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来源:榕意旅游网


戚蓼生对《红楼梦》十分称赏,他在序中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不区乎左右,一声也二歌,一手也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于《石头记》一书。„„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如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郡;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狠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如捉水月,祗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或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万千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戚蓼生这篇序文,当视为我国古典小说美学中的重要文献。他在序中指出了《红楼梦》文体的双重性、多重性问题,即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引起人的许多联想,这是为什么?再一个,戚蓼生提出了人性的深度描写与文化审美规范相契合的问题。《红楼梦》令读者“心荡神怡”,但却风雅满纸,“欲求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而不可得。再者,戚序提出了情节发展的预示性问题,即能从盛中写出衰,从痴中写出悟,从妒中写出情。这其实也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问题。“注彼而写此”,是《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无出其右者。曹雪芹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方法,达到了非常精美的地步。他继承了《易经》“旨远”、‘“辞文”的传统,发扬了《春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的笔意,参照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兴寄手法,借鉴了古典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把“注彼而写此”发展成进行艺术构思,联系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具有创作方法论意义的艺术原则

曹雪芹之所以能成功地“寄哭于《红楼梦》”,[3 ] (P849) 使其主题“蕴籍最深,有余地,有余情”,[13 ] (P226) 就得益于“春秋笔法”的尚简用晦,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红楼梦》以“春秋笔法”来寄寓“微旨”,其遣词造句含蓄蕴藉,匣剑帏灯,意蕴深婉,藏而不露,都使小说主题耐人寻味。第一回作者自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看似“荒唐”之言,“辛酸”之泪,必然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意“味”。第一回作者又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作者这番颇具隐喻意味的表白,更使人们确信小说深含了“微言大义”。戚蓼生强调《红楼梦》是“《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刘铨福也说《红楼梦》“曲而达,微而显”,

一、欲说还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由于世界观,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读者得出的主旨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各个读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们又不会因此去追求,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写林黛五弥留之际: “„„猛听寞王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心冷汗,不做声了。”

有人试图为黛玉这“好„„”字后面难言之隐语填空,但无法填出,也无须填出,因为黛玉临终前,哀恨交集,至情倾泄,“闲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涵的魅力。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观形象仅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凭藉形式,其真实意图不著一字,但读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会无中悟有,“尽得风流”。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时与宝玉闲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 次。”

读者不禁要和宝玉一样急于知道是“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辍笔,写道:“„„只听:外面一声,正是宝钗来了。”其实宝钗的好处书中早已交代,这里不过借莺儿之口,用不著一字的手法,让人意会,顿生光辉。

三、烘云托月,以彼写此 不正面刻划作品中的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在适当处稍露鳞爪,给读者提供循彼寻此的线索,从而使主要对象鲜明突出。。

四、设想幻化,以虚寓实 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未来;要写现实,却描绘幻化世界。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之实,更具神韵。

五、语近意遥,以浅藏深 艺术作品中常常选择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面,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迭设悬念,将读者引入彀中,从浅中悟深,在有限的画面之外,创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从而收到语近意遥、言短味长、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语言似乎感情显豁,但读者切勿轻信上当,因为表面的感情是虚假的,内里的真情藏在背后,如喜掩盖着悲,褒掩盖着贬等

七、喷腾跳跃,以点代面 艺术笔墨可以跳跃,可以飞腾,可以喷出。只要点出几个有特征、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牵动读者的思绪,去补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点就构成意境,组成完整的画面。即使省去开端,挖掉中腹,删除结尾,但事情的来龙去脉,感情发展的线索,依然隐约可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