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定历史条件”是指( )。
①俄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经过一战,物质极为匮乏 ②当时布尔什维克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③苏俄人民拥护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迫切希望在它的领导下打败国内外的反动敌人 ④十月革命后苏俄具备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3.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过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彻底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4.“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5.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6.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可见这一政策从根本上( )。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符合了经济规律 D.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所说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C.允许资本家经营 D.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8.下列各项属于新经济政策规定的是( )。
①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②允许私人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存在 ③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④主要消费品实行配给制 ⑤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矿产、油田、森林等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9.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是( )。
A.农业领域 B.流通领域 C.工业领域 D.分配领域
10.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1.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12.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最早出现在( )。 A.俄国十月革命中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 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 D.斯大林统治时期 13.“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 )。 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 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1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 A.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15.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6.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
17.下列对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 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④根除了苏联经济体制积存的弊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 )。 A.斯大林的工业化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9.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20.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 C.注重经济改革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参考答案
1.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只有在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C
2.解析:马克思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实施的。答案:A 3.解析:通过对题干进行分析可知A、C、D三项是材料中的内容。列宁虽然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但并没有彻底否定它,B项本身的叙述不正确。答案:B
4.解析:两者都是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程度下,过分地强调公有化程度,排斥商品经济。答案:B
5.解析:“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是指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这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答案:B
6.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关键词“根本上”可判断出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符合经济规律。 答案:C
7.解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内借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这一政策与当时苏俄小农占优势的国情相适应。答案:B
8.解析:题目中的①④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排除。 答案:A
9.解析:新经济政策明确规定: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答案:C
10.解析:A项“实验”不成功;C、D两项不属于列宁进行的“实验”。 答案:B 11.B
12.解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等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家为了对收归国有的大中小型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
13.解析:“合理性”主要是通过实际起到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来。答案:A 14.解析:A、B、C、D四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答案:D
15.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答案:D
16.解析:苏联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就没有打开局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与苏联一直没有触动这种模式有关。答案:A
17.解析:④不符合史实,故只要包含④的选项均不正确。答案:D 18.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答案:C
19.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实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是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答案:A
20.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注意干扰项A项。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应该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同之处,但它不属于改革内容本身。最大的不同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答案:D
1.(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2011年江苏高考17题)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3.(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
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9题)(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
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39年8月23日 1942年1月1日 1942年7月—1943年2月 1945年2月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1988年6月—7社会主义”,“公开性,民月 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多元化”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雅尔塔会议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D 二、非选择题
4.(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10分)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分)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
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8分)
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
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代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1925—1927年 7527 1928—1932年 7360 1933—1937年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答案】C
3.(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
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
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1.(2012年江苏历史,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
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____《论语·子罕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____《论语·季氏篇》
君子不器。____《论语·为政篇》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____《论语·八佾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论语·里仁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____《论语·微子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____《论语·八佾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____《论语·子路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论语·述而篇》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____《论语·卫灵公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____《论语·里仁篇》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____《论语·雍也篇》 德不孤,必有邻。____《论语·里仁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____《论语·里仁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____《论语·雍也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论语·子路篇》
未知生,焉知死?____《论语·先进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____《论语·里仁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____《论语·为政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论语·颜渊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____《论语·述而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论语·季氏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___《论语·公冶长篇》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论语·为政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____《孙子兵法·九地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____《论语·为政篇》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____《论语·颜渊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____《论语·为政篇》 欲速则不达。____《论语·子路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____《论语·里仁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论语·子罕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____《论语·学而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论语·为政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____《论语·泰伯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____《论语·子路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论语·为政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