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郑和下西洋为何没使中国称雄世界

来源:榕意旅游网
郑和下西洋为何没使中国称雄世界

郑和下西洋没使中国称雄世界,对于这点深的很多历史学家的研究。但是到底为什么没有能使中国称霸世界呢?对此我发表我自己和别人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下西洋的伟业被文官集团终止,中国失去称霸世界的机遇。对于下西洋为什么最终被废我在这里首先要清理一个很愚蠢的谣言,就是这次大航海后来之所以被迫叫停是因为浪费民力,只带回来一些朝贡的使臣,珍宝,长颈鹿等稀有动物来取悦皇帝,对百姓来说没有一点好处。而事实上只要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绝对是不可能的,更确切的说是对群众智商的一种侮辱。不管汉朝——罗马时期,中国从红海到印度洋这段海上丝绸之路就一度非常繁荣,连帝国的元老们都在抱怨,罗马的金子都被转移到了东方。这个黄金的大量流失引起的通货紧缩一度还被学者认定为是罗马灭亡的原因之一,国际上还专门有这个课题的。阿拉伯人也就是通过陆上、海上贸易来到中国,有的定居下来和汉族杂交变成了现在的回族。

郑和下西洋是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朱棣已经意识到海上霸权及通商的重要性……下西洋是由官方垄断贸易权,通过郑和的船队达到物资的流通,海上贸易是非常赚钱的,但既然由官方垄断,则民间的海商及与其相关的士人便无利可图,因为他们没有资本与皇帝与国家搞竞争。所以,下西洋也就遭遇毁谤,并在朱祁镇这衰人手上正式停止,为什么在这时停止?正是因为皇帝年幼,无力做主,乾纲不振,士人风头渐涨……如果说仅只宣扬国,赔钱不赚,永宣年间,又为何乐此不疲,如此频繁出海?永乐年间搞建设,每年的支出至少是收入的三倍有多,可是永乐年间依然天下太平!崇祯年间三饷均摊,是个什么结果世人皆知,而下西洋的帐目是不清楚的,永乐皇帝何以这样有钱搞建设,难不成真是因为沈万三的聚宝盆?

郑和下西洋绝非仅仅是宣扬国威,贸易同样重要,七次远航的过程中,分别在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木骨都束建立了七个货物中转站,最早的中国商城也是因此而建立的,双方均获利匪浅。赚钱是肯定的,不过应该是皇室赚钱,和西班牙帝国一个性质,说郑和下西洋不赚钱的人估计都认为古代中国人是傻缺吧。 下西洋赚钱。但是是朝廷赚钱,所以文官团体反对。原因很简单,明朝朝廷的构成跟其他朝代不同,是真正科举制,不像宋代做官的人大部分是恩荫制,只有四分之一是科举。所以明朝的政府控制在科举考试招来的文官团体手中,尤其是在朱棣死后,那些因为功劳为官的人也死的差不多了,整个政府的权力逐渐到了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官手中。而这些人,实际大部分来自商人家族,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商人的后代优势非常明显,首先遗传基因不错,经商的谁也不傻,然后,商人有财力上的优势,可以从小就让子女受较好的教育,而明代,商人在有了财富基础后,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所以在明代科举中,大部分的进士来自商人家庭。因为进士们出自商人家庭,当官后,很多人还会继承家族的产业,所以他们对商业很看重,明朝廷的下西洋,实际是与商争利,所以商人的代言人们----科举出身文官团体反对下西洋,说劳民伤财。而实际上,明朝的海外贸易一直没中断,明朝虽然禁过海,但商人集团依然暗自进行贸易。明朝灭亡,一部分也是因为代表商人利益的文官集团反对对商业加税,一再把税收转加给受了天灾的农民。

从结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中亚、北非国家的联系,宣扬了国威,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恢复了朝贡贸易。这种不及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郑和船队下西洋所联系的地域范围有限,故产生的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西欧新航路的开辟造就了“地理大发现”,恶劣的海上条件等一系列阻挡因素也未能阻止善于探索和冒险的欧洲人不停地一次次想未知的海上进军。他们给人类历史带来了重大转折,为资本主义发展找到了新的广阔的发展契机。

郑和下西洋所联系的范围有限,而且根本不知在地球的另一方还有一块不为人知晓的

大陆,而欧洲人向东向西两方探索,最终的麦哲伦船队的成功返回不仅证实了“地圆”学说将整个世界真正彻底的连成了一个整体。欧洲人对于所到达之地和新发现的大陆并不是像中国一样进行有好的交易,而是残酷的奴役、剥削和侵犯,甚至是残害,极强的目的就是进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他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们残暴的痕迹,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传统等文明传到了这些地方,或多或少的与西方国家产生了一些联系。俗话说:快乐的事是容易忘记的,然而痛苦的事却是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这些地区共同的痛苦的经历使他们联系在一起,也是世界连在一起的纽带。“三角贸易”把众多的奴隶带上了新的土地和国度,这为世界文明联系在一起提供的条件。

所以,中国人的仁义害了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傻乎乎的不抢不掠,又不剥削或者移民,所以郑和下西洋成了劳命伤财的事,因为对国家、百姓毫无利益而当然被禁止。―――由此可见,当西方人为中国人当初的傻乎乎庆幸时,我们一批脑袋进水的学者却为自己当初的傻乎乎自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