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王健林:我一生要有这么一栋楼
1990年,刚刚创业的王健林和四个朋友第一次去香港。他站在香港君悦酒店门口,指着让他们目瞪口呆的资本主义高楼大厦,说:“我一生的最低奋斗目标就是有这么一栋楼。”话音一落,旁边的人就开始笑。
二十多年后,中国各大城市中的无数座高楼和几十个广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东家,叫大连万达集团,而集团的主人正是王健林。
大连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彼时34岁的王健林刚刚从机关办理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住宅开发公司——大连市西岗住宅开发公司。从此,王健林踏入了房地产这个圈。1992年8月,他争取到了企业改制的机会,大连市西岗住宅开发公司也正式改名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健林和他的万达故事就此开始。
1993年,大连万达集团进驻广州,开始向跨区域企业模式转型,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区域发展的行业企业。那时候广东是房地产的高地,全国的财富都集中于此,彼时王健林所追求的就是把要企业规模做大。这是大连万达向外踏出的第一步,起初几年并没有取得很大成绩,直到1997年,集团才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跨区域发展,时至今日,万达已成为全国跨区域发展最多的一个企业。这一次转型也让万达从一个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从几十亿的公司,晋升为百亿级的公司。而这种连锁式经营,也给企业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
不久后,万达有两个老员工得了重病,共花掉公司300多万。那是90年代,民营企业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有钱就报销,没钱就等死”正是当时民企所面临的状态,这也让王健林开始深入分析思考:“两个都是我们的老员工,我们尽管财力不像现在这样,但还是有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延续了他们几年的生命。我们公司员工也不多,几千人而已,但如果我们一旦发展成几万人,一旦我们企业步入了中年,我们员工
1
王健林
步入到老年,如果每个人都得这样的病,每个人退休了以后工资怎么发呢?上哪找这么稳定的现金流呢?我觉得房地产不靠谱。”王健林和团队反复讨论了三天,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向不动产转型。“我们觉得不动产建完以后,它的资产是在不断升值的,今年建完了值一个亿,过了五年就值两个亿了。而且它有稳定现金流。”
这次转型起于2000年,过程非常艰苦。万达当了222次被告,集团在沈阳建立一个店,因经营困难又拆毁重建,付出近10亿的金钱代价。“人不是神,都是在摸索当中前进的。”也正是因为王健林对于信念的坚定与执着,万达在这次转型中成为规模最大的不动产公司。同时,这次转型成功也为万达的企业文化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从最早的“老实做人,精明做事”到中期的“贡献财富,贡献社会”,再到后来的“国际万达,百年企业”,万达开始有了把企业做长久、做长寿的想法,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万达广场。
从2006年开业的宁波万达广场开始,万达就进入了“城市综合体”时代——商铺只租不售。“城市综合体”打包了步行街、商业、酒店、院线、写字楼、住宅。以万达广场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以加速度占领各个城市中心地带:北京CBD、上海五角场、成都金牛、武汉汉街、长沙开福„„几乎每一座万达广场都成为了所在城市的地标。目前已经建成88座万达广场,持有物业面积1704万平方米,规模全球第二。正在新建50多个万达广场,2014年开业北京通州、昆明西山等24座万达广场,持有物业面积2203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万达广场开到哪里,哪里就是城市中心”早已成为经典口号。 商业地产让万达声名鹊起,也使万达获得了长足超速的发展,短短四年,万达便走到与中国地产大佬万科平起平坐的地位——南万科,北万达。2013年,万达集团收入达1866.4亿元,其中商业地产收入为1456.2亿,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收入中,有近八成是商业地产贡献的。但王健林并不想只赚几个亿就拍拍屁股转身去潇洒。早在多年前他就已经将近10个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产业历史分析透彻,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万岁行业。他判断,中国房地产的高速成长期只有 10年左右,并估算15到20年,当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时,房地产市场的规模一定会大幅度衰减。届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可能就只剩几百家。
他不想成为被大形势浪潮湮没的一员。
像所有万达人一样,他们想成为更长远、更长寿的企业,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个更稳定的模式——文化旅游。
王健林曾说过:在中国,就是有文化没产业,所以万达不会走传统路线。早在2003年,深谙商业地产模式风险的王健林就试图带领企业向文化旅游产业模式转型。当时他想将影院引入万达商业综合体,于是跟上影集团谈合作,希望万达广场开到哪儿,上影的屏幕就放到哪儿。但那个时候,国内电影产业还未像如今这么火爆,谈判自然不顺利。于是王健林亲自操刀,成立了万达电影院线公司。从2004年哈尔滨万达电影城开业,至今已经有十年时间。王健林凭借着自己做地产的魄力,将万达电影院线做到了全国第一。目前,万达院线全国共有142家店,2013年新增影院28家;屏幕总数1247块,2013年新增屏幕267 块。据王健林2014年最新的内部讲话,万达院线2013年收入41亿元,位于城市院线首位。
而从2009年起就在武汉斥巨资投资的楚河汉街地产项目,就如同一把魔力钥匙,为万达打开了另一扇门。万达携手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师马克·菲舍尔设计的汉街,就位于这楚河的南岸,是一座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兼具商业、美食、休闲、娱乐为楚河汉街夜景一体的“城中王国”,被称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他们与世界最著名的美国弗兰克演艺公司合作,投资25亿元打造超越世界所有演绎水平的综艺节目,在汉秀剧场上演。而在汉街的西段,万达集团还投资35亿元,建造了全球唯一的电影文化主题公园,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主题公园共设计有十个电影科技娱乐项目,有4D影院、5D影院、6D影院、互动影院、仿真影院、黑暗骑乘、室内过山车等。该项目汇集全球最新顶尖电影娱乐科技,堪称“室内环球影城”。
2
王健林
与别人的“小打小闹”不同,王健林要么不做,要做就是大手笔。迄今为止,万达是中国文化旅游投资最多的企业:投资500亿元的武汉中央文化区、投资 200亿元的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已开业;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是全球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投资千亿元正建设西双版纳、哈尔滨、南昌、合肥、无锡、桂林等超大型文化游泳项目,文化旅游正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做文化类项目很复杂,还不是钱的问题,关键要知道世界潮流在哪里。我们就是奔着世界一流去的,不是世界一流,我们没有兴趣。”王健林决心要把万达旅游城像迪斯尼一样打造成中国的品牌,推向全世界。为了做到“世界一流”,他不惜重金撒下一张大网,全世界挖人,2011年猎头费用高达1亿。甚至有个别著名公司来信,“求你们放放手,别这么狠挖人!”
目前,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资产440亿元,2013年收入255亿元,包括电影制作,电影院线,大型主题公园,大型舞台秀,电影科技娱乐,量贩KTV,报刊传媒,字画收藏,旅行社等多个行业,其中6个行业名列中国行业第一。而这次转型给万达带来的不仅是生意上的现金流,更多的是树立起万达的文化品牌。王健林希望,万达能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功来推广中国文化,他希望能在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逐渐听到中国的声音。
除文化旅游产业外,万达在酒店和百货企业方面也有大动作。万达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已在全国开业运营55家五星级和超五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正在建设四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同时万达拥有全资的万达嘉华五星级酒店、万达文华超五星级酒店和顶级的万达瑞华酒店品牌。2014年开业18家五星级酒店,都是中国最奢华的城市酒店和度假酒店。万达百货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地开业75家店,营业面积230万平方米,2014年开业24家店,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连锁百货企业。万达集团目前已经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连锁百货、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企业资产3800亿元,年收入1866亿元,净利润 125亿元。
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王健林即将成为这个超级消费时代的新大亨。 他说,2020年万达的目标是资产要做到一万亿元人民币,而这艘超级航母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是不动产、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
他曾扬言:“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都没有机会做老大。”——那个当年在大家眼中有些狂妄的企业家,终于还是用行动实现了最初的壮志豪言。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