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区服务-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社区服务-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3月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2 第4卷第1期 Journal()f Adult Education of Hebei University V0I 4 0.1 社区服务 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欢佩君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2) 摘要:社区服务是一种新型的社鲁保障模式,社区服务的舟起为我国城乡社套保障事业注八了新的活力。笔者从社区腱 务的*起和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特扯、社区脏务的功能与作用以覆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四十方面对此问题作出 了系统诧连 关键词:社区服务;特征:功能;问题与对策 中固分类号: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J(2_H]2)0J一0016—03 构帽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助服务粗 一、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 结合;第三,服务设施接社区实际需要合理布局;第四,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型社会保障服务的简称。它是指在党 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 和政府的统一规划领导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组织下, 社 结合。由于社区服务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满 区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互助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 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面向社区全俸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方便程度 在我国历史上,救济、救灾是政府实施的主要社会福 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服务。在当今世界性的社区服务和社 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全国实行社会救济、抚恤 区发展事业中社区服务工作为各国社会保障体制增加了新 优待等政策,在城市实行劳保、公费医疗、安置残疾人就业 的成分和内容 等制度.同时政府依靠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开展 社区服务是伴随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杜区发展过 扶靛济困、敬老助残、拥军优属和便民服务等活动,在社会 程中产生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 18世纪中叶英国 基层兴建了批社区服务组织 近年来.许多城市街道、居 工业革命后.牡区服务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的一种 委会从实际出发 针对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对孤老和烈军 形式开始出现.当时为了解决贫民阶层的贫困与温饱问题. 属的包户服务,兴办敬老院、伤残儿童寄托所、精神病人工 亳国接教区设立了贫民习艺所、救贫所等服务场所。1884 疗站、家庭劳动服务站以及各类活动中心,开创了我国社区 F英国伦敦出现了“大学住宅服务蛆织”,被称为 唐比厅”. 服务的新局面 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区级社区服务中 这些可视为社区服务工作的雏形。1930年以后.美国开始 心已达74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385个,居蚕会社区服 出现了些社区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纽约的邻舍辅导处 务站4 3万个.社区专职服务人员57万袅人.兼职服务人 和芝加哥的邻含会馆等。 员60余万人,社区服务志愿者547万余人.社区服务设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 14 8万处.便民利民服务刚点34 5万个,许多城市已经形 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老人问题、 成了社会化的服务网络 残疾人问题、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另方面,随着物质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业余文化、体育、社交、旅游以及饮 二、社区服务的内容和特征 食、商业、卫生和家庭服务等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这些新问 (一)社区服务的内容 社区服务领域广阔、内容丰 题,有些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但政府不可能解决垒部问 富。但从服务对象上可分为两大类: 题,于是近三十年来,一些国家逐步把由政府负担的高度集 1.面向社会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性服务 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转向由政府与社会分担,舒散于 主要包括: 社区,建立起群众自治、自我服务的小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和 (1)老年人服务。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服务体系。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即为老龄 纵览各国社区眠务的建设,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 化社会。目前,我国城市6O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明显超过 ,服务资金采取政府补贴、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 城市居民总数的10%,城市社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老龄化 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第二 i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问机 社会.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和生活照顾成为社区胺 收辘日期:2002—0l—O5 作者筒彳卜:欢佩君(1958一).女.河北农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欢佩君:社区服务——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式 务重要的职责。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服务主要有养老、日 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休闲娱乐等。 17 (2)残疾人、精神病患者服务 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是 社会上特别困难的一个群体,应该得到物质上和精种上的 帮助。 社区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有残疾人医疗康复、劳动安 置、生活保障、卫生、教育服务和精神病人工疗等 (3)社会困难群体服务 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时期,我 国城市出现了一个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贫困者阶层, 确保这个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下岗和失业者重新就 三、杜区服务的功能与作用 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群众性自我服务实现社区 自治,依靠综合性的管理实现社会整合,化解社会矛盾,消 除不安定因素 实现社区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几个方面: 1实现公共福利社会化一社区服务把一些本应由社会 承担的福利与服务返还到社会中去,把国家 单位或企业多 体有 业是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的最基本服务 (4)忧抚对象服务。主要是针对五保户、烈军属开展包 余的负担转移给社会,改变“企业办社会 单位办福刹 的 状况,借助于社区内的各类敬老院、福利院 医疗站、托儿 括落实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协助征兵与退伍安 置,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各项服务活动。 2.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随着家务劳动社会 化的发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刹用服务项目在社医服务活动 中应运而生,本着“方便居民,收费低廉”的原则,社区兴建 大批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代居民购粮、买菜、接送孩子入托、 开办学生小饭桌、请医就诊、职业培训、婚姻介绍、心理咨 询、职业介绍等,许多街道和居委会还把调解家庭邻里纠 纷、帮教失足青年、红白喜事服务纳入社区服务范围,使社 区服务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体系。 (二)社区服务的特征 社区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 会保障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福利性。福利性是相对经营性而言的。它是以社会 技益为前提,以孤老残贫幼等特殊对象为重点, 维持生存 的救助性生活服务为基奉目标,在服务对象上,首先着服于 民政对象等最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人群;在服务方式上,区 别不同对象,实现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经营收入用于服 务的再投_凡,使社区服务获得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活 力、在实现目标上,以社会技益为主,社会技益与经济技益 相结合。 2地域性 社区服务以基层社区为单位,服务范围有 一定的地域界限,是一种就近性、属地性服务,服务对象以 社区成员为主,社区服务与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紧 密相联。其宗旨在于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携l,为奉社 区居民开展就近 就地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 3.社会性。社区服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化行为。 既要依靠政府和杜区组织,叉要依靠群众;既需要政府投 资,社区组织主办,又需要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它依靠 群众,叉服务于群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杜区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社区服务的这种群众性,是社区服务社会性 的具体体现。 4互助性。开展社区服务、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 办 ,就是依靠社区居民的互帮互助完成的 没有 我为人 人”,那有“人人为我”,所以可以说,社区的每一个单位和个 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社区的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 主体和客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它既充分利用了社区人 力资源,又增强了杜区成员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居民的社区 所、幼儿园、少儿活动中心、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做到孤有 所托、老有所养、残有所扶、贫有所济、难有所帮 实现公共 福利事业的社会化。 2增加劳动就业。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以吸纳和安置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就业 以发达国 家为例,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中,社医和个人服务业吸纳 的劳动力一般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50%。筏国 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7%左右,其 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仅占第三产业从业几员 的20%。这种水平不仅远未选到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 发展中国家水平。如果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计算 我 国第三产业至少应有9000多万人的就业容量,其中社区服 务业至少应有2000多万人的容量 由此可见 社区服务业 在安置就业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3.稳定社会秩序。社压服务的基本职能是互助互济, 协调关系,转化消极因素,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 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刨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例如 通 过社区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社区成员的衣.食、住、行等日常 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创造出一个文明、卫生、舒适、和 谐的生活环境,使居民安居乐业,这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直接 有利的作用。 4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济困、 邻里互助等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旗团结友爱、互帮互 助、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对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影响。同时,开展社区 服务,组织居民互助,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可以 培养居民的集体精神、自治精神和社区意识、有利于巩固社 区组织、强化社区功能、推动基层民主化建设。 四、我国杜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社区服务是一项社 会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政策 指导.还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尚 未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庠制,因而使 各级、各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角色模糊,工作归 属关系不明确.缺乏足够的整台效应。l下转第36页J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威。 构建薪型的教师权威是实现教师权威整台的关键。整 合后的教师权威是建立在传统权威之上的新型权威,对学 生的作用会更大,耍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它将具有以 下几个特性: 5.情感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 的交流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而缩短师生问的心理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 朋友。 1.指导性。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 要途径,教师形成了以传授为主的权威,而随着时代的发 展,教师这种传授性的权威受到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教 师的权威舅 应表现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 6终身性。网络的发展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师权 威不再受学时、学期、班级、年级的限制,一个全球化的教育 时代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切都使得教师权威一旦确 立就将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成为可能。 总之,时代的发展使教师权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但建构在传统教师权威基础上的新型教师权威,将接受这 一众多的信息渠道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开拓视野 2.自主性。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才能获 得知识经验和伦理道德,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权威只能 是强制性的。随着主导思想意识、债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 非主导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碰撞,教师应以学 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 社 会需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3全面性。建立在信息时代基础上的教师权威,不再 是只重知识和道德的传统代盲人,而要求教师全面考虑学 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各个层面.重视学生的 需要、情感与价值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4.群体性。转型期的教师权威由单一权威向与网络分 享的多元化权威转化,教师个体的权威向群体的权威转化, 借助于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权威与个体教师一起构成群体权 挑战,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担负起新世纪赋予教师的责 任。 参考文献: [1]周建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l989 【2]aoa ̄A Clifton and Lalflce W.Robert,Th Authority 0f Teachers:A Saciologiea[Perspective;Teacher Schools and Society,11 Falner P ,D.394. 【3]鲁洁主鳊.教育社套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l990 (上接第17页) 2.社区服务的条件受到一定限制,我国社区服务条件 受限制主要是由资金、设施不足和工作机构不健全决定的。 社区服务离不开资盒投人,目前我国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 自国家资助、社会捐助、有偿服务收人三个方面:由于国家 和地方财政收人一直比较紧张.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投人 2.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资金。社区服务是一项造福于 民的公益事业 应扩大社区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1)市. 区财政要对社区定期拨款,支持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 (2) 市一级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如慈善基金、帮圃基金等)和 彩票收人亦应下拨一部分给社区,作为社区服务基金。(3) 规范和发展社区内单位和个人的捐助。单位和社区内的捐 助不搞临时动员,可设立一种或几种经常性基金.成立基金 会。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社区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3 提高社区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应加强总体规 划,从社区发展建设、公用事业、服务网点的配置上进一步 做出科学安排:其次,要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从事社区工作的能力。 4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组织是社区的构成要 素,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发动.落实主要依靠基层组织来 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社区组织的建设。使社区组织 社区服务;另外,整个社会的经济收人水平比较低.单位和 个人向社会公益事业捐助的能力有限;同时,社区的经营性 收入不会很高 因此,决定了社区服务设施一般都比较简 陋.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3.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社区管 理应采取群众自愿参加、民主自治的模式。而我国目前基 本上还是行政型的,群众的参与度、自治度都比较低,仅仅 是在社区行政组织的动员和号召下,或被动或tt愿地提供 一些社区服务资源,而不是主动关心、积极参与。 (二)应取的对策 l加强民政部门的宏观指导:1998年,九厢人大一次 会议明确了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 设 的职能。因此,各级民政部门必须树立改革意识、创新 意识和前瞻意识,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 的重点来推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 部门配台、街道居委舍主办、社会各方面支持、群众广泛参 与,推动社区建设的新格局。 转变职能,强化自治意识,提高自治能力,在统一的社区规 划下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l【]葛寿昌等牡区保障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走学出版社 200l [2]李森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井南:山末走学 版社 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