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真正使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针对我区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操作流程,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一)新授课操作流程
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采取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设疑激趣等方法,利用网络教室的多媒体广播,设置能发挥导向作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然后指导学生解读屏幕出示的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达成目标。
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任务,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知识帮助,学生结合课本或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和尝试探究。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借助教师的指引,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寻找答案,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3、交流合作,答疑解难。
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对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难点,交流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作进一步探索、分析,激发求异动机,找出自己的思维障碍,析其原因,走出困境。对于难点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然后教师再进行概括,这会给学生以启发,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如果全班学生出现了共性问题,教师要运用网络广播功能进行正确、熟练、规范的示范演示,扫清学生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障碍。学生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参与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与人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4、整合应用,巩固提升。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学科学习相联系的综合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作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独立创造的空间。每个学生或小组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操作,整理、加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能探究创新,进行知识的建构、内化并提升。在整个操作实践中学生都处在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状态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处于指导的位置,对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和指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拓展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动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5、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这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环节。学生在组内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广播将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边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享。作品由师生共同点评,好的制作经验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评价,既能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通过将自己作品与别人的作品比较,从评价和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中受到启发,知道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作品,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
课堂的最后阶段,要将课堂学习内容作一简要小结,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和概括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能对课堂上的知识得到更清晰的印象,加固知识的内化。
(二)综合课操作流程
1
1、导学示标。
教师精心准备若干精彩的作品范例,通过网络教室的多媒体广播演示这些电子作品,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这些范例是这节课的导引,范例设计的精彩与否,决定着是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主动回顾已掌握的旧知、重新系统组织相关知识的程度。所以,范例制作是教师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的重头戏。然后指导学生解读屏幕出示的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达成目标。
2、回顾梳理。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对知识点的复习既要注重全面覆盖又要重点突出,可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成一个个的小任务,让学生自主回顾解决,教师随时把握学生进度,认真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点拨释疑,或让学生上机演示讲解,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形成清晰的印象。教师要在“知新”与“提高”上有突破,起到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消化教材,深化教材,理解教材的作用。 3、自由创作。
教师提供一个或多个主题任务,任务的选取要从学生接触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主题进行创作。有了任务目标,学生带着好奇,开始摸索着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任务。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和学生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给学生解决疑难,与学生合作。或让学生自由讨论,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激发灵感,然后集中精力进行创作。这个阶段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时间,同时也要充分扮演好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助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知识、探索信息技术。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这时是学生开发思维,展开想像,自由舒展的时刻,教师最好不要再集体讲解,打扰学生。对于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随时进行个别辅导。教师也要及时做好对学生作品的总结、评价、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
4、评价总结。
学生作品基本完成之后,教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通过师生共同展评,肯定优点,找准不足,同时通过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
课堂的最后阶段,将课堂学习内容作一简要小结,将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和概括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能对课堂上的知识得到更清晰的印象,加固知识的内化。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