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内 容 备 注 《医学影像学》
循环系统实验一
(一)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表现 后前位
❖ 心右缘 上段:升主动脉+上腔静脉;下段:右心房
❖ 心左缘 上段:主动脉结(弓);中段:肺动脉段(心腰); ❖ 下段:左心室
------心膈角、心尖、左房耳部、相反搏动点 右前斜位
❖ 心前缘 上段: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中段:肺动脉; ❖ 下段:右室前壁+左室下端 ❖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下段:右心房
------心前间隙(胸骨后区)、心后间隙、食管与心脏大血管的邻接关系 左前斜位
❖ 心前缘 上段:右心房;下段:右心室 ❖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下段:左心室
------主动脉窗、主动脉三角、室间沟 左侧位
❖ 心前缘 上段:右室漏斗部+肺动脉主干+升主动脉; ❖ 下段:右室前壁
❖ 心后缘 上段:左心房;下段:左心室
------心前/后间隙、心后-食管前间隙
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的横径之比 ,正常成人心影横径一般不超过胸廓横径的一半,即心胸比率等于或少于0.5;
❖ 心横径:心左右缘最突出部距垂直于中线距离之和; ❖ 胸廓横径,过右膈水平线达两侧胸廓内缘距离。
正常心脏大血管的形态
❖ 横位心 斜位心 垂位心
(二)正常心脏大血管的CT表现
❖ 横轴位------主要有四个层面:
1、主动脉弓层面
2、气管隆突层面(主--肺动脉窗层面) 3、主动脉根部层面(左心房层面) 4、心室层面(“四腔心”层面) (三)心脏大血管大小异常
心壁肥厚和心血管腔的扩大,且二者常并存。
普通X线检查中很难将壁的肥厚和腔的扩大分别开来,统称为增大。
心胸比率法:临床上一般以0.5为正常上限,0.51~0.55为轻度增大,0.56~0.60为中度增大,0.6以上为重度增大。 病理性心影分型:
二尖瓣型 1 心右或(和)左缘向外膨出,心尖上翘。
2 肺动脉段突出。 3 主动脉结缩小。
主动脉型 1 左室段延长,心尖下移。
2 肺动脉段内凹。 3 主动脉结增大。
普大型 1 心影向两侧较对称增大。
2 肺动脉段平直。 3 主动脉结大致正常
(四)心脏增大 1、左心室增大
(1)左心室增大的常见原因
❖ 高血压病
❖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 ❖ 二尖瓣关闭不全
❖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等。
(2)左心室增大【X线表现】
❖ 心尖向下向左外延伸,居膈下甚至胃泡内; ❖ 相反搏动点上移;
❖ 左心缘向左扩大、凸出(左心室段延长);
❖ 左前斜60°时,左心室缘向后、下凸出,且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下移位; ❖ 左侧位,心后下缘膈上食管前间隙消失,心后膈上脊柱前间隙变窄甚至消失。
2、右心室增大
(1)右心室增大常见原因
❖ 二尖瓣狭窄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肺动脉高压 ❖ 法洛四联症等 ❖ 肺动脉瓣狭窄 ❖ 心内间隔缺损
(2)右心室增大【X线表现】
❖ 心腰(肺动脉段)平直或隆起,肺动脉段延长,相反搏动点下移; ❖ 心尖圆隆上翘,右心缘下段向右膨突,最凸点偏下;
❖ 右前斜位示右室前缘呈弧形前凸,心前间隙下部闭塞,肺动脉圆锥隆起; ❖ 左前斜位示右室膈段延长,室间沟向后上移位。
3、左心房增大
(1)左心房增大常见原因
❖ 二尖瓣病变、左心室衰竭
❖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
(2)左心房增大【X线表现】
❖ 心右缘出现增大的左心房右缘形成的弧影,心底部双房影; ❖ 心左缘可见左心耳形成的第三弓影; ❖ 左前斜位示,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 左侧位示,食管中段受压向后移位;
左心房增大---食管压迹及移位
4、右心房增大
❖ 后前位,心右缘下段向右扩展、膨隆,最突点位置偏高。伴上腔及/或下腔静脉扩张,奇静脉
扩张;
左前斜位,右心房段延长超过心前缘长度的一半以上,膨隆并与心室段成角。
❖ 常见于右心衰竭、房间隔缺损、三尖瓣病变、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心房粘液瘤。
循环系统实验二
一、肺血流异常
❖ 肺充血(肺动脉充血) ❖ 肺少血(肺动脉缺血) ❖ 肺淤血(肺静脉淤血)
❖ 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 肺泡性肺水肿
❖ 肺循环高压:肺动脉高压; 肺静脉高压; 肺动-静脉高压
(1)肺充血
❖ 肺动脉段膨隆,肺门影增大,右下肺动脉干增粗超过右中间段支气管宽度(成人>15mm); ❖ 肺野透明度正常、肺动脉分支向外周伸展,成比例增粗,边缘清晰锐利。
❖ 长期充血,可促使肺小动脉痉挛、收缩,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最后引起肺动脉高压。 ❖ 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或室 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亦见于循环血量增加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贫血时。
(2)肺动脉高压
❖ 正常肺动脉主干收缩压为2~4kPa(15~30mmHg),平均压在2.7kPa(20mmHg)以下。 ❖ 收缩压超过4kPa(30mmHg),平均压超过2.7kPa(20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X线表现
❖ 肺动脉段突出;
❖ 肺门动脉及其大分支扩张,而中、外带分支变细,与肺动脉大分支间有一突然分界,即出现肺
门截断现象,见于阻塞性肺动脉高压。
❖ 高流量性肺动脉高压时,从肺门至肺野外带,肺动脉各级分支昀增粗,仍保持大小比例; ❖ 中心肺动脉搏动增强; ❖ 右心室增大
肺动脉高压常见疾患
❖ 肺心病
❖ 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流量增多 ❖ 肺动脉血栓栓塞等。
(3)肺少血
❖ 肺野透明度增加;
❖ 肺门动脉变细,严重时出现粗乱的网状纹理,为来体动脉的侧支循环影; ❖ 肺动脉血管纹理变细、稀疏。
❖ 主要见于三尖瓣狭窄、肺动脉狭窄和其他右心排血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 。
(4)肺静脉高压
❖ 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压超过1.33kPa(10mmHg)即为肺静脉高压。 ❖ X线表现随压力升高程度而异。
❖ 轻者为肺淤血,表现为肺野透明度降低,肺门增大且边缘模糊;肺血管纹理普遍增多、增粗且边缘模糊,血管纹理特别是上肺野血管纹理增多且上、下肺静脉管径比例失调(上肺静脉≥下肺静脉)
❖ 压力超过3.33kPa(25mmHg),出现间质性肺水肿,表现为间隔线即KerleyA、B、C线,B线最多见,为长2~3cm,宽1~3mm的水平线,位于肋膈角区,与侧胸壁垂直。 肺静脉高压---间隔线(Kerly线) 肺静脉高压---实质性肺水肿
❖ 可伴有胸膜下和胸腔积液,表现为叶间胸膜增厚或(和)肋膈角闭塞。 ❖ 实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表现为肺内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 严重者两肺大片影聚集于肺门区周围,形成所谓“蝶翼状”阴影。
二、 先天性心脏病
(一)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 【X线表现】
❖ 心影呈“二尖瓣”型(其中半数以上病例为中度以上增大); ❖ 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以右心房增大为其特征性征象); ❖ 肺动脉段明显突出,主动脉结正常或变小
❖ 肺动脉段及肺门动脉搏动增强,后者被称为“肺门舞蹈征”。 ❖ 肺门动脉扩张,外围分支增多增粗,呈肺充血表现。
【CT表现】
❖ 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 肺动脉扩张。
❖ 缺损的直接征象是房间隔中断或无房间隔显示,增强CT见房间有交通。 ❖ 动态增强CT右心房内出现二次对比剂浓度峰值。
(二)室间隔缺损(VSD) 【X线表现】
❖ 主要决定于缺损的大小、左向右分流的程度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等,X线表现有下列三种类型:
Ⅰ型:缺损较小、左向右分流量少,因而对心脏功能不产生影响者,其X线照片也可以无异常表现,病人预后也良好。
Ⅱ型:中等大小的缺损,有中等量左向右的分流者则典型X线表现为心脏中度以上增大呈“二尖瓣型”,以左右室增大为主(左室尤为显著),左房也相应较大;肺动脉段多为中等以上增大,搏动增强;肺血增多,肺门大血管扩张,有的可见“肺门舞蹈”。
Ⅲ型:较大的缺损,引起大的分流量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当其接近或超过左心室压力时则可造成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即“艾森曼格综合征”。其X线表现主要是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如肺动脉段瘤样扩张,肺门血管呈残根状),左、右心室均明显扩大等。
(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tcus arteriousus,PDA)
❖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肺动脉与主动脉的交通血管,出生后不久即闭合,如不闭合,称为动脉导管
未闭。成漏斗形、管形或窗形。 【临床和病理】
❖ 病人随分流量大小可以无症状、或活动后心悸、气促,直至发绀。
❖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隙可以闻及连续性杂音,伴有震颤,向颈部传到,脉压大。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 右心房不大,右心室可大或不大。 ❖ 左心房不大或稍大,左心室增大。
❖ 肺血增多,主动脉结增大,有时可见漏斗征。
【C T表现 】
❖ 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弓降部内下壁与左肺动脉起始段上外壁的直接连接。
(四)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
❖ 从胚胎发育和血流动力学观点来看,主要畸形为肺动脉。
❖ 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继发性右心室肥厚在内的一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 紫绀型心血管畸形中最常见者,居第4位
【临床和病理】
❖ 肺动脉狭窄及室间隔缺损,尤以前者为关键。
❖ 肺动脉狭窄多为中一重度,以漏斗部狭窄或合并肺动脉瓣环、瓣膜部狭窄多见。 ❖ 室间隔缺损大多位于膜部,直径一般为1~2.5cm.
❖ 主动脉根部多向右前方移位,骑跨于室间隔之上,管径增粗,常为变细的主肺动脉的3~4倍。 ❖ 右心室肥厚为继发性改变
【临床表现】
❖ 患者发育迟缓,活动能力下降, ❖ 喜蹲踞或有晕厥史。
❖ 紫绀多于生后4~6个月出现,伴杵状指(趾)。
❖ 听诊于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较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可扪及震颤。 ❖ 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 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 轻型(无紫绀型)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较小,肺动脉狭窄较明显进,X线表现与单纯肺动脉狭
窄相似,
❖ 室间隔缺损较大,肺动脉狭窄较轻时,X线表现与室间隔缺损相似。 ❖ 常见型法洛四联症有紫绀,肺动脉狭窄较重,室间隔缺损较大
1、 肺血减少,肺门阴影多缩小,肺内血管纹理稀疏、纤细 2、右心室增大,心尖圆凸、上翘 3、心腰凹陷
4、主动脉升/弓部增宽、凸出 5、心影呈“靴形”
6、心胸比率不大或仅轻度增大 ------重型法洛四联症
❖ 重型法洛四联症紫绀明显,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锁,室间隔缺损大 ❖ X线表现基本同常见型,但心胸比率常有较明显的增大,
❖ 肺门阴影显著缩小或无明确的肺门结构,肺血减少更加明显,且肺野内出现支气客动脉形成的
网状侧支循环影。
三、先天性心脏、大血管位置异常 (一)镜面右位心 (dextrocardia)
❖ 指全内脏转位,这时除心脏指向右侧以外,胃与脾脏从左转向右,肝右叶在左侧,肺的左右叶也相反。
❖ X线:心尖指向右侧,心脏的2 /3在右,1/3在左侧。水平叶间裂在左侧;胃泡在右侧。 ❖ CT和MRI:心脏各房、室和大血管的位置完全反转,但各房室与大血管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均正常,可与大动脉转位等其他畸形鉴别。
(二)右位主动脉弓(right sided aorta)
❖ 正常人为左位主动脉弓,对食道产生前方和左侧压迹。右位主动脉弓与之相反,并按降主动脉的位置分为二型,降主动脉在脊柱右侧为I型,在左侧为II型。
❖ X线:X线需高千伏摄影观看降主动脉,进一步检查需食管吞钡。一般I型者对食管无明显推移,II型将食管推向前向左。
❖ CT和MRI:主动脉层面扫描可见主动脉弓位于食管右侧。
循环系统实验三
一、后天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一)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阴塞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
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
二)临床: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
三)病理:冠状动脉壁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粥样斑块形成,斑块增大融合或斑块发生溃
疡继发血栓形成,使管腔进一步狭窄甚至闭塞。
四)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隐性冠心病和心绞痛者,X线平片多无异常发现。 心肌梗死表现为:(1)心影呈主动脉型或普大型;
(2)心影不同程度增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功能不全时可有左心房
和右心室增大;
(3)左心室边缘区域性搏动减弱或消失,少数病例可出现反向搏动或不
规则搏动;
2、心血管造影表现: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的分支型式、管腔和管壁病变、痉挛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左心室腔的形态、大小、运动改变包括区域性的运动功能异常。 3、CT表现:平扫时,钙化的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沿房室沟或室间沟走行的致密斑条状影,缺血坏死处的心肌CT值较正常减低(一般为5~10HU)。室壁瘤形成时,局部心肌膨突。 4、MRI表现:隐匿型冠心病及心绞痛患者,普通MRI心脏扫描多无阳性发现。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二)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1、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 心瓣膜肿胀,瓣缘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等沉着形成赘生物;
❖ 瓣叶交界的粘连使瓣口缩小,腱索的纤维化和短缩牵拉瓣膜移位,腱索间的粘连更加重瓣膜狭
窄;
❖ 瓣膜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可发生钙化。
二尖瓣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
❖ 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障碍(舒张期)左心房负荷↑左心房扩张和肥厚肺
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肺淤血、肺水肿、漏出性出血)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压力负荷↑右心室肥厚及扩张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房容量负荷↑ 二尖瓣狭窄【临床表现】
❖ 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略多;
❖ 瓣膜损害较轻或心功能代偿时,患者仅有轻度活动后心悸、气短;
❖ 二尖瓣狭窄患者的症状通常出现较早。咯血及肺水肿为病变加重和肺循环高压的表现,左心房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动脉的血栓栓塞,多见于并发心房纤颤的患者;
❖ 心尖部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及舒张期震颤,二尖瓣第一音亢进和开瓣音在“定性”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
❖ 心影呈“二尖瓣”型,心胸比率增大。 ❖ 左心房、右心室增大 ❖ 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正常/变小。 ❖ 肺呈肺静脉压升高或同时有肺动脉压升高表现。 ❖ 二尖瓣瓣膜有时可见钙化。
❖ 肺野内出现直径1~2mm大小的颗粒状密度增高影,为含铁血黄素沉着的表现。 影像学表现【CT表现】
❖ 常规CT可用以观察瓣膜钙化、人工瓣膜、房室大小以及左心房内血栓(多发生于左心耳及体上
部左侧壁,表现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充盈缺损,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有尖角,少数边缘光滑、分叶或带蒂。)
❖ 超速CT可用于观察瓣膜运动、瓣口面积等。
2、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ciency) 【病理表现】
❖ 瓣膜肥厚、短缺、边缘钙化、瓣叶变硬、乳头肌或腱索粘连、短缩、断裂或瓣叶有裂缺; ❖ 心肌病变后心脏扩大,房室环相应增大。
【血流动力学变化】
❖ 二尖瓣关闭不全部分血液自左心室返流入左心房(收缩期)左心房负荷↑ 左心房扩张
和肥厚左心室负荷↑ 左心室肥厚及扩张 肺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 肺淤血、肺水肿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压力负荷↑右心室肥厚及扩张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 【X线表现】
❖ 广泛性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广泛的肺结核,肺纤维化等; ❖ 肺动脉高压。右下肺动脉增粗,横径>15mm(成人)。肺门部肺血管增粗扩张,而外围血管则突
然变细稀少呈“残根截断”状,心左缘肺动脉段突出;
❖ 右心室,右心房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但左心房不增大;
❖ 肺心病的早期诊断是在广泛的慢性肺疾患的基础上,及早而准确的发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增
大,故心尖上翘圆隆或左右斜位的心前缘隆起者,均须注意。
(四)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X线表现】
❖ 左心室增大及主动脉屈曲延长,形成典型的“主动脉型”心脏,即左心室圆隆、凸出。主动脉
屈曲延长表现为升主动脉向右隆起,主动脉弓升高并突出,降主动脉向左弯等;
❖ 晚期由于继发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而造成左心室显著增大和左心房、右心室扩大,形成所谓
“主动脉-普大型” 心脏;
❖ 心脏搏动增强,但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相比,二者心影虽相似,但搏动则远不如后者强烈。
二、心包疾病
❖ 心包积液(pericardial effusion )
❖ 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为心包膜脏、壁两层之间发生粘连,并形成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增厚的心包如同“盔甲”,包围在心脏上,厚度可达1cm以上,一般以心室面(包括膈面)增厚、粘连为著。 【临床表现】
• 心悸、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腹胀、肝大、腹水、面部和双下肢水肿、血压偏低、脉压变小
和静脉压升高。
• 体征为心音减低,心界不大或稍增大。
• 心电图示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T波变平或倒置和双峰P波。
【X线表现 】
❖ 心包腔积液:
1、积液在300ml以下者,心影形态和大小可无明显变化。
2、中等量积液时,后前位可见心缘正常弧段消失,心影向两侧普遍扩大,呈烧瓶状或球形。 ❖ 由于体静脉向右心房的回流受阻,上腔静脉增宽。
❖ 心影的增大可向上越过心与大血管交界水平,使主动脉影缩短。 ❖ 心缘搏动减弱/消失,而心包外的主动脉搏动正常。 ❖ 右心房、右心室血量的减少使肺纹理减少或不显。 ❖ 如合并左心衰竭,可有肺静脉压力升高表现。
缩窄性心包炎的X线表现
❖ 心影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也可中度增大。
❖ 心包增厚粘连使 两侧或一侧心缘变直,各弧分界不清,心脏外形呈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较多见,
亦可呈球形或其他形状,有时由于右心房增大,使心右缘呈一个大弧,而心左缘则僵直。
❖ 心脏搏动一般明显减弱或消失
❖ 心包钙化为缩窄性心包炎特征性表现。钙化可呈蛋壳状、带状、斑片状和结节状等。钙化多分
在布于房室沟、右心房室的周围、右心室的胸骨面及膈面等处。其次为左心室除心尖以外的部分。
❖ 由于脉压升高,致上腔静脉扩张。 ❖ 左心房压力增高时,出现肺淤血现象。 ❖ 胸膜增厚、粘连。
心包炎【CT表现】
❖ 少量积液,多见于左心室背侧和左心房左侧,呈薄层或略椭圆形液体密度影
❖ 中量积液,液体从左心室背侧向上伸展至右心房、右心室腹侧面或更环绕大血管起始部 ❖ 大量积液,心包腔呈不对称环带状液体密度影围绕整个心脏,心尖可向关端倾斜,横膈和腹部脏器向下移位
❖ 包裹性积液,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孤立性液性腔隙,常见于心脏的背侧和右前方 ❖ 缩窄性心包炎则可见钙化影。
心包积液与心肌炎在X线片上的鉴别点
❖ 心包积液心脏正常弧度小时,心脏边缘张力高,心膈角常呈锐角;心肌炎心脏正常弧度亦消失,但张力低,心膈交界面延长。
❖ 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但主动脉搏动大致正常;心肌炎心脏与主动脉搏动均减弱。 ❖ 心包积液肺野大多清晰;心肌炎肺部多有肺淤血改变。 ❖ 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多有扩张;心肌炎上腔静脉扩张不明显。
❖ 体征:心包积液常有心音遥远表现;心肌炎无杂音或心尖部听到轻度收缩期杂音。 三、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 主动脉中膜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连同内膜可被撕裂,血流可自破口进入中膜内,形成主动脉的
壁内假腔,即主动脉夹层。
❖ 多见于中老年人,2/3的病例有高血压病史或高血压,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二倍。继发于马
凡综合征者,则多为青壮年。 【分型】
❖ Ⅰ型,夹层波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并延至腹主动脉中远段,破口多拉于升主动脉; ❖ Ⅱ型,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破口多位于升主动脉; ❖ Ⅲ型,夹层位于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可向远侧扩展。
❖ Ⅲ型又分为两个亚型:Ⅲ甲型,夹层局限于胸段降主动脉;Ⅲ乙型,夹层延伸之腹主动脉远端。
【病理改变】
❖ 95%以上病例可在主动脉壁的内膜上见到一横行破口。
❖ 夹层在主动脉壁内伸延,近侧可达主动脉瓣环,远侧可达腹主动脉远端甚至左右髂总动脉。 ❖ 夹层远心端常可见另一破口(再破口),血液可自夹层进入主动脉有自然减压的作用。 ❖ 主动脉腔被分为真、假腔两个部分,通常真腔较假腔为窄,且有变形。 【临床表现】
❖ 突发剧烈的胸、背疼痛,可向颈及腹部放射。常伴有心率增快、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少尿或
无尿,肢体血压、脉搏可不对称。
❖ 心底部杂音和急性心包填塞征象的出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夹层破入心包的表现。 ❖ 慢性病例可无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
【X线表现】
❖ 短期内可见纵隔或主动脉阴影明显增宽,搏动减弱或消失,边缘模糊,主动脉壁的钙化明显内
移。
❖ 破入心包或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影明显扩大。 ❖ 破入胸腔时,可见胸腔积液征象。
❖ 慢性主动脉夹层时,上纵隔阴影增宽,主动脉广泛或局部扩张,有时外缘呈波浪状。 ❖ 左心室可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增大。
【CT表现】
❖ 平扫可见夹层处主动脉增粗或形态异常、心包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 主动脉钙斑内移或在假腔内有较高密度的血栓,提示主动脉夹层。
❖ 增强扫描主动脉有真、假两个充盈对比剂的管腔,中间隔以线状内膜片的负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