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阅读报纸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渠道之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以下报纸的得名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A.禅让制 A.盘庚 的是
B.分封制 B.吕尚
C.行省制 C.周公
D.郡县制 D.纣王
2.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A.西汉的建立 B.刘邦的统治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大一统 4.小鹿同学查阅相关史料后,列出了大事年表如下。表格中?处应填的是 年号纪年 建元元年 建元二年 建元三年 建元五年 建元六年 公元纪年 公元前140 公元前139 公元前138 公元前136 公元前135 ? 17岁 18岁 19岁 21岁 22岁 主要大事记录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张骞出使西域。 置五经博士。 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
A.汉高祖年纪 B.汉武帝年纪 C.汉光武帝年纪 D.汉献帝年纪
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 ①目的是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B.夏桀和商汤间
C.秦二世和陈胜间
D.项羽和刘邦间
6.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7.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这些成语。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 C.生产力飞速发展
B.封建制开始形成 D.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8.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了分封制 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 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 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 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
9.《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
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C.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的义务是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12.如图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
A.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C.监察百官,镇守疆土
B.管理土地和人民 D.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13.从下面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C.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B.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 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14.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15.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16.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下面遗址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遗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遗址,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7.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所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18.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此事说明东周初年 A.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B.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C.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D.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
19.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有铭文33字,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A.夏朝灭亡 B.盘庚迁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
20.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 B.
C. D.
2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设计的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
“新宠”。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下列属于甲骨文的是
A. B. C. D.
22.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不属于神话和传说的是 A.“盘古开天”
B.涿鹿之战
C.“伏羲画卦”
D.“国人暴动”
23.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了六期。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
B.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 24.假如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去应聘电视栏目对应正确的是
A.栏目:《人与自然》——庄子 C.栏目:《和平使者》——韩非子 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世袭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华夏族的形成 D.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栏目:《法制在线》——孟子 D.栏目:《关注民生》——孙子
25.《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的关键词“齐鲁、楚”可知,这些都是西周的诸侯国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等。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故选B。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A符合题意;BC项人物都不是商朝的国王,不符合题意;商纣王当国王前商朝的都城已经迁到了殷,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C
解析: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可知,诗句歌颂的是文景之治。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很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是解题的关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很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40,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由此可见,表格中?处应填的是汉武帝年纪。ACD与大事年表信息无关,故选B。
5.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
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 “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接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范围及内容、诸侯的义务及分封制的影响。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来源于晋楚争霸,卧薪尝胆来源于吴越争霸,围魏救赵齐魏争霸,均和战争有关,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故D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开始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封建制开始形成是在战国,故B不符合题意;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分封制传播文化,扩大领土,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提供官职,笼络人心、分割土地,提高产量、产生贵族,形成等级,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商朝开始出现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最典型,东周分封制解体,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B符合题意;人性本善、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是孟子的主张,但是未体现“民主主义”,故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字”,结合所学知识,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室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D符合题意,ABC不正确,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依据分封制的内容,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故D符合题意;修建城池,制定制度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A;管理土地和人民是诸侯的权利,排除B;监察百官,镇守疆土不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中的最上层是周天子,第二层是诸侯,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即可解答。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文物可以看到,题干这些文物都与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诸侯争霸时期,ACD项图片没有反映出来,故选B。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时间是公元前344年12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
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题干图片铜方量是古代计算容积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变法采取的统一度量衡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强调个人德行与修养的提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主张,故A. ①②③符合题意;“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故排除含有④的BCD。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在我国陕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被定名半坡村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北京人生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直立行走,会使用天然火。按时间排列③②①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题干的“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务好办丧事。”说明东周初年,王室衰微,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故D符合题意;周天子己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利簋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C选项符合题意;夏朝的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A选项不符合题意;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商朝统治稳定。B选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建立,史称西周。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C符合题意;ABD项的出现都促进农业的发展,但与“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符,排除。故选择C。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以象形字居多,大部分按照物的真实形状或主要特征进行构字。从而得出A为猪字的甲骨文写法,符合题意;B是小篆写法,不符合题意;C是隶书写法,不符合题意;D是楷体写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史学界一直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作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神话和传说,故D正确。ABC属于神话或传说,排除,故选D。
23.A
解析: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相传,黄帝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A项错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
的文字。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由此分析BCD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A符合题意;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B不符合题意;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不符合题意;兵家代表人物孙子,著有《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所以D符合题意,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开始建立的,B不符合题意;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C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复习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及亡国君。归纳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