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七章 中学德育

来源:榕意旅游网
1、了解:品德结构 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的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

A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B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C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D道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E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F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G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H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美化

(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理解: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 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皮亚杰理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共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理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D智力因素E情绪因素

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 (1)有效的说服

A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B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C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3、熟悉:中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理解:德育原则 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 熟悉:德育途径

德育原则(P303):(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