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4年第24期
NEW ECONOMY 宋爽劲
军阀割据、政局混乱、国运衰微,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出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文人。每一个在民国历史上刻下自己名字的文人们,都已成为那个混乱时代最光辉的历史影像。虽然他们的文章在后世流传甚远,但大多数人对他们的一生却知之甚少。这本民国文人的纪传读本,将拉近民国文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
“它只力求忠实记录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士人阶层的吉光片羽和落日余晖。”本书作者在序言中用谦虚口吻表达了自己写作的目的,本书所呈现的绝不仅是民国大文豪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更是民国时期整个士人阶层的精神全貌。
事实上,本书并非作者的最新力作,自2010 年首次付梓后,已过去四年光景。作为增订版,其在内容上较第一版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包含“那些文学大师们”、“那些思想大师们”、“那些国学大师们”三卷。
首先,全册大幅增加了与民国文人相关的史料。尤其是在国学卷,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新增的。例如吴密先生部分,新增部分的文字就多达两万字,新添加了家风、父子、卫道、浪漫、严苛、不苟、迂直、坦率、淳厚、任侠多个关键词章节,以期深入描画吴密先生内心深处的“二马”人格特质。此外,章太炎、钱穆、胡适、陈寅格等也有较大部分的增添。这些新增的逸事并非道听途说的传闻,而是经过细致推敲和斟酌的一手史料。
其次,增订版也对第一版中错谬拖沓、以讹传讹的部分做出了修正。此外,为了弥补旧书上有图无文的遗憾,作者为每位人物都增加三到八张的图片,这也让诸位民国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翻开扉页后就会发现,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与纪传体史书类似,都是以列传人物为纲。但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以“时间为纬”,而是用诸多关键词将不同的史实串联成篇,同时,在人物编排上也尽量遵循由轻到重和上下相关联的原则,这就是作者所提及的“笔记文体”,其特点在于“述而不作,形散神聚”。
本书在关键词的选取上也是十分考究。在林语堂先生的章节里,共采用了演讲、文学、风靡、教学、幽默、介直等共计22 个关键词,乍看之下,许多关键词都与林语堂无关,其实这些关键词都从他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提炼而成,组合在一起就足以反映出林语堂不平凡的一生。
以“幽默”这一关键词为例。如今,“幽默”一词对每个人而言,都已不再陌生,但在民国时代,却极少有人能够明白“幽默”一词的含义。“幽默”源于英文单词“Humour”,最早翻译这一英文单词的是王国维,他按照读音将其翻译为“欧穆亚”,随后也出现了多种译法,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候译为“谐稽”,但真正被普及开来的译法则是林语堂的“幽默”,因而他也被称为“幽默大师”。
但除了普及“幽默”这一译法的功劳外,林语堂的一生也对“幽默”做出了诠释。他曾说道:“人生在世,还不时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书中还收集了不少与林语堂相关的有趣逸事,让林语堂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
除了与生俱来的幽默天性,林语堂还倡导将幽默融入文学创作中。他曾在上海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提倡幽默文学,“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是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
每一个关键词,都将不同时空下的民国文人逸事集结在一起,看似相互割裂,毫不相关,
却又相互呼应,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民国文人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与世人不同的秉性脾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民国特殊时代造就了一大批特立独行的大文豪,但同样也因为那个时代,他们饱尝苦难。虽然这些民国大文人多少有些生不逢时,但透过他们的时代记忆,或许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解答自己人生疑问的答案。
细说民国大文人(全面增订版)
副标题:那些国学大师们作者:民国文林 编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年1 月
定价:150.00 元(全册三卷)
全册三卷分别对二十七位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予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或唾珠咳玉,环佩叮当,学问超绝,而又娇纵自负,性格古怪而又蔑视权贵;他们或出世、入世,进退自如,做学问与做人,结合得浑然天成……全册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国大师逸事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