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黄 健
(浙江大学 中文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深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并不平静,其冲突的表现形态、方式和本质,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有新的变化,但总的走向是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全球化为中国文化的建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致力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建构与发展中国文化当代形态,中国文化随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将重放光芒。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境况;建构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3)03—0099—06
19假定将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出现的中西文化冲
突,看作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① 的一部分或前奏,那么,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之际,中西文化交汇究竟是愈来愈走向对抗,还是愈来愈走向融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纵观历史发展和当今世界变化,人们不难看到,以市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正在不断地推动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动,其中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格局的变化,都成为不同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焦点。显然,深藏在全球化背后的文化冲突并不平静,特别是中国文化仍然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强有力挑战,其冲突的表现形态、方式和本质,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新的变化,但总的走向是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
可避免的长期趋势,是由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基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不同区域(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
合。依据英国文化和传播学学者雷蒙・威廉士对文化阐
释的理论,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日常行为与记录,二是人类的价值观念、理想和信仰,三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中,诞生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不论是哪个层面上都得到了空前的交往和交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和无法阻挡的趋势。但是,在这种交往、交流中,则又深深地包含着一种近乎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一种导致人们在观念、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的冲突。对于全球化
所引发的这一现象,早在80年代初,美国学者A・托夫勒就尖锐地指出:“市场的存在与扩张,导致了生产率的猛增。但生产与消费的分裂,也导致了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矛盾与冲突,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社会和两性身份,甚至个人的精神与个性。”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更大的冲突。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文化。深究中西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将可能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全球化进程归根结底是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近3/4。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全球化进程实际上就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
[1](P7)
一、全球化进程与中西文化冲突的内在关联经济全球化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生产,进一步促进了资本对开拓更广阔市场的需求,以谋求更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来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边际报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球几乎是每一个角落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通讯、交通、电脑、卫星、网络等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已
使各国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联系不断增强,交往 更为密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
亨廷顿在《文明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也认定不同形态的文化将
收稿日期:2002—12—10作者简介:黄 1956健(~),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比 较文化、文学和美学研究。
①一般来说,“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内涵有所不同。“国际化”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指超越所有国家界限的交往活动。
99
的。马克思在考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
[2](P368)
,并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
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3](P279
) 历史学家德里克在描述全球化情形时,干脆就把全球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宣称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时代已经到来。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代推行全球化,势必会将具有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模式和意识形态,向处在转型之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国家进行大肆的推销。尽管在这当中也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谋求的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利益,同时还将是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多方面利益。德里克在论述这种情况时指出,全球化使“经济边缘化隐含着政治边缘化……世界也许会被重新建构,但是这种重构将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而这一制度将继续在新的环境中,以新的形式产生出构成其世界结构的不平等现象”[4]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市场、转移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产品的同时,也努力地实现其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和垄断。这样,由世界结构不平等现象而引发新一轮的文化冲突势必难免,尤其是对于不同性质与形态的中西文化来说,这种冲突或许表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冲突的本质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文 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欣喜亢奋,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但这种欣喜亢奋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包含在其中的不公平性及其危害性。德里克认为,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商界大力鼓吹全球化不可避免,是大势所趋,并将这一进程“自然化”,其实质就是尝试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为资本主义的获利和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辩护与解说,为其新的权力提供认受性与合法性。在德里克看来,全球化不单是资本主义用以描述世界的方法,而且更是根据自己形象来改变世界,打造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显然,这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一种强势文化传播,它充满着一种霸权性、垄断性、颠覆性和不公正性的特征。
1.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借势谋求霸权,试图进行垄断化,这对于正在走向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中国文化来说,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势的扩张和渗透,正出现高度垄断化的趋势。传播学者汤普逊在分析西方文化传播特征时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信息
100
的迅速传播和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强大的西方传媒借高功率广播、卫星电视、Internet等覆盖全球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并产生广泛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其垄断性是十分明显的。全球的广播、电视、电影、光碟、有影响力的报刊、Internet等,都脱离不了或多或少的寡头操纵,如以美国为基地的有时代华纳和有线广播网,以德国为基地的有雄霸欧洲至美洲的贝尔图斯曼,还有从澳洲起家而后进入英、美、亚洲的为梅铎所控股的新闻集团。当然,老牌的好莱坞电影与以Capital、Columbia-Sony等数家有影响力的文化制作与传播集团,也分别控制着全球的影视和音乐制作,向全球各国提供大量的集体性大众娱乐性节目。由于西方文化传播拥有规模经济(Economy ofScale)作为后盾,这样,在其垄断地位中形成的霸权,往往是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国家的本土文化难以与其抗衡和竞争的。伴随着西方文化节目而来的是蕴藏在其中的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无论它的正负影响效应如何,它都将会与形态、性质不同的文化发生冲突,并在被传播的地区和国家挑起紧张,特别是对于处在转型之中的中国文化来说,这种紧张的程度有时还会是激烈的,甚至会导致泛政治化,引发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还将导致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强有力挑战,一些热衷于中国文化复兴的海外人士,采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复兴资源的方式,试图将儒学思想变为迈向全球化的重要精神支柱,成为全球化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性构成因素。如海外兴起的“新儒学”(New-Confucianism)文化思潮,实际上就是要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冲突作出相应的回应。“新儒学”的倡导者们认为,儒学精神不但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而且更可弥补全球化引发精神危机的缺陷。杜维明指出:“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信念,就是认为它所讲的做人的道理,可以适应于全人类。”
[5](P155)
“新儒学”还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
经济上的成功作为有力的论据,借以说明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些地区和国家之所以获得成功和繁荣,其背后所支撑的正是儒家追求个人卓越和注重集体利益并重的精神。他们认为,这些成功的范例,足可证明儒学在当代的发展既可以适应全球化,致力发展经济,积累社会财富,又可以避免重蹈西方文化中非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导致诸多严重社会问题的覆辙。
应当承认,“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全球化,特别是对于西方文化籍全球化大肆扩张和渗透的一种本能回应,其重要意义是不应忽视的。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儒学”所谋求的并不是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具有创造性的建构,而关心的只是儒学
在全球化中应有的位置,所做的是亟欲为儒学在中西文化新一轮的冲突中谋得一席位。其实,就“新儒学”的本质而言,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忽视了儒家思想诞生的特定时空条件,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儒家精神简约成几条类似教义性质的规范,使儒家的价值观与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脱钩,变成可供现代社会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取用的消费品。他们鼓吹儒家思想有助于经济发展,是融入全球化的一个内在推动力,实质上,他们却无视全球化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霸权性和垄断性问题,对所产生的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也未能提出相应的批评,所提出的也只是寻求道德本体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建构,从而开拓不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文化理念和人生境界,以支撑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尽管作为个体的亲身实践,他们身体力行,注重道德修养,为人们树立了可敬可佩的道德楷模和人格风范,但是,在回应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挑战中,“新儒学”未能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转换,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建构往往束之高阁,难以具备现代意义的现世关怀,故和者甚寡。其中,即便是在回应当中,“新儒学”也只是重申了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核心价值,并认同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强势地位。他们把儒家精神看作是弥补西方文化缺陷的灵丹妙药,把儒学变成某种“社会工程”的工具,这样也就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霸权和垄断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如何回应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强有力挑战,并积极促进中国文化在当代新的建构,和发展这将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2.西方文化借助经济实力和信息高科技优势,在向全球扩张中,表现出了对处在相对弱势的文化的入侵性和颠覆性,这对于处在转型之中的中国文化建设来说,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人类社会正进入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高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播方式。卫星、电脑、光纤通讯、Internet的兴起与应用,使全球化所宣扬的地球村观念渐渐成为现实。如今,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点。例如,在Internet上,网络技术开始打破文化传播的传统模式,受众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信息接受的终端上,而是可以通过E-mail、BBS、QQ、短信息,聊天、发布信息,议论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显然,西方文化在借助其经济实力和信息高科技优势进行强势传播方面,占尽天时地利。正是这样,相对弱势的文化而言,其传播过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入侵性与颠覆性特
征。社会学家卡斯泰尔斯就曾以“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为题,论述了这种入侵性和颠覆性的特点。他指出,全球化带来了“信息资本主义”(Information Capitalism),出现了“第四世界”(指那些经济相对落后,而其文化价值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认同的地区和国家)的现象①。作为“掠夺国家”(Predatory States),西方文化总是对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种歧视和偏见。值得注意的是,当“信息资本主义”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不论各国文化差异而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为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和资本、商品与生产的传输中介,在为西方跨国集团的跨国作业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为带有入侵性和颠覆性的跨文化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区和国家不仅在经济上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且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处在相对弱势的地区和国家来说,这种变化的负面效应尤为明显,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具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集权化倾向,使得这些地区和国家作为独立的主权也受到挑战,国家的认受性(Legitimacy)随之降低,如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据此,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这种极具入侵性学说为依据,赤裸裸地开始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全面颠覆的战争行动。这种入侵和颠覆,使得被迫接受的国家往往无法自主地执行本国的政策,其自身的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与扩张下将逐渐地被淹没。
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和扩张,中国文化还不能完全说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但受到强有力挑战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来进行强势渗透和扩张,其核心价值实际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逻辑。如果说战争是西方的硬性颠覆,那么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则是一种软性颠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西方文化挑战更多的来自后者。不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国文化的当代建构与发展,其自主性就很难得到保证。
3.全球化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大联合,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分裂。正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文化冲突时而表现为紧张,时而表现为平缓,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
在全球化进程中,为谋求扩张和占领更大的市场,区域间、国家间都纷纷进行联合,如欧盟等超国家组织的出现,这为区域经济整合和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资本主义首次摆脱其历史的发源地——欧洲,开始成为一个普世概念,当年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无祖国,正在成为事实。然而,大联合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大联合也充满着不平等性。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
①[美]M・卡斯泰尔斯:《网络社会的兴起》、《身份的权力》、《千禧的终结》等著作。
101
程使世界版图重新被划分。处在不同区域的国家,出于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分别被打上不平等性的分工角色烙印。如果仍采用三个世界的划分术语,那么,这种分工角色的具体表现是:第一世界由原来的两极对抗转变成为一枝独秀和独霸的格局。①第二世界则形成多强,并与第一世界结盟,也试图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为自身谋求次主导的地位。第三世界则逐渐地被分化和边缘化。对他们来说,全球化不啻是经济上成为跨国公司的市场,而且自身的文化传统也被蚕食。西方文化强势传播所送,来的“特洛伊木马”深藏在好莱坞电影、西方摇滚乐之中的西方价值观,都深深打上了文化殖民的精神烙印。
中国文化自然也是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的对象,尽管中国文化自身的同化力和包容性十分强大。不过,中国文化自身的落后性一面,以及在20世纪受到西方文化强有力冲击而被分化及在特定时空中出现的断裂,依然成为西方文化渗透、扩张和颠覆的热点。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一类的价值观念不再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终极关怀,那么,当代中国人究竟拿什么来作为自身的精神信仰或精神支柱?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突,并不只是表现在引进和派出的数量上,而是在两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文化本质上。跨文化交流如果无视西方文化殖民精神的本质特点,中国文化就很可能在西方文化温情脉脉的颠覆中被演化,进而失去自身文化特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处在转型和建构之中,中西文化在这种深层次上的冲突,应当引起格外的重视。
形成一个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初始状态的经济、文化所不相同的、相对统一的、丰富多采的、全人类共同分享的共同体。全球化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演化而演化的,并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文明时代,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平等对话,友好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然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硬要将全球化看作是其领导和主宰的世界一体化过程,硬要将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强行全球化,甚至不惜采用早已为人们所唾弃的炮舰政策来实行其政治企图。这样,西化就往往与全球化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②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设与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应对西方文化的强有力挑战。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在建构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当代形态当中,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基本点,即一方面要坚持弘扬中国文化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勇敢地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并进行大胆与合理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抵制西方文化的糟粕与腐朽,以维护与捍卫中国文化的尊严与独立。具体地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握好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建构足以支持当代中国人的新的终极关怀。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实践在广度延伸与深度分化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综合,其空间指向具有规模大、范围宽、面积广,结构指向具有层次细、形式多、分支繁,功能指向具有效应大、影响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在不断的演化中,全球化逐渐地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自身问题演化成全球性问题。它借经济全球化实现全球资源最佳配置,为各国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与市场束缚提供条件的机会,进行全球分工,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并不断地消解现代国家的基本结构,消解现代民族国家的能力、形式、独立、权威和合法性,至少是加速限制现代国家作出决策的能力,使其在经济、财政、社会、文化等政策的制定上受到新的约束。
不言而喻,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和意义深远的变化。这种挑战和变化将会给中国文化在坚持本土化和独立自主方面带来一系列的碰撞与摩擦。在特定的时空里,较为激进的民族主义和较为西化的主张都将可能获得滋生与蔓延的空间,为中国文化在适应全球化方面带来新的变量。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必须
三、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 当代形态建构与发展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上,它在带来全球经济大发展、为社会创造丰富财富的同时,又给各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在文化上,一方面是大大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又是西方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入侵与颠覆。正确地把握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态势、特征和发展取向,对于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和发展来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特点来看,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下,将分散的市场和分割的世界连接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对统一的大市场的发展过程。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将得以更进一步的交流,势必会
①参见[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作为战略专家,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明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战略发展思想,简述之就是:以经济安全为核心,以军事实力作后盾,巩固战略联盟关系,借推行“民主化”与维护世界安全的方式,主导大国之间的协调,建立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新秩序。
②例如,美国之音就制定了一份共有8条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颠覆社会主义的宣传提纲,参见:www.zaobao.com.sg/zaobao/gj/zg0036.html。
102
牢牢地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认真把握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所有的建构都必须面对和正视全球化进程,要善于在全球发展、全球协作和全球效应中进行建构与促进发展,并为解决全球困境、全球危机和全球制约等问题提供中国文化独特的智慧,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人在建构足以支持自身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新的终极关怀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五四”以来,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价值系统和终极关怀的日渐式微,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人新的终极关怀,就一直是中国文化当代形态建构的核心和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主题。从“科学”与“民主”的引进,到新儒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都试图在这个核心和主题上获得新的共识。然而,当代中国人新的终极关怀的建构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认真反省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传统,探寻其中的演变与发展规律,要紧扣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特点,根据全球化既具有一体化、整体化,又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表现特征,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反对霸权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当代中国人的个性发展与人的类特性发展的关系,促使人性的合理实现与健康发展及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建构,使中国文化当代形态建构在全球化进程中独树一帜。
第二,放眼当今世界,善于从中西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合理的资源,并创造性地转化传统的“奇理斯玛”(Charisma),使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获得强大的“支援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迈向现代化,本身就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与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总体进程的制约。因此,应当放眼当今世界,将中西文化传统纳入可借鉴的思想资源系统,综合两大文化的长处,建构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的文化形态。
创造性地转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传统,以往我们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文化批判上,而忽视了两个方面的转化,即一是合理的吸收与扬弃,二是合理的嫁接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浩瀚的世界,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自我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和体悟。作为一种历时性的文化,应对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吸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当代形态建构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元素,成为强大的“支援意识”。同样,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它在长期演化中的分化与综合,更加凸现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创造性转化就应该看到,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的扩张与渗透,实际上也表明了西方文化善于跟随当代人类
103
实践的全球化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在这当中,西方文化内部各种思想相互交织、转换,在分化和多样化的基础上朝整体化方向继续演化,从而获得向外扩张与渗透的一致性。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就要善于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文化演化的这种规律与特点,找到文化建构的新的结合点,进而培育新的生长点。当然,创造性地转化中西文化传统,必须有一个根本性前提,这就是必须将需要转化的文化因子置于现代观念和现代的价值标准体系之中,否则的话,就容易重蹈近代中国所出现的“道与器”、“体与用”之争的旧辙,从而不能在新的高度上进行整体性的创造性转化。因为创造性转化本身就是指在一种新的观念和价值标准体系内对各种文化因子进行再发掘、再选择和再组合。经过这种性质的创造性转化,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就必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当今世界,成为全球文化发展主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经济与文化发展多元倾向的形成,政治格局多极倾向的发展,轴心东移趋向的渐进,以及西方文化自身不可克服的危机不断加深,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与发展,势必会对全球文化的构成产生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认真反思中国文化的科学本性,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突出中国文化当代形态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建构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文化渊源比较中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出现,主要出自古希腊人对于自然的惊异和对了解自然的渴望;希伯来文化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和对超越现实的向往;印度文化的起源,主要是源于对现世的忧虑与厌倦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而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则主要是出自对现实人生的忧患与热爱,其科学本性实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核心即在它所具有的现世人文精神。强调现世人间性和人间秩序,重视天人关系和谐,是它成为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灿烂一族,至今仍具魅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当代形态的建构应在弘扬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重要性,突出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建构的重要意义,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应“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
[6](P51)
。文化建构的普遍原则,在实践的意义上
必须是主体性、个体性的建构。要求人能够从一切外在支配中独立出来,解放出来,进而获得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这是文化建构的终极目标。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当注重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主体面对世界所具有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应当从主体的、个体的能动和实践意义方面去设计当代形态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就会在克服传统的不足和抛弃传统包袱当中,完成一种超越体
制束缚的文化创意,使之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仅仅只是成为抗衡西方文化的平庸与粗俗、霸道与蛮横的一种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真正建立起全球文化相互沟通、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新规则,从而使中国文化在对全球文化作出新的贡献中,真正做到代代相传。
第四,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定,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话语权力,形成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审美力和表现力,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主、自强和自立的本质特性。
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是自近代中国之始,即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等诸多矛盾凸现和遭受西方列强贪婪掠夺与侵略瓜分的情形下而艰难起步的,它同时也是众多中国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梦想。如果说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力是在近代逐步衰落中又被西方文化强行剥夺,进而失去中国文化固有的审美力和表现力的话,那么,对于当代形态的建构来说,就应该在整体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中,不断增强它在当代的话语权力,以凸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曾以其特有的话语和表现方式,向世界传达出了东方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增强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话语权力,并非谋求霸权,也非只仅仅是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得一席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让世界在倾听来自当代中国的声音时,重新感受到中国文化复兴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当代形态话语权力的增强,其核心还在于要形成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审美力与表现力。这不仅只是单纯的一个民族化或地方色彩或它对于全球文化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本身就是居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当代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包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把握、体悟的一种范式及其精神的显现,这种范式是为全球化进程不应缺乏和无法缺乏的。因为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的发展也应是多样化
的。任何一个固定的模式,或只任一种文化的价值观独霸世界,都只会给全球化带来无法预计的灾难。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审美力与表现力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智慧,揭示出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奥秘所在。中国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握世界的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直观体验式的思维方式,非功利性的价值尺度,从容中道的人生态度,尽善尽美的理想追求,贵和持中的人际关系,充满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等等,都可以说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具体内涵。对于全球化进程而言,这种内涵展现了中国文化自主、自强和自立的精神品格,也突出了它对于全球文化建构与发展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在全球化为克服西方工业化社会片面发展所产生的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自我严重对立,以及导致社会冷漠、心灵孤独、人的异化等诸多问题上,中国文化将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启迪。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相比许多已经衰落的古老文化和文明,中国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既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历史所赋予的难得机遇,致力于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中国文化当代形态的建构与发展,中国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必将重放光芒。参考文献:
[1][美]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4][美]A・德里克全球性的形成与激进政见.[N].明报,2000 -02-08.
[5][美]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6]鲁迅全集(第1卷)[M].
On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 Globalization
HUANG Jian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flict is not calm in globalization course. There is new change in expression form, pattern
and essence of culture conflict, but the trend is conflict mingled with fusion.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a rare historic chance to China.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al modern form in reform and opening practice will lead to an upsurge in culture following the reviv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21 century.
Key words:Globalization;Circumstances;Chinese culture;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杨绍军]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