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汉字王国
导语。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历史十分悠久,汉字造字来自生活,汉字家族人丁兴旺,汉字内涵丰富异常,汉字形象漂亮耐看……仓颉是如何创造汉字的?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汉字的组合怎么有理有趣?汉字的误解导致什么结果?汉字用错带来什么后果?阅读本组文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阅读的时候,要体会故事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1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难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
1
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
2
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来自《》)
1仓颉最初记忆事物,采用什么方法?( )
A凭着脑袋记忆 B在绳子上打结 C用不同颜色记事 D用贝壳代表事物
2仓颉是怎么想到用符号来记住所要管理的事物的?( )
A仓颉要管理的事物越来越多 B从三个老人找动物人脚印得到启发
C从管理事物中不断总结经验 D三个走路的老人教他怎么认识动物
3由仓颉造字的过程看,汉字的形成跟什么关系密切?( )
3
A劳动的繁忙 B生产的发展 C人类的进化 D动物的增多
4“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中“头脑发热”表达什么意思?( )
A患了重感冒身体发烧 B突然间心血来潮
C非常热心于创造文字 D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5“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
A随着时间的推移,仓颉的五官挪位了 B仓颉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他人了
C仓颉只喜欢巴结比他地位高的官员 D仓颉年岁大了看待事物不够清晰了
6仓颉因为什么事“羞得无地自容”?( )
A数落仓颉的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B一百二十岁的老人来虚心求教他
C老人指出他造字的不妥,他竟然无法回答 D仓颉创造了汉字得到老人的夸赞
7文章开头为什么要用“相传”二字?
8你认为文章中的仓颉是个怎样的人?
2 我爱你,汉字
4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神奇的字体。
每个汉字都由横竖撇捺这些简简单单的笔画组成,却有着自己的情感。瞧瞧它们吧,你会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性格:望见“朝阳”两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而望见“晚霞”,你会为那绚丽的色彩而迷醉;看见“崇敬”这个词,你又会感受到一股神圣的力量;“喜”字使人笑逐颜开,“哀”字一望而皱眉;“哈”字使人脸上浮现出笑容,“呜”字一见就仿佛听见哭泣声;“芬芳”好像散发出花的香味,“无忧无虑”一词出现后,你就如小鸟般快乐;看见“愁眉苦脸”这个词,就会想到一张哭丧的脸……
当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一定会感叹汉字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个跳跃欢快音符的乐章。它们还有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我们现在的楷书,你说有哪一样不值得我们去感叹的呢?
汉字,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在纸上跳着欢快的舞蹈,姿态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迷人。我每次都会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之中。别看每个字都是那么平凡,那么普通,其实它们都深藏不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来历和意义……若是碰上什么烦恼,坐下来听一段优美的散文,脑海里似乎跳动着一个个汉字精灵,不停地上下飞舞,在四周萦绕,烦恼顿释,如释重负。
每个汉字都经历了一段不可猜测的道路,才能流传到现在。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作,是中国民族的光辉荣誉。汉字使我们中国的文化更上一层楼。
当我听到“汉字”这个词时,不禁肃然起敬,汉字,我真想对你说:“我爱你!”(来自《乐乐课堂》)
5
1第一段对汉字描述有三个重点词,不正确的是哪个?( )
A字体 B骄傲 C智慧 D神奇
2第二段作者抒发的要点是什么?( )
A汉字流露出情感 B汉字笔画简单 C汉字的力量神圣 D汉字色彩斑斓
3第三段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汉字的?( )
A汉字奇妙和技术精湛 B书写感受和悠久历史
C重如泰山和轻如鸿毛 D汉字创造和汉字发展
4第四自然段文字不少,但都围绕那个词语来写的?( )
A汉字平凡普通 B汉字深藏不露 C汉字形体优美 D汉字消除烦恼
5作者在介绍汉字都有情感这个要点中,采用什么结构方式?( )
A先举例再总结 B先具体后概括 C先概括再举例 D先抒情再议论
6文章的结尾属于什么方法?( )
A直接抒情 B直接赞美 C提出希望 D引起共鸣
6
7“望见‘朝阳’两字,你能感受到一丝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你”这是作者对“朝阳”的联想。读着“月”这个词语,你头脑里会联想到哪些内容?
8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抒发作者对汉字的热爱?
3 拆字趣谈
中国的方块字,或象形,或象声,蕴含玄机哲理,妙不可言。你看: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有水可为河,无木不成林;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江洋湖海三点水,忍字心头一把刀……
有些字的组成很有寓意,譬如“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贪贫相近,祸福同旁。一个“人”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必须互相倚仗、相互支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那就只能“羽化而登仙”(见苏东坡《前赤壁赋》)。所谓“仙”者,自然不食人间烟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人一旦做了官,即便只是个小吏,也可以“使”唤人,“使”字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近来又有人考证:“走”“关”系就是送,咬耳根授机宜即为邪,某些看上去很有“威”望的男人,暗地里藏有一个女人……
正因为汉字如此奇妙,故历来拆字的故事不少。《岳飞传》说,宋高宗赵构因岳飞主战、秦桧主和而被搅得六神无主,于是微服出街解闷,遇一拆字先生,赵构便据当时的季节随手写了一个“春”字。拆字先生看罢纳头便拜。赵构大惊,问其究竟,先生说,客官你看:一夫旁边一轮红日,岂是等闲之辈。赵构听了,觉得在理,便继续追问此字玄机。拆字者一边收摊,一边向赵构耳语一句:春字“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说完便赶紧开溜了。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导向是讽刺秦桧的。明末崇祯也有个拆字故事。说他向拆字先生说了个“友”字,先生听了,说不好,“反”王出头了。崇祯改口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也不妙,
7
“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祯改口又说:是辛酉戊亥的酉字。先生说,完了,至“尊”被砍头去足了。
上面两则故事,显然都是后人杜撰的。而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四人帮”时期,我下乡到农村。有一回,一位农民缴完公粮以后缴余粮时发牢骚说:“饭都吃不饱,还要交余粮。”知青中有人告诉他:“繁体字的余字有个食字旁,如今简化汉字,缺食也得有余了。”
最令我叹服的是:民主这个词儿,是近代才出现的。而几千年前仓颉老先生造字时早就察觉、预感到了:民主这东西,既然要实行,就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就成“民王”了。(作者:陈章。来自《精英家教网》)
1“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句子中分别讲了“天”“地”“泉”“歪”和“伪”等字,这些字一看就知道它们的意思。它们属于那种造字法?(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文章在说明汉字“蕴含玄机哲理,妙不可言”这个要点时,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下定义
3“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祸福同旁。这里蕴含着汉字什么玄机?( )
A汉字富有哲理意味 B汉字相同偏旁多 C汉字令人难懂 D汉字意义深刻
8
4作者引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句想说明一个什么?( )
A说明汉字意义的隐含性 B说明“仙”人以山为伴
C说明山深山中云雾缭绕 D说明近在咫尺无缘相见
5对题目“拆字趣谈”的“趣”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汉字的妙处非常有趣 B拆字的故事非常有趣
C汉字的寓意发人深省 D汉字的简化没有道理
6文章中具有讽刺意义的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
A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 B“春”的拆解和“民主”的真意
C“有”寓大明江山失去一半 D“人”须字互相倚仗、相互支撑
7在第一自然段的省略号后面添加几句话,使它和上面的意思一致,该怎么加?
8读了文章之后,你对“拆字”有什么理解?
4 汉字发展的历史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
9
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
10
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写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我10岁时便开始练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画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来自《中公教育网》)
11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汉字发展的?( )
A汉字种类 B汉字字体 C时间推移 D地域变化
2文章介绍的汉字字体种类,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甲骨文和金文 B小篆和隶书 C楷书和宋体 D黑体和白体
3下面对“甲骨文”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
A是刻在打仗盔甲上的文字 B是刻在动物骨头和乌龟板上的文字
C是用来占卜吉凶祸福的文字 D是很难令人读懂并公认的文字
4文章介绍“金文”的创写者是谁?( )
A秦朝的宰相李斯 B晋代的王羲之父子
C西周周宣王时期的太史 D唐朝的欧阳询等书法家
5“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画粗壮有力”这是对什么字体的描述?(A真书 B隶书 C黑体 D仿宋
6对“行书”字体的描述,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
12
)
A运笔优雅欢畅 B书写灵活贯通 C形体规范严肃 D最受大众喜欢
7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中,你感受最大的是什么?
8文章是分哪几个阶段介绍汉字发展历史的?
5 曲解汉字的贻害
中国这几千年以来,有两句话被最严重曲解,而这两句话都是因为两个汉字的曲解造成的。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都有多个涵义,所以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结果老祖宗的大智慧,被我们以讹传讹,甚至恬不知耻的标榜自己。毫不客气的说,正是由于这两个字被恶意曲解,才导致今天的秩序混乱,今天我们必须纠正!
第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键就在这个“为”字上,“为”念第二声,是“修为”的“为”;而不是第四声“为了”的“为”。所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做人不修为自己,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而绝大多数人,却把这句话被曲解成了:“人活着如果不为自己着想,就会被天地所不容”。一个字音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害人不浅!
汉字博大精深,古汉语更是如此。由于很多现代人不爱学习,常常望文生义,以讹传讹,所以曲解了老祖宗的意思。再加上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喜欢故意粉饰自己的自私心,他们内心阴暗,也希望激发世人内心阴暗的一面,所以这句话通俗意义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了!
13
修为,就是修炼。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懂得要不断修炼自己:克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力行,提高人生境界,否则就会为天地所不容,总有一天会栽倒。
第二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误会也是因为一个关键的字,是现代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是一种谦卑的意思。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没有一点障碍;“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无念”也不是真的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也就是说:女人可以有才,但如果这个女人总是把自己姿态放的很低,从不显露自己才能,甚至自认自己是无才的,这就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德行。我们经常把母亲、母爱比作大地,为什么女人像大地呢?比如我们从地上拿起来一捧土,这捧土它是能吃还是能喝还是能穿呢?都不能。但是恰恰是这捧平凡的尘土,我们吃的粮食、菜,我们穿的衣服(棉花),都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呀。
这就像朴实无华的女子一样,虽然每天都要刷锅洗碗、料理家务、伺候老人、相夫教子。看起来好像没有亮点,但是她能够让她的子孙、让她的丈夫变得非常有才华,她能养人,滋润家庭。这是女人的天性。
在此基础上,古人认为女子当然可以有才,但有德的女子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看上去就像无才一样,这就是妇德啊,是谦卑之德。
另外,这句话还有上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是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14
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
所以这句话完整是这样表述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都是教导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德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作者:水木然。来自《网易订阅》)
1文章开头作者认为“两句话被严重曲解”的原因,下面概括不正确的是哪个?( )
A汉字一字多义 B汉字一字多音 C意思被恶意曲解 D古汉语令人难懂
2“人不为己,天珠地灭”中的“为”字读第二声和读第四声会是什么情况?( A念起来就觉得拗口 B念习惯了很难改正
C意思就会完全不同 D就会让人望文生义
3“人不为己,天珠地灭”被人长时间曲解的外在原因,下面那个概括不正确?( A不爱学习,望文生义 B别有用心,粉饰自私
C激发世人内心的阴暗 D通俗意义,广为流传
4作者说“人不为己”的“为”就是“修为,修炼”,展开理解,哪个不正确?( A克制自己,广为学习 B明辨是非,认真思考
C炼气炼丹,得道成仙 D探求学问,努力实践
15
)
) )
5作者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无”是动词,表达什么意思?( )
A本来有却不显露 B本来没有装作有
C没有欲望没有追求 D有理想追求没有行动
6为了阐述“无”字的正确意思,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证实?( )
A归纳论证 B引用和举例论证 C事实论证 D对比论证
7读了文章,你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理解?
8作者开头用了不少文字写两句话、两个字被曲解,却没有直接进入正题,为什么?
6 写错两字哭翻天
阿宝在苏州开了家面馆,店里生意好,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就叫父亲来帮忙看店。这样,家里就剩下了婆婆和媳妇两个人。
面馆生意越做越大,记账便成了问题,而偏偏这爷俩都不识字。阿宝觉得,反正只是记记账,聘个稍微识两个字的人算了,价格可以低点。于是,就聘了个识字不多的年轻人来做账房。
眼看就要过年了,可店里生意兴隆走不开,父子俩就让账房给家里写封信,说年底不回家,到正月里再回家。信写好后,托一个同乡带了回去。
这家里的婆婆媳妇也都一字不识,收到信后,只好拿到街上,请一位测字先生帮忙看看。
16
测字先生把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因生意忙,故了一人,不能回家。来年正月,材可回家来。”测字先生一字一句地读给婆媳两人听,怕她们不懂,还特地作了解释:“喏,由于店里忙,加上又死掉了一个人,所以回不来了,要到来年正月里,棺材才可以运回家来。”
这一下如晴天霹雳,婆媳俩都惊呆了,一时间又不知道到底死掉的是谁的老公,于是俩人全都哭得死去活来。
回家后,婆媳俩设了灵堂,由于不晓得死了谁,所以就做了一个空牌位。摆好灵堂,媳妇就回了娘家,说过了年再回来。
再说那个带信的同乡,临回苏州前到阿宝家,想问问有什么信要带。可阿宝家大门上着锁,从门缝中望进去一看,屋里设了灵堂。啊呀,家里死了人!同乡匆忙回到苏州,一见阿宝就大叫:“不好了,阿宝,你们屋里死人了!”
阿宝当即跳了起来:“死人?死了个谁?”同乡说:“我也不清楚,我去时你们家没人,从门缝中望进去,发现设了灵堂……”听罢,阿宝父子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父子俩就坐船往家里赶。船行到一半,父亲对儿子说:“我实在走不动了,先到你丈人屋里过一夜,明天再回去。”
阿宝着急忙慌地往家里赶,一进门发现娘正在堂前坐着,那一定是自己的妻子死了呀。他大叫一声,哭倒在灵堂前面。阿宝的母亲看见儿子一到家就痛哭,而自己的老公却没有回来,明白一定是老公死了,于是她也哭得个死去活来。
而阿宝的父亲,一踏进亲家公屋门,就看见儿媳妇正在门口扫地,顿时觉得死的一定是自己老婆,上前一把拉住媳妇的手就痛哭起来。媳妇见只来了公爹,未见自己的丈夫,当场也大
17
哭起来。
两边都哭得昏天黑地,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才开始打听情况。这一打听,大家才知道,原来一个人都没有死。
事情弄明白了,父亲不停地责怪儿子:“都是你想省几个钱,这下好,我这条老命差点报销了。”(来自《豆丁网》)
1文章写了几个回合的“哭翻天”?( )
A两个回合 B三个回合 C四个回合 D五个回合
2全家哭翻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全家人都不识字,请来的记账人识字不多
B全家人都没有见面,因而产生了误会
C把“雇”写成“故”,把“才”写成“材”
D全家人感情深厚,好久不见无比想念
3文章开头交待父子看店,婆婆和媳妇在家,作用是什么?
A交待清楚人员分工 B说明店里生意好
18
C诉说一家两地分居 D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4作者在情节安排上非常巧妙,巧在哪里?( )
A巧在每次的巧合 B巧在分别见面 C巧在处处设伏 D巧在都没说话
5文章写“阿宝的同乡到阿宝家”这个情节,作用是什么?( A体现同乡好心 B体现想家心切
C体现同乡情深 D引发父子产生误会而痛哭
6事情真相大白了,父亲为什么还要责怪阿宝?( )
A因为自己白白哭了一场 B因为心情放松了有空责怪
C因为请什么人记账是阿宝提议 D因为父亲差点送了老命
7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8文章所写的类似事件你还见过吗?请举一例并简要说明。
附答案
1 仓颉造字的传说
19
)
1B 2B 3B 4D 5B 6C 7“相传”二字表明这是一个传说,内容是不是真的,无可考证,这样表达既点出了本文的文体是传说,又避免了人们发生误会把它当作科学依据。8示例:仓颉是个很富有创造力的人;仓颉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仓颉是个创造人类文明的人;仓颉是个对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2 我爱你,汉字
1A 2A 3B 4C 5C 6A 7示例:①联想到和月相关的词语,如月光如银;②联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③联想到和月相关的歌曲,如《二泉映月》;④联想到与月相关的场景,如中秋赏月,月光下树影婆娑。 8示例:汉字虽然简单,但感情丰富;书写汉字感觉奇妙;汉字的形体轻盈优美;汉字的演化凝聚智慧。
3 拆字趣谈
1C 2A 3A 4B 5D 6B 7示例:三人成群众;木多是森林;人在框中是囚徒。 8将一个合体字分开来,在分析它两个单字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组合起来后表达的真实意义。
4 汉字发展的历史
1C 2D 3B 4C 5C 6C 7示例:时代每向前推进一步,汉字的发展越趋于成熟,人类也向文明前进了一步。汉字的发明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显示。8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产生了金文;秦朝统一了汉字,发明了小篆和秦隶书;汉朝使用了汉隶,楷书萌芽;唐朝时期,楷书盛行;宋朝发展为宋体字和黑体字。
20
5 曲解汉字的贻害
1D 2C 3D 4C 5A 6B 7人如果不修为自己、提高自己的涵养,就会不容于天地间;女子有才能,但却谦恭而故意不显示自己的才能,就是有德行的女人。8渲染氛围,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6 写错两字哭翻天
1C 2C 3D 4C 浅。8略
5D 6C 7没有文化就会经常写错别字,写错别字有时候会害人不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