2浆液主要性能指标 泥浆密度:泥浆密度是与粘性、过滤特性等有关的基本物理 量,就流体输送、泥水处理而言也必须注意泥浆的变化。泥浆试验 胶凝时间:一般为3h一10h,根据地层条件和掘进速度,通过现 场试验加入促凝剂及变更配比来调整胶凝时间。对于强透水地层和 中是用泥浆天平测量。原则上是用基本泥浆密度(除去砂粒成分的 泥浆密度)判断与粘性、过滤特性有关,作为泥浆稳定性、土粒保 持能指标的泥浆密度。 需要注浆提供较高的早期强度的地段,可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调整 配比和加入早强剂,进一步缩短胶凝时间,获得早期强度,保证良 好的注浆效果。固结体强度:一天不小于0.2MPa(相当于软质岩层 无侧限抗压强度),28天不小于2.5MPa(略大于强风化岩天然抗压 强度)。浆液结石率:>95%,即固结收缩率<5%。 浆液稠度:8cm一12cm,浆液稳定性:倾析率(静置沉淀后上浮 水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小于5%。 粘性:泥浆的粘性可以用马氏漏斗粘度计测量。 含砂量:透水系数大的岩土体,泥浆中的砂粒对岩土体孔隙有 堵塞作用,故泥膜形成与泥浆中砂的粒径及含量有很大关系。含砂 量可用筛分装置测定,也可用砂仪代测。 为保证泥浆的最佳护壁性能及携带碴土能力,泥浆参数应控 5.3.3.3主要参数 注浆压力:同步注浆时要求在地层中的浆液压力大于该点的静 止水压及土压力之和,做到尽量填补而不宜劈裂。注浆压力过大, 隧道将会被浆液扰动而造成后期地层沉降及隧道本身的沉降,并易 造成跑浆:而注浆压力过小,浆液填充速度过慢,填充不充足,会 使地表变形增大,本工程同步注浆压力根据监控量测结果作适当调 整。注浆量:同步注浆量为间隙的130%一180%,即为1.7m /环一2.3m / 制在密度1.1g/cm3 1.2 g/cm。,粘度30s左右。由此确定的泥浆配比 为:水:膨润土:纯碱:CMC=1000:40:3:2(重量比)。上述配合比采用 湖南澧县湘北膨润土厂生产的膨润土,采用任丘市北方化工有限公 司生产的CMC。 5.3注浆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和盾构隧道周围受扰动或受剪切破坏 的重塑土的再固结以及地下水的渗透,是导致地表及管线沉降的重 要原因。为了减少和防止沉降,在盾构掘进过程中,要尽快在脱出 盾尾的衬砌管片背后同步注入足量的浆液材料充填盾尾环形空隙并 及时进行二次补强注浆,确保大堤的安全。 5.3.1注浆目的: 环。注浆时间及速度:盾构机向前掘进的同时,进行同步注浆,同 步注浆的速度与盾构机推进速度相匹配。 5.3.3.4注浆结束标准和注浆效果检查:采用压力控制,即 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压力即可停止注入。由于盾构掘进采用本方案所 述掘进技术是可能造成地层挤压,盾构机刀盘通过地层后地层反 弹,盾壳上的地层压力将增大,为防止盾构机抱死,必要的时候 ①及时填充盾尾空隙,支撑管片周围岩体,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 一98—2011年第1O卷第4期 A rchitectu raI Design I建筑设计l 采取盾构机外壳外注膨润土,膨润土配合比如下:水:膨润土:纯 碱:CMC=1000:240:5:2(重量比)。 5.3.4二次补强注浆 同步注浆后使管片背后环形空隙得到填充,多数地段的地层 变形沉降得到控制。在局部地段,同步浆液凝固过程中,可能存在 局部不均匀、浆液的凝固收缩和浆液的稀释流失,为提高背衬注浆 层的防水性及密实度,并有效填充管片后的环形间隙,根据检测结 果,必要时进行二次补强注浆。施工时采用地表沉降监测信息反 馈,结合洞内超声波探测背衬后有无空洞的方法,综合判断是否需 要进行二次补强注浆。二次补强注浆材料以水泥、粉煤灰和膨润土 等材料为主,其配比(重量比)如表5所示。 表5=次注浆配合比(1m ) 水泥 粉煤灰 水 300kg 150kg 1155kg 二次补强注浆采用KBY一50/70注浆泵。二次补强注浆注浆管路自 图4施工监测图框 制,能够实现快速接卸以及密封不漏浆的功能,并配有止浆阀。二 次补强注浆的注浆压力选定1MPa—1.5MPa。注浆量根据监测到的空隙 5.3.4监测工期与监测频率 和监控量测的结果确定。注浆时主要以注浆压力控制。 在施工前做好大堤监测点的布置并取得原始数据,沉降稳定后 5.4监控量测 结柬现场监测工作。 5.4.1监测目的 在长江汛期对大堤的沉降进行动态监测,对观测的数据与允许 表6沉降测量频率(次/天) 变形速率(ram/d) 施工状况 测量频率(次/天) 值、理论值进行比较,使之能够及时可靠的反映出大堤变形情况, >10 距工作面1倍洞径 3/1 确保大堤的安全。 10—5 距工作面1-2倍洞径 2/1 4—1 距工作面2—5倍洞径 1/1 5.4.2监测内容 <1 距工作面>5倍洞径 1/7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及我方对施工监 测工作的要求,对大堤进行沉降监测,每道大堤各布设观测点。其 5.3.5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5.3.5.1成果整理 平纵断面图如下: 每次量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并对每一个量测 断面,均进行以下资料整理: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图;位移值随 恤L…h 】 ¨- ……l l 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位移速度、位移加速度随时间以及 -—— ——一—●——一— —-_……。。。。。 随开挖面变化图。 位移(m) 图3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反常曲线 5 4.3测点埋设 隧道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中线两侧各10m,因此,沉降观测所选 的后视点应选在施工的影响范围之外,且后视点不应少于三点。在 大堤观测点处先挖宽20×20cm深40cm的坑,在坑内浇注混凝土,中 间预埋一根直径为20mm的钢筋,一端弯成9O度角,一端制成燕尾形 O 时间(d 埋入混凝土内,混凝土上部抹平、标记,钢筋露出混凝土表面2cm一 3cm。观测点的外露部分涂银粉作除锈处理。 图5时间一位移曲线图 201 1年第10卷第4期 一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