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访谈节目之我见
081102016 吴亚辉
广播访谈和电视采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都会有广播访谈节目。将新闻事实转化为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观众的听觉。笔者以北京交通广播电台《行走天下》周末周日版为重点分析对象,对于访谈节目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选题是关键
选题关系到节目的精彩与否甚至是收听率,选好题是做好广播采访节目的开端也是关键。根据广播电视受众猎奇性的特点,可以选一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作为嘉宾。《行走天下》推出了一系列节目叫《听大使讲故事》。节目内容是请驻世界各地的大使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大使们大多是耄耋之年,生活阅历丰富,并且有的跟各国总统、总理都有着传奇的故事。第一、这个节目的选题很适合广播访谈节目。其主人公形象饱满,故事性强,所以适合广播讲述;第二、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世界各地,四大洲五大洋,在地域上有新鲜感,各地民俗,风景,政治特色这些很容易吸引听众,抓住听众;第三、这些大使有着多年的外交经验,从他们的经验中透露出中国的外交变迁,将内容从表层引向深入;第四、这个题材视野开阔,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大事,正好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是难得的主旋律题材。
立意要深远
广播访谈节目是一种清谈类的节目,这种清谈类的节目要想吸引和打动听众,一靠选题要好,二靠立意要高。所谓立意,就是指从题材中挖掘出所包含的思想内蕴。立意高,
就是要发掘出题材中所包含的高远深邃的思想内蕴,这种深邃的思想内蕴能引人回味、发人深思。判断作品的高低优劣,首先是看它的立意。
《行走天下》2008年4月12号的节目《寻找精彩的双脚》这期节目立意深远,是难得的好节目。该期节目讲述了中国登山队队员夏伯渝“登珠峰、背梯子、救队友、失双脚、返珠峰”的人生故事,33年前,作为中国人第二次冲击珠峰的突击队员,他们在最后关头因大风与饥饿失去了登顶良机,下撤途中因救助通行的藏族同胞严重冻伤以致失去了双脚,再后来伤口发生了癌变。但是夏伯渝依然坚持着登山梦想,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刻苦训练,矢志不渝。从故事中提炼出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大爱。又加上他救助的是一个藏族同胞,在2008年拉萨“3.14”事件后,也体现了藏汉一家人的兄弟情义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烘托下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浙江宁波电台的获奖节目《小丽的面人有颗心》,立意高。节目讲述了作为清洁工人的小丽用自己的微薄收入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正如创作者在谈创作体会中说的:“我们相信,访谈完成的不仅是对一个简单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通过回顾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它的深层意义进行揭示和挖掘。这里有对尊重之爱的探讨,有对慈善事业本质意义的发掘,有对小丽顽强人格与乐观个性的描述,更有对宁波市民无私大爱的赞颂…”这是一个特殊爱心事件中关于爱与尊重之间的话题,映照的是小丽的人格魅力以及宁波这个江南海滨城市的温暖和善心。
由此可见,深远的立意是一个节目品质的体现也是一个节目的灵魂。
结构要巧妙
广播采访的结构就像是建筑的框架,有了框架再加上形式的添砖加瓦节目就会精彩。
一般的访谈节目都采取总—分或者总—分—总的结构。纵观《行走天下》的访谈节目,我发现大多节目都是讲述与采访的结合,主持人事先录好的讲述推动主人公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演播室的访谈大多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感动或者发人思考。
主持人牛力这种结构构思巧妙,实则是克隆了电视新闻节目《东方时空》的模式。这种结构理清了思路,也给主持人做节目提供了更简洁的方法。观众听来,清晰明了。广播节目有伴随性的特点,听众随时接入也就可以很快融入节目。
提问的技巧
在广播访谈节目中,采访占据了大部分。所以提问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很多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提问生硬,甚至不合理。但是不缺乏一些好的作品,一些优秀的提问为节目打开了局面。《行走天下》的节目中主持人提问往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有时会以实物为谈资,看似随意,实则巧妙,真正地做到了设计无痕迹。在采访前驻尼日利亚大使王禺先生时,主持人从嘉宾的一本书说起,从书中找到了有价值的一段故事,让嘉宾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1996年在黄山的一个特殊的电话。这个开场白设计别有用心,自然地把嘉宾带入了访谈的氛围。
在《寻找精彩的双脚》这一节目中,残疾登山员一直在展现自己的坚强乐观,对于困难和痛苦一概不谈,如果这样下去就使得节目生硬单一。主人公的坚强乐观需要和当时莫大的挫折相对比才能相得益彰。为了节目需要,主持人这样问主人公,你有没有恨过珠峰?这个问题引出了嘉宾内心真实的感受。在嘉宾谈到自己残疾时,主持人一句“失去的是您最爱的双脚。”使得嘉宾在节目中抽泣。真情的流露使节目好看,也让嘉宾发泄了情绪。
提问是采访出彩的关键。提问可以准备也可以设计,但是高明的提问往往设计无痕迹,巧妙地联想、迁移。使得问题得体恰当,也推动了节目的进程,故事的发展。
表现手法要丰富
一,生动的语言
但凡是打动人的访谈节目,不仅仅是故事曲折生动,立意深邃高远,而整篇访谈注重对语言的锤炼,用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状物,因此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美感。例如《行走天下》开篇的主持词往往精炼到位,妙语连珠。在《听大使讲故事》这一系列节目中,主持人说到“见到这位老人我很难把他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联系起来,因为8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步伐矫健,谈吐机敏”,这些成语生动形象。而排比的语势也增加了开篇的气势。
二,大胆运用同期声
同期声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手法,同期声的使用为节目增色。同期声有强烈的纪实性也有很好的现场感,在广播访谈节目中大胆地运用同期声,使节目生活鲜明,也使节目贴近生活。在采访残疾姐妹春曼心曼时,他们身残志坚,仍坚持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曼的笑声,顿时间残疾姐妹俩阳光开朗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沉重的节目也不会使人感到压抑,相反该节目却给人希望,令观众笑中带泪。
三,恰当地运用广播剪辑手法
好的广播访谈节目往往是音响资料丰富,音响效果饱满,旁白、采访录音、现场同期
声、专家访谈、背景音乐,效果音乐各种音响穿插交替使用,合理、艺术地剪辑编排,给节目增添了现场感、真实感和亲切感。比如在《婚车的变迁》这一期节目中,音响为节目加分不少。开场用了西方的结婚进行曲,谈到20世纪30年代用到了老人的讲述,马蹄声、马车声、还有唢呐锣鼓声由远到近,音响丰富。50年代的自行车车铃声,70年代是卡车鸣笛,现代婚礼是群杂欢呼,踩破气球的声音。在节目的尾声用到了孩子们的童谣,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这样丰富的剪辑手法丰富了节目,又是一种创新,实在是值得学习与提倡。
配乐和节目内容要做到水乳交融、自然贴切,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访问神州六号升天时,节目一开场运用了返古的《东方红》这一乐曲,还是升天时用的原始版。这样巧妙的设计一下就把观众带入了画面,抓住了观众。一档广播节目中,配乐虽不是主体音响,但是一种主观音响,制作者可以通过对配乐的选取,或引领特定场景,延伸听众情绪;或抒发内心情感,渲染背景气氛;或深化内容主题,加重节目厚度。配乐运用得当,胜过万语千言。
总之,广播采访任何的表现手法都要为节目服务,不能形式大于内容。做到以上几点,我想节目会自然得体,生动好看。
081102016 吴亚辉
2011年6月1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