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2017·江西上高模拟)下面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a图)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b图)。读图,完成1~2题。
1.材料中某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C.地下径流
B.蒸发 D.地表径流
2.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第1题,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量增加。第2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使区域降水量减少,太阳辐射增加,气候趋于干热;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较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答案:1.D 2.A
(2017·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图2
3.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C.水汽输送
B.降水 D.径流
4.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 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 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
解析:第3题,左图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径流,所以D正确。第4题,此法收集淡水技术要求低、成本也很低,不破坏环境;但没有大规模推广,因为产水量很少,即效率低,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所以D正确。
答案:3.D 4.D
(2017·广东茂名模拟)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以上流域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长江源区冰川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冰川面积占整个三江源区的89%以上。2000年,国家批准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投资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下图为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60-2012年径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湿地广布的原因包括( )
①降水丰富 ②位于高纬度地区 ③冻土广布 ④蒸发微弱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6.2005年河流径流量明显高于相邻年份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量大 C.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推荐下载
B.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D.夏季平均气温高
解析:第5题,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降水少,海拔高,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加上气
精 品 试 卷
温低蒸发微弱,所以湿地广布;青藏高原不是位于高纬度地区,选择B。第6题,青藏高原河流主要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一般来说气温年际变化很小,冰雪融水补给变化小,生态保护成效明显不可能只影响一年,所以说2005年河流径流量明显高于相邻年份的原因最可能是降水量大,选择A。
答案:5.B 6.A
(2017·吉林长春模拟)美国某湖泊以雨水补给为主,湖岸周围植被茂密,风景优美。下图是该湖泊湖水流入量、流出量的月份分配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湖泊平均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 A.3月 C.9月
B.6月 D.12月
8.该湖泊附近地区植被景观主要是( ) A.针叶林 C.阔叶林
B.落叶林 D.硬叶林
解析:第7题,读图,从10月到次年3月,3月湖泊水位流入等于流出,3月之前流入大于流出,水位上升,3月水位最高。3月份水位较高,从4月~8月,基本是流出量大,水位下降,所以9月份水位较低,因此A正确。第8题,本题通过湖泊水位变化确定当地气候,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湖水冬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说明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冬季,为地中海气候,所以植被为硬叶林。故答案选D项。
答案:7.A 8.D
(2017·广西南宁联考)“WatetSeer”是2016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一个收集水资源的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从空气中收集水资源,从而为缺乏饮水的地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同年4月开始,“WatetSeer”在校内农场进行测试,并成功从空气中收集到了水资源,最多的一天收集到41升水。据此回答9~10题。
9.如“WatetSeer”项目在我国进行测试,下列城市收集水资源最少的最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C.杭州
B.成都 D.海口
10.若“WatetSeer”项目大规模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可能有( ) ①大气降水减少 ②活跃自然水循环 ③阻碍自然水循环 ④地表径流增强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第9题,WatetSeer项目是从空气中收集水,因此选项中降水量最少、最干旱的乌鲁木齐成为收集水资源最少的城市,选A。第10题,若WatetSeer项目大规模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会因收集大气中的水汽,使大气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中水汽量减少,从而使当地大气降水减少,阻碍正常的自然水循环,使自然水循环变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弱,选B。
答案:9.A 10.B
(2017·四川成都模拟)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11题。
11.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C.黄土高原
B.河套平原 D.藏北高原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工程是为了缺水严重的地形起伏比较大、有洪水灾害的山区设计的,最符合条件的是黄土高原。
答案:C 二、综合题
12.(2017·安徽合肥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5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15米)。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时间长,出现时间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低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从水循环角度分析主要从降水、蒸发角度考虑。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蒸发来看,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13.(2017·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如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
项目 数量 3中型水库 7 小型水库 64 3 017 塘坝 38 417 机井 731 1 858 水窖 83 748 265 蓄水量/万m 4 114 (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 (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 解析:第(1)题,特征描述类题目。在答题过程中需从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角度展开。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水质的特点。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生态问题及其成因。考生结合材料与图表展开分析即可。此题难度不大。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夏季“西海固”降水较多,可蓄积雨水;冬季温度低,可蓄积积雪与冰块。注意此处为“水窖”,而非“水井”,主要用来储藏从别处运来的淡水,地下水较少。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答案:(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匮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
(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冰窖,冰雪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
推荐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